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qiào)首而望、屏.(bǐng)息敛声的一刹.(chà)那。
B.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的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kǎi),
如群蚁排衙.(yá)。
C.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jìn)的笑容,就要绽.(zhàn)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qióng)浆。
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ní)于文字。
必须驱遣.(qiǎn)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
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B.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
....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
..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
..的。
C.何满子只觉得枯燥
..乏.味.,更加闷闷不乐
....。
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
下如坐针毡
....,身上像芒刺在背
....。
D.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碳.
的毛驴驮队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
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惊慌失措
....的地步。
B.但是我,我没有眼泪。
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啊?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
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
....的雨!
C.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因为从外表看来,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
鸭长得大相径庭
....。
D.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
..作态
..。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大体上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B.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C.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很快为几乎所有地质界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D.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她们男女都是瞎了眼睛。
这因为根据希腊的,含有美术的道理,所以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他!哎哟……哎呦!”
B.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C.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错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D.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的状态(即非常纯的沙子),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变色龙》的体裁分别是戏剧、散文、诗歌、小说,
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郭沫若、茅盾、艾青、莫泊桑。
B.《“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黄香温席”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以不情的纶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D.《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一底层农妇形象鲜明,她二进荣国府时与贾母等人进餐,作为闹剧的配角积极配合凤姐等人,卖力“表演”,雅俗对比间,喜剧效果强烈。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7~10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
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
..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
....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7.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粉”是指国民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B.“地底下”是指先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思想。
C.“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D.“舍身求法”是指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8.对文中的“中国的脊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的脊梁”是指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国共产。
B.“中国的脊梁”代表着一种自尊自信的民族气节和精神。
C.作者用“中国的脊梁”这一比喻也在提醒国人要有骨气。
D.作者用“中国的脊梁”强调了这种人是我们民族的代表。
9.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全文采取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B.第⑦⑧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作者的观点。
C.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
D.第⑥段承上启下,正面驳斥,反面立论,说服力很强。
10.对文章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用词精准说理生动
B.尖锐犀利有战斗性
C.衔接紧密逻辑清晰
D.过渡自然,风趣幽默
三、阅读《出师表》,完成11~14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向宠,性行淑均,晓畅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荷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我身穿麻布衣,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因为国家大事寄信给我。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贵本分。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文: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办法,采纳高雅的言论,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
我禁不住(先帝)对我受恩、感激。
1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⑤段,诸葛亮首先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
之后提出了三条建议。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和“还
于旧都”等等。
C.文章第⑥段,追述了两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
D.文章第⑧段,作者分别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刘禅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复,朝臣应进兴德之言,刘禅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14.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用语多谦卑低微。
本文在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肯定。
B.本文以议论为主,同时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谋的目的。
第⑥~⑧段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C.文章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率直质朴,恳切得体。
行文不卑不亢、循循善诱,每句话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第⑧段画线的“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言辞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的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
四、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15~16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浓重地描绘雁门景象,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B.前两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景写事,渲染了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
C.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D.李贺的诗歌往往具有想象丰富、奇谲求新、独树一帜的特点,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
16.对诗中色彩的运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黑”字突出了敌人的猖獗以及情的险恶;“金”字表现出了我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B.“燕脂”即“胭脂”,指将士所流血的颜色。
仿佛看到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C.诗中浓丽的色彩描绘,不仅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作者巧妙地把黑色、金鳞色、胭脂色、紫色以及秋色、黄金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
第Ⅱ卷(表述题共102分)
五、积累运用。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
(6)苍颜白发,__________________,太守醉也。
(7)__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
18.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告诚驰骋逆行演绎绚丽”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缴成一段话,
并且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价值。
当前,风雨同舟、命运与共日益成为人类共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抗击疫情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它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强调各国合作共赢、人民和谐相处,体现的是“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契合各国人民共同期盼。
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击疫情,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次深刻诠释。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各国命运相连、___________,各国共同抗击疫情的行动,既是帮人也是帮己。
“值此关健时刻,我们应该直面挑战、迅速行动。
我坚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朝一夕、___________的事情,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①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成语(或是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段话。
(不超过50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②。
居有顷,曰:“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
”居有顷,复曰:“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
孟尝君曰:“为之驾。
”后复曰:“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后玉尝君问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及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责毕收乎?来何疾也!”间:“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
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草具:粗劣的饭食。
③计会:会计。
④责:通“债”。
⑤合券:核对债券(借据)、契约。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孟尝君不说.____________ (2)左右以君贱.之也____________
(3)左右皆恶.之____________ (4)以何市.而反____________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冯设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这件事表现了冯设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家乡耍活
①耍活是陕西关中的方言。
关中是我的家乡,家乡人把一切玩耍的活动都用这两个字表达了,就像城里人把一切游乐活动统称为娱乐一样。
②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的耍活大都是从玩土耍泥开始的。
再长几岁,就会学着大人丢方。
我十九岁离开村庄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还不知道我们村里谁会下象棋。
因为我从来没见有人下过。
到90年代初期,我应邀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写剧本,其间和西影厂编剧竹子去了一趟我的家乡,才知道村里已经下象棋成风了,而下得最好的,就是我的父亲,竹子就和我父亲在我家的院子门前摆开象棋盘下起来,竹子下棋的水平在西影厂也就一般,但和我父亲在一个小时内下了三盘,我父亲都输了,父亲深有感触地说,看来,下棋也有大学问!
③有一句流传至全国的顺口溜:“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吃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我们老家人确实爱吼秦腔,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天打麦碾场的时候,大人们在大太阳底下,戴着草帽,牵着拉碌碡的牲口缰绳,一边扬着鞭子一边唱秦腔,往往是此伏彼起,有男的唱,也有女的唱,更有几人合唱的。
那耀眼的阳光、流淌的汗水和高亢的秦腔合在一起,形成了麦场上令人难忘的情景。
④我们村里唱秦腔唱得最好的是一个瞎子,他还会弹三弦,他一张口唱,其他人就立即闭了嘴。
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提着三弦走村串巷,用乐器和嗓音挣钱挣物养家糊口。
我们知道他方游回来的消息几乎都源于他喊他儿子犬的吃饭声,他站在自家院子里,大叫一声“犬——”,周围几个村庄的人都知道他家开饭了。
⑤开放后不久,村里通了电,有了脱粒机,打麦的场景从此消失了,也就没了秦腔,自然成了麦收时节乡村人很大的遗憾。
⑥但是社会毕竟往前走着,新的耍活不断出现,比如有了电影,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就会请一场电影来,让一个村庄的人看。
前几年我回家乡,父亲告诉我,如今看电影也很少了,因为每家都有电视机,在家里都把电影看了,还跑到外面弄啥?!
⑦我知道父亲爱吼几声秦腔,有时也哼哼眉户,就问父亲这几年有吼戏的场合没有,父亲笑笑说,过去大家在一块儿做活,说唱就唱起来了,有个互相比的心,如今单个做活办事,唱不起来。
想想又说,有一次你弟开着拖拉机拉着我去赶集,路上高兴了,忍不住吼了两句秦腔,但吼了两句也就停了,一个人唱,寡气,没意思。
⑧去年9月,和我一起上初中的一个同学来到郑州,他的儿子考上了郑州这边的大学,他送儿子上学,顺便来看看我。
“你把书念成了,我没念成,我得让我儿子念成。
”他这样说,话语中渗透着自豪和满足。
我发现他的头发已经白了许多,胡子也没有刮,看上去很苍老,就问他家的经济情况,因为目前在我去过的一些农村,最穷的是两种家庭,一种是家里有大病号,另一种是有孩子上大学。
他低头一笑说紧是紧一些,但也不至于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受穷,他说他家承包的土地全都栽了苹果树,每年家里能卖两万多块钱,而且不
用交农业税了,供一个大学生没问题。
这就让我放心了,中午请他喝酒。
他酒量小,两杯酒下肚,脸就红了,指着他的脸问我:“你看我像不像杜甫?”我一愣,心里想,你咋能像杜甫?嘴里说:“你比他胖。
”他却说:“重要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说着立起来,做了个捋胡子的姿势,并戏曲亮相一般地定住格:“这下你看像不?”我看着更不像,就笑起来。
这一笑,他也笑了,坐下来说:“自古到今,咱那儿的人有了钱就置地盖房子娶媳妇。
眼下呢,这些都不在话下了,村里一伙人就想在今冬把钱凑到一块儿,排个新秦腔,剧名叫《杜甫》。
我就在争这个角儿呢!我把台词全部背过了,唱腔不但背过,而且琢磨着唱了不下五十遍,应该说每一个唱腔都能达到西安来的导演的要求。
我给你唱一段吧?”我连忙摆手,心里想这儿是饭店,不是乡村,能说唱就唱?嘴上却说:“你一准能唱好,你从小就嗓子好,凡是耍活你都比我强,来,来,碰杯。
”
⑨前几天郑州下大雨,他冒着雨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几乎没认出来,因为他的胡子垂到了胸口。
他说这是为戏留的胡子,因为去年冬天他们的《杜甫》演得很成功,他现在一有时间,就琢磨《杜甫》的事,他是跟儿子一起来的,儿子去学校了,他来跟我商量《杜甫》。
⑩“不是很成功吗?”我问。
⑪“成功归成功。
”他捋捋胡子说,“导演还是不满意,说我演的唱的都成,就是气质不成。
我就是来请教你,咋个把气质弄成?”
⑫我看着他,心想诗圣的气质是一般人能修炼出来的?但我不能给他泼冷水,毕竟,当普通农民都开始琢磨怎么弄成杜甫的气质时,他们的耍活就要活了。
我把茶端到他面前:“不就是个耍活嘛,放开弄!”
23.这篇散文立意深刻,请根据你的理解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人们在太阳底下,戴着草帽,牵着拉碌碡的牲口缰绳,一边扬着鞭子一边唱秦腔,往往是此伏彼起,有男的唱,也有女的唱,更有几人合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文章第⑫段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