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官山植被类型调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吴中区官山植被类型调查分析
摘要苏州市吴中区官山植被类型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以木荷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中,木荷种子的扩散能力、无性繁殖能力都很强,此林的发展方向仍然是以木荷为建群种;只要对木荷林加以保护,进行人工抚育,木荷林即可得到恢复。
关键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木荷;江苏苏州;吴中区官山
吴中区官山植被类型是以木荷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半生层分有杨梅、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主要有短柄枹,落叶针叶树种主要有马尾松、刺柏。
由于人为破坏,其长期处于矮林状态。
木荷在该地区分布约4 km2。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主要植被类型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带性的森林植被类型。
群落外貌四季常绿,林冠整齐,群落区系组成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常绿阔叶树种组成[1-4]。
官山是以山茶科的木荷为主要建群种,属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其类型特征如下:野古草—乌饭—木荷林。
该类型位于坡度小于25 °、海拔高度约90 m的官山的缓坡上。
1.2调查地土壤性状
木荷林下的土壤为棕色黏壤土,其剖面性状如下:0~10 cm为灰棕色砾质壤土,具核粒状结构,夹有碎石块,多植物根,地面有少量枯枝落叶,pH值5.5;10~35 cm为黄棕壤土,具核粒至碎块结构,有母质石块,植物根系尚多,pH值5.5;36~65 cm为黄棕壤土,具碎块状结构,植物根少,pH值5.5;66~115 cm 为红棕色轻黏土,具碎块状结构,偶见红色斑点,夹有岩石碎块及半风化体,极少植物根,pH值5.0。
1.3调查方法
官山木荷林采用点一四分法技术和样方法调查,共选了4个大样地,在每个样地用点一四分法进行调查,共取了80个点,测定乔木320株,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点一四分法调查情况
木荷林郁闭度0.7左右,平均高度4~5 m,最高可达6 m,胸高直径平均4~5 cm,最大可达12 cm。
乔木层的重要成分是木荷,亚优势种是马尾松;伴生的常绿阔叶树种主要有杨梅;落叶阔叶成分在林中数量很少,主要有短柄枹;针叶树种还可见杉木和刺柏,但数量极少,都是幼树(表1)。
2.2样方法调查情况
将2种不同的调查方法相比较(表1和表2),经过定量分析,其重要值基本相同,说明木荷林的数量特征、分布状况具有一致性。
2.3乔木层树种分级调查情况
乔木层树种分级调查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木荷在乔木层中占绝对优势,分盖度占55%,马尾松占15%~30%,短柄枹占10%~20%,其他各树种所占比例较小。
木荷Ⅰ、Ⅱ级株树最多,Ⅲ、Ⅳ级少,Ⅴ级又较多(表3)。
这种分布状况说明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木荷林受人为影响较大,因连年砍柴、割草之故,林下的Ⅲ、Ⅳ级幼树多被砍除,Ⅰ、Ⅱ级幼树多是当年的萌生苗,而Ⅴ级株树保持相对稳定,不受砍柴影响,但群落中缺乏胸径7cm以上的木荷树,说明木荷成材后即被砍伐。
2.4灌木层调查情况
灌木层高度一般低于50 cm,多为低矮的小灌木,种类成分较少。
总盖度<10%,林下灌木主要以常绿成分占优势,有乌饭树、满山红、柃木等。
对14个2 m×2 m小样方调查,其结果见表4。
样方外有狭叶山胡椒、六月雪、胡枝子等。
2.5草本层调查情况
草本层总盖度40%左右,茂盛处可达70%~90%,稀疏处仅5%~10%。
4个样地15个1 m×1 m草本样方统计数据(下转第251页)
见表5。
样方周围有淡竹叶。
由表5可知,在局部阴湿处以铁芒萁占优势,较开阔处和山坡下部以蕨和野古草占优势。
在样方外尚有化香、黄檀、野鸭椿、榉树、庐山乌药、盐肤木、枫香、冬青等。
3结论
从本类型的8个1 m×1 m的样方更新调查结果表明,在木荷郁闭度大,地形、水分比较优越的地段中木荷实生苗,平均17株/m2均为一年生的实生苗,在林内郁闭度0.7的情况下,林下阴生木荷小树高0.8 m,萌生性很强,常可见到1株残桩上萌生4~6株木荷幼树,说明木荷种子的扩散能力、无性繁殖能力都
很强。
这种生物学特性是木荷能够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5-6]。
可见此林的发展方向仍然是以木荷为建群种。
马尾松、短柄枹和杨梅在林下也可见到实生苗,但数量小于木荷。
因此,要对木荷林加以保护,进行人工抚育,让木荷、杨梅的实生苗得以生长成林。
4参考文献
[1] 王翔,陈举来,张勤,等.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上、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
[3] 贺善安.中国珍稀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997.
[5] 李立,陈建华,任海保,等.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和木荷的空间格局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3):241-252.
[6] 丁丽亚,金则新,李钧敏.木荷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J].植物研究,2008,28(3):325-3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