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甘肃省酒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甘肃省酒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楠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

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车,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30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六岁男孩一名。

另有家具什物若干。

记忆中家庭住址在Xxx街xx巷x号,有见到者或帮助找到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必有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广告部主任,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

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指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40岁的男女青年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还有不断上升之趋势。

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

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高兴地谢过台长,留下呼机号码,千恩万谢一番,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呼机叫了。

那时我正在一家豪华宾馆里睡懒觉。

我复了机,是电视台打来的。

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要我立即去电视台!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

车子七拐八绕,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住了。

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踅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停住了。

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Xxx街x x巷x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

啪,锁开了。

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

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

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

这时妻子扔掉拖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待着盖的。

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帮助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

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九O年五月一日结得婚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蕾对不对”
“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象在那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

她喊来了儿子“钟小蕾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吗?”
“不是”钟小蕾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蕾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

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

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

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

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那男人问明了情况,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护住钟蕾母子,厉声说:“这是我的家,请你出去,出去,出去!要不我可揍你了!”
我乞求般地望望钟蕾母子。

钟蕾紧紧地贴在中年男人的身上,一副漠然置之的样子。

钟小蕾呢?他两手插腰,虎视眈眈地站在那个不是我的爸爸身边,一副上阵父子兵的神态。

我的心底升起一股贯彻骨髓的悲哀。

我逃也似地跑出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仍在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

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
A. 小说中我记得家庭详细住址,却寻求电视台帮忙寻找,我打开了自家大门,结尾却说这不是我家。

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B. 文章结尾处“杨花柳絮漫天飘舞”营造出“迷茫”的氛围,呼应了小说中“我找不到家了”的情节,体现了“我”迷茫的精神状态。

C. 小说塑造了“我”这一典型形象:理想磨平,激情淡褪,迷失了人生方向。

结尾处出现“中年男人”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D. 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

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2. 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4.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
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汉
曹乃谦
我把钱给了内勤,打发他到饭店买馅饼。

屋里只剩下我跟那个人犯。

我坐在办公桌前,对面有把椅子,空着,是我给人犯搬的。

可他说圪蹴惯了,便靠墙蹲下。

他的头上戴着个旧黄帽,帽顶上有个洞,一撮花白头发从洞口探出。

他那双枯瘦得如猿猴爪似的脏手,十指弓曲着捂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这脸让我想起耕过的土地。

他的下巴抵住前胸。

不时地狠狠吸一口气,然后就“唉”——地呼叹出来。

“兄弟,”他把手从脸上松开,“是不是真的就不叫我回家啦?”
他那土黄色的眼珠凝视着我。

我点点头。

“兄弟呀兄弟,可做不得呀兄弟!”他连声急急地说,说完,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兄弟你哄我呢……你……你看,我就知道兄弟你哄我呢。

”他说。

望着他那可怜巴巴又带着乞求和期盼的神色,我摇摇头。

他“唉”一声,又将原先也没离开脸有多大距离的十指,重新捂在脸上。

屋里极静,远远地传进外面街市上热闹又嘈杂的声音。

“多会儿才叫我回村?”他又抬起头把脸露出来,问。

我又摇摇头,没回答,
他是内蒙古农村的,前些时搭顺脚车来大同卖葵花籽,有几个小孩问他要不要废铜,他说要。

先后共收了四次,最后一回在废品收购站出卖时,被我们给逮住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被孩子们烧得焦黑烂污的铜丝,原来的价值竟有5000元。

工厂库房的损失由孩子们家长赔偿,他,我们决定逮捕法办。

根据案情,估计最少也得判他两年。

我看着他那愁苦的样子,没忍心说实话。

“三五个月内,都甭想回去了。

”我说。

“啥?!”他惊叫一声,想要站起来。

大概是由于蹲得过久,反倒一屁股跌坐在墙根,破帽子掉到地下也没去拾。

“兄弟兄弟,行行好吧,这可是要我老汉的命呢兄弟!”他一下跪起,膝盖当脚蹭蹭向前挪了几步又趴在地上,冲着我连连地磕头。

我先是一愣,后来赶忙过去一把将他揪起,又把他按在椅子上。

我又弯腰检起破黄帽,在桌腿上拍打两下后搁在他的头顶。

当我坐回到我的座位时,看见那帽子搁的有点偏斜,可他也不往正扶扶。

“这可是天塌下了!这可咋办呀!”他痴痴地盯着地板,自言自语,“女子,儿子,这下他们可咋过呀!”
我猛地想起做笔录时,知道他家只有一个19岁的闺女和一个6岁的儿子。

“村里没有亲戚?”我问。

“亲近些的就一个姑姑,可太远,好几百里。


我也不由替他犯了愁。

“兄弟,能放我回村安顿安顿行不?安顿好就来行不?”
这怎么可以呢?
“这样吧,”我想想说,“有什么好安顿的,你跟我说,我写信转告他们,或者我亲自去一趟也行。


他看我。

“信不过?”我问。

“信过,信过。


我准备好纸笔。

他却隔了老半天才张嘴:
“你告诉孩子们,就说他爹在外头做了灰事了。

不不不,这样说是不可以的。


“不知道你给不给这样写,就说你们的爹在外头找到营生了,得过个半年六个月才回去。

你……你再告诉给孩子们就说,米瓮里头往深探探有一百块钱,让前街八叔给安顿上一冬的烧的,再留上个三几十块,好好零花……明年那责任田该种莜麦,还让八叔给种,等爹回去再结算工钱。

再,再……告给小子就甭念书了,跟姐姐在家里做营生,等爹挣了大钱再,再念,……黑夜里万万千要记住把狗拴住,好,好壮个胆子……再就是,要是有个灾有个病……病,病啥的……”
他语言结巴,说不下去了。

我没催他,静静地等。

我也没抬头看,我怕他看见我眼眶里有泪花在滚动。

他拿帽子擤了几声鼻子,隔了一会儿又接着说:
“告给孩子们要好好儿躲对,万万千甭有了病……万一有个啥,泥瓮里有黑糖,化上水是下火的……”
我的鼻子发酸,实在是不能再听下去了。

我将笔搁在桌子上。

他把手伸进后腰里,摸出一个东西,颤颤巍巍地放在我的玻璃板上,说:
“这个看能不能装信里。

唉,女子要了好几回,这次才,才给买……
透过模糊的泪,我看见的是个蓝色的“维尔肤”小油盒儿。

“你再告给……”
“别说了!!”我“啪”地一拍桌子,冲他大吼。

他一惊,帽子又掉到地下,红肿的眼瞥了一下我,又赶快看别处。

“怎么回事儿?”内勤进来了。

端着个洇出油渍的报纸包。

“没,没什么。

”我把脸扭向窗外。

“吃哇,这是惯例,我们的组长请客。

”内勤哗哗地把纸包展开,说。

“不,不不。

我咽不进去。


“吃!!”我猛地转过身喝令他。

我想在喝吼声里将胸中憋得难受的气一块儿喷出。

“吃,吃。

我吃。


他把馅饼大口大口填进嘴,填得两腮鼓鼓的,同时,眼里扑愣愣地滚下两行泪蛋。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篇只写了一个现实场景,主要通过“我”和老汉的对话来交待老汉的犯罪过程以及家庭状况,如一幕话剧矛盾冲突不断,情节跌宕起伏。

B. 语言的乡土特色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把蹲在地上说成“圪蹴”,管女儿叫“女子”,做了错事叫“做了灰事”,泪珠叫“泪蛋”等。

C.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对老汉帽子的描写,第一次表现了老汉的经济状况,后两次写出了老汉当时难以掩饰又真实动人的心理状态,
D. 末尾写老汉被喝吼后大口吃馅饼的情状,表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有对儿女的牵挂,有对自己行为的懊悔,也有对“我”的真心顺从。

8. 结合全文,从手法和意蕴两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2)我想在喝吼声里将胸中憋得难受的气一块儿喷出。

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汉,有人认为主人公是“我”。

你更认可哪种说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曹翰,大名人。

少为郡小吏,好使气陵人,不为乡里所誉。

乾祐初,周世宗镇澶渊,署为牙校,入尹开封,留翰在镇。

会太祖寝疾翰不俟召归见世宗密谓曰主上不豫王为冢嗣不侍医药而决事于外廷失天下望。

世宗征淮南,留铠甲千数在正阳,既而得降卒八百,部送归京师。

时翰适从京师来诣,过正阳十数里遇之,虑劫兵器为叛,矫杀之。

及见世宗,具言其事,世宗不悦。

翰曰:“贼以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

”因不之罪。

乾德二年,太祖亲征,时王全斌拥众十万余据郫县叛,谋窥成都,翰率兵会刘光毅、曹彬等讨平之。

未几,军校吕翰杀武怀节,据嘉州以叛,翰及诸将夺其城。

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

既班师,会河决澶州,令翰董其役,翰出银器助役,沉所乘白马以祭。

金陵平,江州军校胡德、牙将宋德明据城拒命。

翰率兵攻之,凡五月而陷,屠城无噍类,杀兵八百。

所略金帛以亿万计,伪言欲致庐山东林寺铁罗汉像五百头于京师,因调巨舰百艘,载所得以归。

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为攻城南面都部署。

翰筑土山瞰城中,数日而就,守军甚恐。

又从征幽州,率所部攻城东南隅,卒掘土得蟹以献。

翰谓诸将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

且多足,彼援将至,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

五年,拜威塞军节度,仍判颍州。

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

翰阴狡多智数,好夸诞,贪冒货赂,饮酒至数斗不乱。

每奏事上前,
虽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

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

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

诏遣御史滕中正鞫之,狱具,当弃市,上贷其罪,削官爵,流锢登州。

咸平元年,谥号武毅。

(节选自《宋史·曹翰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太祖寝疾/翰不俟召归/见世宗密谓曰/主上不豫王/为冢嗣/不侍医药/而决事于外廷/失天下望
B.会太祖寝/疾翰不俟召归/见世宗密谓曰/主上不豫/王为冢嗣/不侍医药/而决事于外廷/失天下望
C.会太祖寝/疾翰不俟召/归见世宗/密谓曰/主上不豫王/为冢嗣/不侍医药/而决事于外廷/失天下望
D.会太祖寝疾/翰不俟召/归见世宗/密谓曰/主上不豫/王为冢嗣/不侍医药/而决事于外廷/失天下望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祐是年号,中国古代年号是用于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新君即位大多改用新的年号。

一个皇帝只可使用一个年号。

B.开封,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C.三鼓,鼓是古代的时间单位,古代将全夜分为五个更次,又称五鼓或五夜。

三鼓对应的时间是晚上23:00—1:00点。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多由朝廷颁赐,亦有民间所加,称私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翰年轻的时候仅仅为郡里的一个小官,并且气势凌人,在乡里没有好的名声,但是后来被周世宗所赏识,获得委任。

B.周世宗征淮南时得到八百降俘,适逢曹翰从京师来,曹翰担心这些人会抢劫兵器造反,于是假托皇帝的命令,把这些人全杀了。

C.曹翰在平定江州的叛乱后,杀光了城里的所有人,然后调集巨舰百艘,想要把庐山东林寺的五百座铁罗汉像运到京师去。

D.曹翰在征幽州时,士兵掘土捉到螃蟹,然后送给了曹翰,曹翰由此预感到敌人援军将至,应该退兵,不久,他的预感果然得到验证。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贼以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

(4分)
▲ ▲ ▲
(2)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

(4分)
▲ ▲ ▲
10.班固称赞司马迁在《史记》的创作中“不虚美,不隐恶(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本文作者为曹翰作传时是如何落实这一史家传统的?请分别简要说明。

(4分)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这首诗从正面切题,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处到____________,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________图,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写安史之乱爆发,打破盛唐安定局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鲍照在《拟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

(3)《蜀相》、《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蜀相》中的“______,______”,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陆游在《书愤》中写下“______,______”,渴望效法诸葛亮,忠君爱国,施展抱负。

(4)《越中览古》中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及抒发盛衰无常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一剪梅》中将“愁”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______,______”,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感情的不可遏制,让读者感受到她的万千愁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 那两位记者都说:“今天方博士舟车劳顿,我们明天早晨定会驾临府上聆教。

”便转身向方老先生恭维,陪着一路出车站。

(《围城》二)
B.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C. 萧云仙道:“小弟新到贵处,仰慕贤人君子。

前日奉读老先生怀古佳作,所以特来拜谒。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D. 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承谬爱,何敢拂此盛情。

”说着,便同士隐过这边书院中来。

(《红楼梦》第一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环球时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这个“太空之吻”的成功,意味着继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地外天体的起飞之后,嫦娥五号实现了又ー个“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这次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轨道进行航天器的无人交会对接。

这项技术将成为我国探索深空的一项利器,并具备重大的国防和战略价值。

四、写作(60分)
15.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

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

D项,“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错误,由原文可以看出,此时的“我”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精神灵魂没有归宿,因此很迷茫,而非“彻底地绝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

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看这些句子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题干为: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