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针至理,志恒至善——以实验针灸学、计算针灸学推动针灸学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针至理,志恒至善——以实验针灸学、计算针灸学推动针灸学发展
——访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郭义教授
郭义,博士,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院院长、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主任、针灸标准化研究所所长。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
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
心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
领军人才,滨海学者,天津市突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中医药临床标准工
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创会
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巡讲团专
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客座研究员,北
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天津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甘肃医学院客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及马来西亚中医学院讲习教授,日本东京卫生学园专门学校客座教授,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主任研究员,日本刺络学会顾问,韩国心天泻血协会高级顾问,英国中医针灸师专业协会(PACHA)名誉主席。

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十、十一届天津市青联委员。

郭义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临床一线工作,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在针灸作用原理,中医标准化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成绩卓著,贡献突出。

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项目课题,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等基金20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近700篇(SCI60篇单篇最高引115次,最高IF=9.52),出版著作20余部,其中主编14部,副主编4部,编委4部。

建立三个科研平台,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2004年)、中医标准化研究平台——针灸标准化研究所(2012年)、临床研究平台——临床疗效评价和转化中心(2016年),组建了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研究团队,经多年坚持,团队形成了经穴效应基础、针刺手法作用规律、针刺神经再生、刺络与拔罐、医用针型化学传感器,针灸在肿瘤围化疗期减毒增效、中医针灸标准化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教书育人,创建针灸学系列国家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郭义教授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主讲实验针灸学、针灸学、实验动物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项目的启示、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课程,2012—2013第一学期,学生评教全校第一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

郭义教授多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始终将立德育人作为高校的第一中心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狠抓质量工程建设,带领团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界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针灸学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资源课程——针灸学课程。

主办了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实验针灸学等全国高级师资进修班,在针灸教育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积极进行针灸推拿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出“三模块、四结合、五层次”的针灸学教学改革模式,并付诸实践,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积极进行国内外中医针灸教育教学的比较研究,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由于教育教学业绩突出,获得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2次)、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2次)。

2016年12月29日,荣获国家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接见,2009年,获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二)发展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所首创。

郭义教授经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发展了实验针灸学,保持了实验针灸学的领先地位。

确立了实验针灸学课程内容体系——针灸作用理论、作用原理、作用规律,同行认可;提出了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
郭义教授
展战略——汇通融合、创新实践,获国家教学成
果二等奖;主编了《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
实验指导》系列国家教材——创新教材、精编教
材、行业规划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构建了基于
CRPCP 模式的《实验针灸学》教学新模式,全
国推广;举办了多期实验针灸学高级师资进修班,
全国参与;研制了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仪器,全
国应用;接受了教育部实验针灸学高级访问学者
10余名,为全国实验针灸学师资的孵化基地,在
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形成了优势。

(三)阐明了针刺经穴效应启动的初始动力
学机制
针刺效应启动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
关键问题。

团队历经30年持续研究,在肯定针
效前提下,遵循“抓两头、看中间”的思路,创新检测技术和算法,研究了针效启动过程中穴位微环境对针刺的应答变化,创新性提出“针刺穴位效应启动因子”概念,初步揭示了针刺效应的穴区普适性初始动力学调控机制,取得以下重要创新性进展:发现针刺可兴奋穴区神经末梢,针刺手法——神经放电编码特征——针效三者耦合相关。

化学启动方面,首次从形态学证实了针刺后穴区的炎性反应,运用多模态检测技术明确了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血流对针刺的应答变化及其与针效的关系,肯定了针刺起效过程中肥大细胞、P 物质、Ca 2+等与传入神经之间的线性关系。

物理启动方面,发现针刺后穴区组织会出现轻度损伤现象,促进穴区释放损伤相关分子HMGB1,激活NF-κB 炎性通路,并通过血液循环促进肝脏产生关键分子CXCL1,参与针刺镇痛效应。

:首次应用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针刺后不同时点穴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通讯网络和共有信号分子关联网络,刻画了针刺穴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初步揭示了针效启动的关键性基础因素,为针效研究建立了新的模式和方法。

重要研究成果已被写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实验针灸学》等,用于课堂教学。

(四)创建指尖上的医学——手十二井穴诊疗法
倡导昏迷后第一时间的自救他救,为系统研究针刺急救的开拓者。

挖掘传统中医急救技术——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评价了其急救(中风、煤气中毒、颅脑创伤)效应,明确了其应用规律,诠释了其科学机制,升华了其理论内涵,推动了其广泛应用。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应急处置技术向全国推广。

创建了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刺络与拔罐的研究的学术网络体系,并与日本、韩国刺络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了刺络与拔罐疗法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应用。

(五)重视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阐明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作用规律
郭义教授业师郑魁山先生为享誉天下的针刺手法大家,受其影响,郭义教授临床非常重视针刺手法,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创立了一些针刺手法,如孔雀开屏、潜龙入海、山羊胡飘等。

针刺手法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缺乏客观化、量化。

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王江教授团队合作,从针刺信息传导通路上相应部位的神经电信号入手,通过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神经电信息的研究,发现针刺神经电信号编码可表征不同针刺手法的特性,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神经电信号存在差异,不同针刺手法——不同神经电信号编码——不同针刺效应密切相关,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六)明确了针刺和部分汉方药可促进外周神经再生,阐明了部分作用原理
在日本国文部科学省高新技术基金资助下,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大学石田寅夫教授合作,明确电针可以促进外周神经再生和修复,早期介入、低频电针效果为佳,电针可通过促进损伤部位的血管再生、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表达等达到治疗效果,并研发了理疗仪器,用于临床。

同时进行了日本药局方中汉方药对外周及中枢神经损伤影响的研究,发现葛根、薏苡仁等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七)提出中医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构建针灸标准化体系
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参与制定《十一五针灸标准化规划》、《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基地管理办法》、《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手册》、
《中医标准化
成立中医药航天联合实验室
“十二五”规划》,协助起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了针灸标准化体系,主持制定了国际标准2项(ISO),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

从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角度阐述中医标准化理论,提出了中医临床实践和治未病指南的制定的方法,制定了中医古典文献证据分级标准,开设了本科生中医标准化课程,培养了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硕博士10余名,为中医针灸的标准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郭院长,您好,实验针灸学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所首创,您经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了针刺经穴效应启动子,并被写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请问针刺经穴效应的现代科学基础是什么?
郭院长:针灸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

与“和”思想相联系的,还有“中”的概念,“中和”是使天地各得其位、万物生长发育的大本大源。

在机体中,“中和”状态是指健康个体生命物质运动的最佳内稳态。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是调节作用,具有恢复机体内稳态的调节效应,可使偏离稳态的生命物质运动恢复到最佳状态,达到“中和”状态。

而针灸经穴是如何调节机体达到中和状态的呢?我们首先提出“三网联动”说,见图1,针灸启动经穴小网络,调动机体大网络,调整机体病网络,达到阴阳协调、气血平和的中和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针灸作为一种创伤性物理刺激,首先激活了针灸穴位微环境小网络,使针刺信息在穴位局部启动并级联放大,进而调动人体自身调节大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经NEI调控,针刺效应信息输出到靶器官,调整疾病网络(病网络),产生针灸疗效。

即针效的产生是针刺启动穴位局部“穴网络”,调动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大网络”的调节,从而作用于靶器官“病网络”。

三网联动,纠正疾病的失衡状态,恢复机体的内稳态,达到“中和”状态。

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疾病网络发生改变,通过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途径,也可以反映到穴位局部的穴网络,从而使穴位产生某些阳性反应,如压痛、条索、结节等,阿是穴的产生即如此。

记者:郭院长,您好,您的团队自1985年起开始研究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急救中风的研究,历经30余年,提出了“井穴刺络,通调脑络”的学术思想,“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缺血性中风救治技术”在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常规救治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全国各级医疗单位中推广,请问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郭院长: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是中医学急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与现代医学急救体系形成优势互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我们对中风昏迷(600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120例)、颅脑创伤昏迷(200例)三个病种开展的临床研究证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早期具有很好救治效果,早期采用井穴刺络放血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从脑血流、脑水肿、脑生化、脑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急救中风昏迷和一氧化碳昏迷的脑保护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1)在对脑血流调节方面,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血流减速型中风患者的血流速度加快,使血流加速型中风患者的血流速度减慢,表现出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还可使脑缺血、脑血肿家兔的脑血流图(REG)升高,效应持续时间长,明显优于西药组。

进一步探寻影响因素,发现仅手三阳经井穴刺络放血也可使REG 波幅升高,而手三阴经井穴刺络放血效果不明显,与传统中医理论“阳经上头,阴经不上头”的观点一致。

手十二井穴对脑血流改善的影响是放血、疼痛和穴位三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外周主要传入途径是躯体神经和血管壁植物神经,在中
1994年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组在长沙橘子洲头合影(前排左二为郭义、左六位徐汤苹教授)
枢受胆碱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的
双重调节,其中M1、α、β三种
受体起到重要作用。

2)在对脑血
管病引起的脑水肿的方面,发现手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改善缺血后48
h 内大鼠脑水肿程度,降低脑含水
量、脑系数值,可提高48 h 脑缺
血大鼠的存活率。

3)在对脑生化指
标的影响方面,可改善脑缺血后大
鼠脑组织缺血急性期缺氧状态,缓
解缺血区乳酸堆积;可调整缺血区
胞外K +、Na +浓度,缓解细胞毒性
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可降低缺血脑
组织胞内“钙超载”程度、钙调素活性;可降低缺血区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的程度,调整NO 浓度,缓解其神经毒性;可提高心脑组织Na-K-ATPase、乳酸脱氢酶(LDH)活性。

4)在对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方面,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促进缺血灶周围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后侧脑室室管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从而参与了脑保护及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还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皮质区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5)和巢素蛋白(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可能促进了神经细胞再生。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井穴治疗的疾病在病因上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刺激井穴能改善这些疾病,说明其作用途径可能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平衡相关。

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多从脏腑气血阴阳不平衡的角度来阐释。

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四末乃脏腑阴阳之气交通会合之处,《灵枢·动输》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刺激井穴,可交通阴阳,调节脏腑经络之气,促使其恢复正常运行。

因此,井穴可以作为体表刺激点来调节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用于治疗多种的病症。

井穴刺激、启智健脑——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启智健脑工程,井穴刺激大有可为。

在前期手十二井穴急救昏迷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该疗法的转化延伸研究,将井穴电针或刺络的刺激方法转换成可自己操作的局部按摩切掐的刺激,使其适合于普通百姓使用。

按摩的具体操作术式经过多次的改进,并在全国多个养老院试用,最后形成一套包含拍指腹、搓甲根、弹指甲、按井穴和大鹏展翅五个动作的手十二井穴保健操;使其从治疗手段转变成预防措施,实现了“从医院到家庭,从治疗到预防”的拓展。

记者:郭院长,您好,您带领团队致力于生物化学针型传感器的研制并将其应用于针刺效应原理研究领域中,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用化学传感器科研三级实验室。

请问生物化学传感技术是什么?有何作用?
郭院长:生物化学传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固定化的生物成分(如酶、蛋白质、核酸、抗体、抗原等)作为分子识别元
件,将各种生化反应转变成便于检测处理的电、声、光等信号,从而可实现对生化物质定量检测和监控的高新分析手段。


1 “三网联动”假说示意图2019年元旦团队师生合影
其中为了研究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现象,探测穴位局部生命物质基础而设计的中医传感针是我
国原创的一类新型传感器。

中医针型传感器是现代传感技术与传统针灸医学有效结合的创新
型产物,是在针灸针或不锈钢针头(将测试电极密封在注射针头内)基础上所开发的特殊传
感器,其经过多种现代技术加工制作并修饰有相应参数的敏感膜,因此具备感应传导体内温
度、pH 值、氧分压、Ca 2+和某些神经递质等重要生物学信息的全新功能。

中医针型传感器
能够在体、定点、实时、动态检测多种重要的生命物质,同时具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双重功
能,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可多次使用等优点。

团队研制的传感器有1)针型离子传感器:我们早期与南开大学合作研制出Ca 2+、K +、
Na +针型离子选择性传感器,研究经络穴位处的Ca 2+、K +、Na +的分布,针刺对外周经脉线
例子浓度的影响,脏腑病变时外周经脉线上例子浓度的变化,人为降低穴位处离子浓度时针
效减弱或消失,而增加时针效变化不明显,证明这三种离子确实参与了针刺镇痛活动等针刺
效应过程,相关成果已于1994年通过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2)针型氧传感器:带领团队开展了复合式针型氧传感器的研制工作,研制出微型同心轴氧电极。

以镀银-氯化银的不锈钢针头为参比电极,套于其中的铂-铜丝为工作电极,配合自主研制的智能型四通道PO2测试仪,实现了智能化数据处理以及在体氧分压的检测。

结果显示所制备复合式针型氧传感器可以实现在体、连续、实时监测活体组织深部氧分压。

3)针型pH 传感器:指导团队采用经特殊处理的直径为90 μm 钨丝作为工作电极,套于不锈钢针头中,该针头经镀银-氯化银作为参比电极。

结果测得该传感器的响应范围为pH 2-11,并且在PH 7-8区间内有很好的能斯特响应。

4)针型葡萄糖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修饰铂丝工作电极,将葡萄糖氧化酶滴涂于工作电极表面,以银-氯化银作为参比电极,成功制备出针型葡萄糖传感器并实现大鼠在体葡萄糖的动态检测。

通过以上多种类型针型传感器并应用于穴区生命物质检测,从而进一步揭示针刺起效作用规律。

记者:郭院长,您好,中医药标准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之一,请问您对中医药标准化怎么看?
郭院长:标准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标志。

中医药历史悠久,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流派与理论,加之中医强调个体化诊疗,因此,中医的标准化工作必然有其特殊性,标准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此,我们要加强标准制定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标准既要体现标准的共性,又要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自身发展规律。

在中医临床指南的制定中,应辨证荐举。

“证”是证据,必须以证据为依据,辨别证据推荐治疗方案。

证据包括古代文
献证据、现代文献证据及临床专家经验证据,以这三者为共同证据体,综合考量进行推荐。

从古至今一直指导临床实践的
率团参加第二十八届日本刺络学术年会
在日本针灸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中医古代文献,是中医医疗实践经验的真实记录,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锤炼仍然沿用至今,虽然没有用设计严谨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但具有证据学的意义,不能因此否认古代文献的证据价值。

此外,中医针灸领域专家作为中医医疗的传承者与验证者,又是后世的创新与启发者,他们的经验不仅有继承与创新,同时经过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其适用性更强。

因此,在现代文献、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一线医家经验,就成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有力证据。

这样在现代循证证据强度低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我认为中医临床指南的制定的思路和方法是:以医籍文献为基础、以GRADE评价为参考、以专家经验为特色、以专家共识为依据,综合考量进行推荐,既保留了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也考虑了中医学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医临床的特点。

尤其是在古典文献的证据力度的评价方面,应按照医籍的完备程度、可靠性、公信力、影响力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对古典文献进行分级,我们提出“古代文献有记载,历代医家有传承,近代医家在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对古代文献的证据力度的进行评价。

可分为四级,一级是经典著作;二级是官修文献;三级为名家经验;四级是个别出现的医家经验。

这种分级方法成功的对中医古典医籍进行分类,归纳,提炼,使其融入证据评价体系。

记者:您提出了计算针灸学,很新颖,您能用最简单的语言介绍什么是计算针灸学?
郭院长: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为各学科储备了大量的数据。

基于数据驱动的计算生物学、计算药学、计算神经精神病学、计算社会学等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方兴未艾。

针灸的文献研究建立了许多古今文献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真实世界针灸临床行为积累了原始病历数据库,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也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数据,对这些数据只进行一些传统的统计学处理,并不能给针灸医学带来太大的促进和发展;很显然,针灸数据已经具有大数据4V特点:
1.volume庞大的数据规律——针灸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
2.velocity:数据的快速流转、动态体系——针灸电子病历、针灸研究的文献、针刺信息传递复杂性、针灸动态调节、针灸网络调节、针灸走向世界等,所获数据都具有快速流转、动态体系等特点。

3.variety:数据多样性——从针灸的信息输入、信息传导、效应信息等都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

针灸干预方法的多样,取穴灵活多变(辨经、辨位、辨证、辨因都有)、手法的多样……都可以导致数据的多样性;从输出的数据来看,针灸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水平、多维度响应的,疗效指标的评价也是多维综合的。

针灸大数据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4.value:数据的巨大价值,再利用、再分析——这正是计算针灸学要做的,通过数据再分析,发现新规律、新机制,预测新趋势等等,
经络是网络全身的体系,针灸具有整体调节的特点,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针灸作用是多因素复杂干预,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研究方法体系来帮助人们解决复杂干预下的复杂巨系统的变化。

而且针灸疾病谱、针灸效能等问题,也需要在现有的针灸大数据下进行预测;针灸的临床策略如选穴刺灸法等,也需要在大数据下进行最优化决策,凡此等等,都需要基于数据驱动的计算科学与针灸医学紧密结合,创建计算针灸学,解决目前针灸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提高针灸研究水平,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计算针灸学是以中医针灸学理论为指导,基于数据驱动,研究针灸作用理论、针灸作用规律和针灸作用原理,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计算针灸学的创立,是针灸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郭义教授研究团队合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