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5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赏析
比喻
明月倒映在平缓的江面

月如明镜

衬托
江水的宁静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颈联赏析
想象
海市蜃楼——云霞之美 云多——天空高远
写 法
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辽阔 两岸平旷
尾联赏析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直抒胸臆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解题
乘船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 峙,形势险要。
渡荆门送别
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 朋友,是设想故乡的 山水送别自己。点明 主题。
首联赏析
渡远荆门外,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 来从楚国游。 楚地漫游。
“渡”字直接扣题,“远”“ 游”字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这 三个字不仅包含着作者多年愿 望得以实现的兴奋,更有自己 将实现抱负的激动。这联用了 叙事的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出生 巴渝地区 五岁 开始读书 十五岁 诗赋多篇,获推崇与奖赏 十八岁 大匡山读书,增长阅历见识 二十五岁 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诵读文本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
字音和节奏。
渡荆门送别
jīnɡ
李白
huān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2. 反复诵读,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领会本诗的意境美、 语言美。(难点)
3.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 含着的深厚的情感及对“送别”的理解。 (难点)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 和审美情趣。
炼 字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流入碧空

流入荒漠 流入大海
气势磅礴
喜悦 豪情 激情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颈联赏析

上句

静谧宽阔的月夜 起
映 月

下句

绮丽奇幻的白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课堂小结
同学们,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 美的画卷,朗读吟诵间,我们仿佛置身于雄奇瑰丽 的长江中游一带,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奇景。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希望大家以 后能广泛涉猎,都更多的好诗,让你的生活更加充 实!
主旨思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 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 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 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 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对 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板书设计
渡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荆 门
远景——平野 江流 描写

近景——江月 云生

抒情:怜水—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表现 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 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诗风豪迈奔放,构思奇特,感 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 快,气势雄浑,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 巅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等。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 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 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 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 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导入新课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 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 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 ,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 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颔联赏析
山随平野尽,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
江入大荒流。
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限的原野后,依 旧滔滔东流。
写了高山、平野 、江流;从
角度来 写的。
颔联赏析
“随” 连接了山和原野
舟船移动的动态

“尽” 川蜀:陡峭奇险,山峦叠嶂

荆门:山势平缓, 视野宽阔
豁然开朗的喜悦 情绪振奋的豪情
颔联赏析
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③“万里”——突出距离之远,表现了对故乡的不
舍。
拓展延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古诗词 中“送别”的句子很多,请再举出三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李白《赠汪伦》
①“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的主体是
故乡的山水,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借故乡水对
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
炼 别之情。

②“仍”——还、继续、依旧的意思,诗人因见到 异乡的新奇景色而欣喜、激动,胸中豪情万丈,这
时忘掉故乡是正常的,可作者不但没有忘,反而勾
起了对乡的无限眷恋。(异曲同工:“江春不肯留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文本
诵读要求:1、想象文中画面;
2、读出节奏; 3、 读出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点朗读:
请从仪态、情感、语音 、语速等方面评价同学的 表现。
总结:
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该 和作品思想内容相适应

”往往能带给我们心灵的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是美
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
迈自信是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的思恋是美的。同样,李白对农乡的眷恋
、不舍,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也是美的。所有最
真挚的感情,都是美的。
尾联赏析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疏通诗意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 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 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 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 里送我行舟。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 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 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意雄 境浑 高壮 远阔
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诗 歌首联是总叙,交代诗人此行的目 的,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 接着,颔联、颈联详细地描绘了长 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言 语间满含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感受。 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与首 联的诗意遥相呼应,脉络清晰。
写作特色
2.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 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 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 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 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 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种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充满了 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艺术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