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碳理念下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低碳理念下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
态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对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
情况愈加严重。
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大。
而由于土地利用
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此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
人均碳排放量反而远远大于高密度城区。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仍盲目进
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程度后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
治理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高。
因此基于低碳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无论是现
在还是未来都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分散
的空间布局形式及环境来降低碳排放具有可操作性。
土地整理中道路系统规划对
农村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低碳交通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应
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
通过土地整理宏观上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微
观上建设低碳的道路生态景观,则能够很好的缓减这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土地整理;低碳;道路;生态景观;农村
引言
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指出,当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
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造成的。
我国碳排放总量目前缺乏实测数据,但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而高密度
城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少。
然而,目前农村发展还未高度
重视低碳环境的建设。
若当农村碳排放总量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再低碳减排,成
本将会更大,做起来也会更困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建设低碳农村必会对我
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国外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村土地整理道
路建设研究还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除对土地整理和低碳道路建设的关系建立
存在困难以外,各地方的实际土地整理项目政策对低碳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也不
够敏感。
国内土地整理主要是土地关系的调整和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整治。
关于
道路建设的低碳理论研究也只是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密度控制和功能混合等方面提出一些规划建议,还很少有人研究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基于低碳理论建设道路生态景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笔者通过对土地整理中道路的生态环境低碳影响和我国农村道路土地整理过程中现存的一些问题的探讨,提出基于气候变化的农村土地整理低碳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
1建设原则
1)以生态景观保护为优先原则各个民族文化资源还有重要的历史人文遗迹均能够在农村原生态景观方面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人和自然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景观出现,另外同样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突出展示。
所以农村景观呈现了非常突出的特色,为村庄营造生态景观非常关键的前提,必须强调保护方可从这个前提之下不断发展产生独特的生态景观。
是非常关键的方针,从未来的新农村营造环节内一定要彻底的落实。
2)体现农村与城镇景观之间的差异性农村景观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农村景观非常强调自然因素并不是特别强调人为因素,农村附近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往往和人工环境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仅仅按照城市景观设计思想规划农村生态景观体系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景观框架为景观异质性突出展示。
现阶段,因为人类行为的作用,造成从空间层次无法进行搭配。
一定要辨别农村景观自身特征,方可推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因此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为未来必须强调分析的方向。
2浅谈低碳理念下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2.1可持续发展的弹性规划
土地及其环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人为的土地整理扰动可能会改变或加速这种演变。
农村土地整理低碳道路生态景观建设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时限性和弹性,必须充分预测一定时间内道路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使规划能适应和应对这些影响,道路能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项工作还会进行不断调整和规范,加之土地整理是一项科学技术而实施的土地建
设行为,需要先进土地利用技术的不断融入⋯。
因此,坚持弹性规划原则对农村土地整理低碳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2低碳景观空间形态的确定
道路景观空间形态不同,其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给人的景观感受均不相同。
合适的道路尺度空间,能够提高村民出行的可达性,减少机动车的绕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能耗并确保道路环境生态良好。
土地整理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的建设首先要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并顺应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塑造生态绿色的景观通道作为低碳道路发展的基础。
同时,在布局形式上也尽可能缩短道路长度,如环形或棒棒糖式的道路形式要比方格式的能减少约25%的硬质地面。
在景观建设方面,也应注意尺度的把握,尽量根据周边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关系来获得一种宜人的尺度。
2.3地域特色的低碳文化原则
历史性和地域性是构筑生态景观的前提,农村土地整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道路建设也不例外。
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差异的地区,农地整理应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地理、资源、经济状况,利用当地农村运输工具、乡土材料创造具有能够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地域感。
同时,也要通过道路布局、道路设施小品等的精心设计在内涵和形象上反映低碳文化,为当地村民建立低碳意识营造良好的引导和宣传氛围。
2.4设计道路生境,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生态碳汇
道路绿色生境具有承载村民休闲活动和自然生态功能的双重属性,是农村低碳生态道路中压缩能耗和吸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之一。
绿色生境植物的选择应在满足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上进行。
干道、支道的行道树应以冠大荫浓的乡土落叶乔木为主,再适当配以灌木和草本植物。
道路边坡的绿化可以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等为主进行固土护坡。
因田间道和生产道对农田景观格局造成的破碎程度在距道路40cm~50cm范围内骤减,故可在道路两侧建立约50cm的缓冲带,为田间生物营造缓冲生境,其植物设计可选用部分灌木和一些草本地被植物,多以乡土种为宜。
另外,从低碳节水的角度考虑,道路绿色生境也应注意蒸腾耗水量不同的植
物搭配种植。
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的动因和前提。
道路建设期的施工工程,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景观破碎化和景观格局的改变,进而导致植被的生境发生变化、土壤退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
道路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受尺度的限制:时间尺度上,短暂几年间的变化不明显,但几十年后变化显著;空间尺度上,小范围景观结构变化微小,而在大空间中景观变化明显。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规划不是整体村庄规划中的附属规划,也不是单纯的绿化种植规划或农村外表形式的肤浅装饰,它是在多学科融合的规划思想指导下,对农村景观的综合塑造,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才能突出城乡景观的本质区别和村与村的不同个性,最终形成和谐、舒适、现代化的新农村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51.
[2]郭瑞军,王晚香.农村道路交通规划方法浅析[J].北方交
通,2007,168(4):72~75.
[3]汪勰.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26(5):16~20.
[4]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3(2):168~172.
[5]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