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之春江花月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之春江花月夜
第一篇: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之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

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

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

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

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
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音频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四、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

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
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

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

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

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
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

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

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总结
1、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
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

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

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

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
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

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

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

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
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随意谈着梦中落下的花,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第二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难点)教学设想:
2、意境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

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
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四、弄清大意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第三篇: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3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设想: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寄李儋元锡》
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

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

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

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4、背诵全诗
二、学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结合注释了解作泽及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纹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3、问题研讨
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提示一: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
提示二: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4、归纳小结
“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纷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三、课后作业
背诵本诗,预习新课
第四篇: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11
《九日齐山登高》
一、自读,借助注释和方法理解,然后检查基本效果。

1、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时、地、事,另登高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末点特易忽略]
2、“涵、酩酊”的音、义。

3、登高这一意象的情蕴,可以从哪些字眼找到证据?(携壶、难逢、酩酊、恨、只如此)
4、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来印证。

5、“恨落晖”和名句“夕阳无限好,”表达的情感很相似;后来朱自清先生反其意义而用之,改为“,”。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诗人不是远眺,而是俯瞰,碧波之中,浸润着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和齐山的倒影。

优美的景色尽收眼底。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
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不用登临恨落晖”,消沉中含有执着。

既是自勉自励,自我解嘲,也是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词。

诗人好像更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如此,不醉也如此,怨也只如此,不怨也如此。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
“登临恨落晖”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作者这次登高,表面上心绪坦荡,对自己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

其实内心并不超然。

此诗八句,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不平和感慨。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

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

这次张祜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