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识别及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识别及影响因素
作者:黄庆华潘婷胡江峰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06期
摘要文章將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纳入有偏技术进步的考虑范围,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对2003—2019年无环境约束、弱环境约束和强环境约束情形下中国工业行业有偏技术进步方向进行测度、识别和比较,利用FGLS模型对影响有偏技术进步的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①忽略环境约束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
与无环境约束情形相比,弱环境约束与强环境约束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明显较低。
②当不存在环境约束时,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主要表现为劳动节约/资本使用、劳动节约/能源使用和资本使用/能源节约;加入环境约束之后,技术进步方向主要表现为劳动使用/资本节约、劳动节约/能源使用和资本节约/能源使用。
③环境约束下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主要受到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研发强度、对外贸易开放度、人均资本存量和能源生产效率的影响。
环境规制对无、弱环境约束的有偏技术进步效应呈现出倒“U”型特征,对强环境约束的有偏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
劳动型 FDI 阻碍了无、强环境约束的有偏技术进步,而资本型 FDI 仅对弱环境约束的有偏技术进步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研发强度的提升有利于有偏技术进步,而贸易开放和资本深化则阻碍了有偏技术进步。
能源生产效率抑制了无环境约束的有偏技术进步,但促进了弱、强环境约束的有偏技术进步。
为促进工业绿色技术进步,政府应提高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补贴水平,完善和丰富环境约束工具,实施阶段性环境规制政策。
关键词环境约束;有偏技术进步;方向性距离函数;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中图分类号 F4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2)06-0123-13 DOI:
10.12062/cpre.20220420
长期以来,工业部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
尤其是在1978—201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633亿元增长至317109亿元,增长了近194倍。
然而,粗放型工业发展方式也直接导致污染加重、能源消耗过大,使得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根据陈诗一[1]的估算,改革开放期间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1%,但工业能耗和 CO2排放占比却高达67.9%和83.1%。
环境承载力逐渐趋近最大阈值,被动等待库兹涅茨拐点来临已不可行[2],亟须转变发展方式。
一般认为,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前沿面“外扩”来推动绿色技术规模扩张[3],是化解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增长“两难”问题的关键因素[4]。
然而,现有技术改进以经济产出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增加能源消耗[5]。
部分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实现技术水平提升,但也变成了“污染天堂”[6],尤其是在技术引入初期,利益驱使人们偏向于发展生产型技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7]。
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技术进步并非中性,而是有偏的,那些有助于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才是化解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两难”问题的突破口[8]。
因此,该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和趋势特征如何?受到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解答这些问题可以深化对不同环境约束下技术进步方向的认识,为国家制定有益于工业转向绿色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支持政策提供启示。
1文献综述
有偏技术进步作为引领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关键,其测度和识别方法主要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
一般来说,参数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通过设定特殊的生产函数形式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和有偏技术进步。
钱娟[9]通过 CES 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1995—2015年的工业技术进步方向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节约,资本、能源使用。
白继山等[10]在要素增强型 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Kmenta分析框架,指出中国大多数省份的工业技术进步已由资本偏向转为劳动偏向,少部分省份始终以劳动偏向为主。
韩国高等[11] 运用超越对数函数测算发现,工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使用。
李小平等[12]基于标准化CES 函数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还进一步发现工业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趋于弱化。
此外,还有学者构建出基于超越对数函数与 Kalman[13]的联合模型,指出工业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密集使用能源[14]。
相对而言,非参数方法的特点是无须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
Caves 等[15]最早把 DEA 方法与 Malmquist 指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计算生产率的方法。
杨翔等[8]利用 DEA 方法发现,工业总体表现为更多地使用资本和能源要素。
王班班等[16]的研究表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节约能源要素。
具体地,从劳动和能源对比来看,多数行业表现为更多地使用劳动要素;但从资本、中间品和能源对比来看,则更加偏向于使用前两种要素。
自 Porter等[17]创造性地提出“波特假说”以来,即合理的环境约束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并借助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弥补遵循成本,进而实现降低污染排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双重目标,有关“波特假说”的实证研究便开始大量涌现。
Lee 等[18]、Hamamoto[19]
等认为,环境约束能够显著提升专利申请量和研发投入,支持了波特假说的存在。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波特假说实际并不存在。
尤其是在总投资额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迫于环境约束的压力必须加大减少污染排放资金的投入,必然会产生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20]。
对于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学术界主要从技术进步类型和环境约束强度两个方面给予解释。
部分学者将技术进步区分为清洁型和非清洁型两类[21],发现严格的环境约束能够诱导企业从非清洁型技术进步转向清洁型技术进步。
也就是说,环境约束对技术进步具有偏向性诱导作用。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环境约束强度对生产技术进步[22]、治污技术进步[23]的影响轨迹呈“U”型,也有学者认为环境约束强度能够对两种技术进步带来“∽”型影响轨迹[24]。
除了环境约束以外,有关有偏技术进步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和探讨。
郑江淮等[25]考察了技术差距对工业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指出技术差距的缩小对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罗知等[26]验证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的影响,认为国际贸易能够通过要素价格扭曲来影响技术进步方向,是导致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27];潘文卿等[28]从技术扩散的角度考察有偏技术进步,认为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及其偏向具有重要影响;徐莹莹等[29]探讨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是要素价格抑制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重要途径。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潘士远[30]发现,优化劳动力禀赋结构能够改变技术进步偏向性;Fellner[31]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工资的增长是促进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王林辉等[32]认为,环境政策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目前有偏技术进步研究较为丰富,为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也不难发现,在有偏技术进步的测算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采用 CES 生产函数测度有偏技术进步[33-34],而该方法对模型的要求比较严格,对非期望产出的处理存在一定困难,且对生产函数的主观设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在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将环境约束作为外生变量,考察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均值回归关系,尚未研究不同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偏向问题。
在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部分学者从环境规制、FDI 和国际贸易等角度进行研究,但尚未将污染治理力度纳入有偏技术进步的识别框架。
针对以上不足,该研究拟从三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将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纳入有偏技术进步的考察范围,运用非径向、非导向的 DEA 方法和 Malmquist ‑ Luenberger指数,测算和识别2003—2019年36个工业行业的有偏技术进步[35-36];第二,区分环境约束强度(无环境约束/弱环境约束/强环境约束),探讨不同环境约束强度下的工业技术进步方向及其演化特征;第三,采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FDI、研发投入等因素对有偏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2.1.1方向性距离函数
为了实现降低污染排放(“坏”产出)和促进经济发展(“好”产出)的双重目标,该研究采用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函数,将“预期”产出和“非预期”产出纳入统一的生产系统。
在产出导向情景下,方向性距离函数具体表述为:
其中:g (gy,gb )是方向向量。
借鉴王兵等[37]对方向向量的设定方法,不同环境约束情形所对应的方向向量如下。
情形1:方向向量是 g =(y,0),表示无环境约束,不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
情形2:方向向量是 g =(y,0),表示弱环境约束下,“预期”产出提高而“非预期”产出保持不变。
若要通过DEA运算方向性距离函数,还需解出如下线性规划。
情形3:方向向量是 g =(y,- b),表示强环境约束下,要求同比例提高“预期”产出而降低“非预期”产出。
同理,该情形所对应的线性规划如下。
2.1.2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
该研究根据 Chung 等[38]基于产出导向的 Malmquist ‑ Luenberger(ML),t 到t +1期之间的生产率指数为:
若三个指数均大于1,则依次代表生产率增长、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反之,依次代表生产率下降、效率降低和技术倒退;若等于1表示 t 到t +1期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基期 TECH 可能小于1之外,其他时期 TECH 均大于或等于1。
根据 Fare等[39]的做法,从技术进步(TECH)中分解出中性技术进步(MTECH)、投入偏向技术进步(IBTECH)和产出偏向技术进步(OBTECH):
其中:公式(10)度量了生产前沿面的平移,即中性技术进步;MTECH 大于1(小于1),分别代表中性技术进步(退化)。
公式(11)度量了技术进步随着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发生变动而变化;IBTECH 大于1(小于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在投入偏向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进一步实现了增进(衰减)。
公式(12)体现了多产出条件下,技术进步对产出不同比例的增进效应;在单一产出的条件下,OBTECH 大于1。
2.1.3技术进步方向识别方法
为进一步识别投入偏向技术进步究竟偏向于何种投入要素。
该研究参照 Weber 等[40]的判别方法,通过要素比例在 t 期和t +1期的变动与 IBTECH 大小所构成的组合,来识别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
假设存在投入要素 x 1和 x2,并且投入偏向技术从 t 期到 t +1期发生了变动。
当IBTECH >1,(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 1和节约 x2;(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2和节约 x 1。
当 IBTECH <1时,(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2和节约 x 1;(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 1和节约 x2。
2.1.4模型设定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工业有偏技术进步的因素,该研究分别以不同环境约束下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作为被解釋变量。
鉴于杨翔等[8]、余东华等[41]认为,环境规制、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该研究在丁黎黎等[42]关于有偏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设置如下模型:
除了环境约束以外,有关有偏技术进步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和探讨。
郑江淮等[25]考察了技术差距对工业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指出技术差距的缩小对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罗知等[26]验证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的影响,认为国际贸易能够通过要素价格扭曲来影响技术进步方向,是导致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27];潘文卿等[28]从技术扩散的角度考察有偏技术进步,认为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及其偏向具有重要影响;徐莹莹等[29]探讨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是要素价格抑制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重要途径。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潘士远[30]发现,优化劳动力禀赋结构能够改变技术进步偏向性;Fellner[31]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工资的增长是促进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王林辉等[32]认为,环境政策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目前有偏技术进步研究较为丰富,为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也不难发现,在有偏技术进步的测算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采用 CES 生产函数测度有偏技术进步[33-34],而该方法对模型的要求比较严格,对非期望产出的处理存在一定困难,且对生产函数的主观设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在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将环境约束作为外生变量,考察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均值回归关系,尚未研究不同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偏向问题。
在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部分学者从环境规制、FDI 和国际贸易等角度进行研究,但尚未将污染治理力度纳入有偏技术进步的识别框架。
针对以上不足,该研究拟从三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将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纳入有偏技术进步的考察范围,运用非径向、非导向的 DEA 方法和 Malmquist ‑ Luenberger指数,测算和识别2003—2019年36个工业行业的有偏技术进步[35-36];第二,区分环境约束强度(无环境约束/弱环境约束/强环境约束),探讨不同环境约束强度下的工业技术进步方向及其演化特征;第三,采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FDI、研发投入等因素对有偏技術进步方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2.1.1方向性距离函数
为了实现降低污染排放(“坏”产出)和促进经济发展(“好”产出)的双重目标,该研究采用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函数,将“预期”产出和“非预期”产出纳入统一的生产系统。
在产出导向情景下,方向性距离函数具体表述为:
其中:g (gy,gb )是方向向量。
借鉴王兵等[37]对方向向量的设定方法,不同环境约束情形所对应的方向向量如下。
情形1:方向向量是 g =(y,0),表示无环境约束,不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
情形2:方向向量是 g =(y,0),表示弱环境约束下,“预期”产出提高而“非预期”产出保持不变。
若要通过DEA运算方向性距离函数,还需解出如下线性规划。
情形3:方向向量是 g =(y,- b),表示强环境约束下,要求同比例提高“预期”产出而降低“非预期”产出。
同理,该情形所对应的线性规划如下。
2.1.2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
该研究根据 Chung 等[38]基于产出导向的 Malmquist ‑ Luenberger(ML),t 到t +1期之间的生产率指数为:
若三个指数均大于1,则依次代表生产率增长、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反之,依次代表生产率下降、效率降低和技术倒退;若等于1表示 t 到t +1期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基期 TECH 可能小于1之外,其他时期 TECH 均大于或等于1。
根据 Fare等[39]的做法,从技术进步(TECH)中分解出中性技术进步(MTECH)、投入偏向技术进步(IBTECH)和产出偏向技术进步(OBTECH):
其中:公式(10)度量了生产前沿面的平移,即中性技术进步;MTECH 大于1(小于1),分别代表中性技术进步(退化)。
公式(11)度量了技术进步随着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发生变动而变化;IBTECH 大于1(小于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在投入偏向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进一步实现了增进(衰减)。
公式(12)体现了多产出条件下,技术进步对产出不同比例的增进效应;在单一产出的条件下,OBTECH 大于1。
2.1.3技术进步方向识别方法
为进一步识别投入偏向技术进步究竟偏向于何种投入要素。
该研究参照 Weber 等[40]的判别方法,通过要素比例在 t 期和t +1期的变动与 IBTECH 大小所构成的组合,来识别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
假设存在投入要素 x 1和 x2,并且投入偏向技术从 t 期到 t +1期发生了变动。
当IBTECH >1,(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 1和节约 x2;(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2和节约 x 1。
当 IBTECH <1时,(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2和节约 x 1;(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 1和节约 x2。
2.1.4模型设定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工业有偏技术进步的因素,该研究分别以不同环境约束下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鉴于杨翔等[8]、余东华等[41]认为,环境规制、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该研究在丁黎黎等[42]关于有偏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设置如下模型:
除了环境约束以外,有关有偏技术进步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和探讨。
郑江淮等[25]考察了技术差距对工业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指出技术差距的缩小对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罗知等[26]验证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的影响,认为国际贸易能够通过要素价格扭曲来影响技术进步方向,是导致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27];潘文卿等[28]从技术扩散的角度考察有偏技术进步,认为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及其偏向具有重要影响;徐莹莹等[29]探讨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是要素价格抑制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重要途径。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潘士远[30]发现,优化劳动力禀赋结构能够改变技术进步偏向性;Fellner[31]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工资的增长是促进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王林辉等[32]认为,环境政策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目前有偏技术进步研究较为丰富,为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也不难发现,在有偏技术进步的测算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采用 CES 生产函数测度有偏技术进步[33-34],而该方法对模型的要求比较严格,对非期望产出的处理存在一定困难,且对生产函数的主观设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在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将环境约束作为外生变量,考察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均值回归关系,尚未研究不同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偏向问题。
在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部分学者从环境规制、FDI 和国际贸易等角度进行研究,但尚未将污染治理力度纳入有偏技术进步的识别框架。
针对以上不足,该研究拟从三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将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纳入有偏技术进步的考察范围,运用非径向、非导向的 DEA 方法和 Malmquist ‑ Luenberger指数,测算和识别2003—2019年36个工业行业的有偏技术进步[35-36];第二,区分环境约束强度(无环境约束/弱环境约束/强环境约束),探讨不同环境约束强度下的工业技术进步方向及其演化特
征;第三,采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FDI、研发投入等因素对有偏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2.1.1方向性距离函数
为了实现降低污染排放(“坏”产出)和促进经济发展(“好”产出)的双重目标,该研究采用方向性环境产出距离函数,将“预期”产出和“非预期”产出纳入统一的生产系统。
在产出导向情景下,方向性距离函数具体表述为:
其中:g (gy,gb )是方向向量。
借鉴王兵等[37]对方向向量的设定方法,不同环境约束情形所對应的方向向量如下。
情形1:方向向量是 g =(y,0),表示无环境约束,不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
情形2:方向向量是 g =(y,0),表示弱环境约束下,“预期”产出提高而“非预期”产出保持不变。
若要通过DEA运算方向性距离函数,还需解出如下线性规划。
情形3:方向向量是 g =(y,- b),表示强环境约束下,要求同比例提高“预期”产出而降低“非预期”产出。
同理,该情形所对应的线性规划如下。
2.1.2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
该研究根据 Chung 等[38]基于产出导向的 Malmquist ‑ Luenberger(ML),t 到t +1期之间的生产率指数为:
若三个指数均大于1,则依次代表生产率增长、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反之,依次代表生产率下降、效率降低和技术倒退;若等于1表示 t 到t +1期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基期 TECH 可能小于1之外,其他时期 TECH 均大于或等于1。
根据 Fare等[39]的做法,从技术进步(TECH)中分解出中性技术进步(MTECH)、投入偏向技术进步(IBTECH)和产出偏向技术进步(OBTECH):
其中:公式(10)度量了生产前沿面的平移,即中性技术进步;MTECH 大于1(小于1),分别代表中性技术进步(退化)。
公式(11)度量了技术进步随着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
产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发生变动而变化;IBTECH 大于1(小于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在投入偏向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进一步实现了增进(衰减)。
公式(12)体现了多产出条件下,技术进步对产出不同比例的增进效应;在单一产出的条件下,OBTECH 大于1。
2.1.3技术进步方向识别方法
为进一步识别投入偏向技术进步究竟偏向于何种投入要素。
该研究参照 Weber 等[40]的判别方法,通过要素比例在 t 期和t +1期的变动与 IBTECH 大小所构成的组合,来识别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
假设存在投入要素 x 1和 x2,并且投入偏向技术从 t 期到 t +1期发生了变动。
当IBTECH >1,(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 1和节约 x2;(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2和节约 x 1。
当 IBTECH <1时,(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2和节约 x 1;(x 1/x2)t +1<(x 1/x2)t 意味着技术进步方向为使用 x 1和节约 x2。
2.1.4模型设定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工业有偏技术进步的因素,该研究分别以不同环境约束下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鉴于杨翔等[8]、余东华等[41]认为,环境规制、创新投入、人力资本、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该研究在丁黎黎等[42]关于有偏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设置如下模型:
除了环境约束以外,有关有偏技术进步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和探讨。
郑江淮等[25]考察了技术差距对工业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指出技术差距的缩小对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罗知等[26]验证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的影响,认为国际贸易能够通过要素价格扭曲来影响技术进步方向,是导致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27];潘文卿等[28]從技术扩散的角度考察有偏技术进步,认为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及其偏向具有重要影响;徐莹莹等[29]探讨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是要素价格抑制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重要途径。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潘士远[30]发现,优化劳动力禀赋结构能够改变技术进步偏向性;Fellner[31]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工资的增长是促进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王林辉等[32]认为,环境政策对技术进步及其偏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目前有偏技术进步研究较为丰富,为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也不难发现,在有偏技术进步的测算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采用 CES 生产函数测度有偏技术进步[33-34],而该方法对模型的要求比较严格,对非期望产出的处理存在一定困难,且对生产函数的主观设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在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将环境约束作为外生变量,考察环境约束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均值回归关系,尚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