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证探析及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证探析及临床应用
金伟孝
【摘要】五芩散是《伤寒论》名方,临床应用广泛,对其证候及病机争论议也颇大,笔者从中医水液代谢理论角度探讨五苓散证候及病机,认为五苓散证就是水液代谢障碍证,其主要病机就是水液代谢的通路、场所(参与脏腑)、动力失常而导致的水液运化和输布异常,五苓散是以恢复水夜代谢为目的而制的方,临床只要是因为水液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各种证候,都可以考虑应用五苓散来治疗.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7(032)022
【总页数】2页(P3225-3226)
【关键词】经方;五苓散;病机;水液代谢;《伤寒论》
【作者】金伟孝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广州510260
【正文语种】中文
五苓散源自《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有8条,在《金匮要略》中有3条,从五苓散的相关条文归纳出五苓散的适应症有烦渴欲饮、小便不利、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等。
五苓散药味少,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佳,争议也多,主要是集中在五苓散主要证候和病机上。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水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里造成困扰,既然
是发汗后津液不足,为什么还要用泽泻、茯苓、猪苓来利水呢?
黄芳等[1]认为五苓散证病机为太阳经表受邪,影响膀胱气化之职,而水蓄下焦,临床可见口渴,发热或恶风寒,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甚至遗尿等证候。
赵国平等[2]认为,同一患者出现蓄水与脱水并存的现象才是五苓散的方证特征。
蓄水之“水”与脱水之“水”不是一个概念,蓄水之“水”,是不被机体所利用的水邪,是病理产物。
气不化水是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因脱水与蓄水并存形成的里证,是由于三焦气化失常,气不化水而形成。
柯雪帆[3]认为五苓散证在人体某个部分可能有水液停留,但就全身来看,水液是缺少的,五苓散证的各个症状中,口渴最为重要,小便不利居第2位。
主要病机不在于水液丧失,而在于大汗出、大下利丧失水液的同时,
影响了人体气化。
气化失司,气不化水,人体水液的吸收、输布和排泄都发生了障碍。
所以才有“膀胱蓄水”或“心下痞”等证。
杨丽平等[4]等认为,五苓散证的
核心病机为“气不化水,水饮内停”,其病机为素体水饮内盛,复感外邪,或脾肾气虚,故水饮内停上逆。
当然还有不少人把五苓散证和“蓄水证”等同,把五苓散做利水药用,不一一叙述。
以上是五苓散证候及病机观点的主要代表,而笔者认为以上观点都不尽其详。
五苓散证的证候表现及病机还得从中医水液代谢的理论中去理解。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有“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的论述,说的就是饮食五味化生精气滋养形体,精可以转化为气,气推动精的化生,阳气能推动阴精的化生,阴精为阳气化生之源,讲的是精气化生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表明了精气水液代谢最主要的
场所(脏腑)是脾胃、肺、肾和膀胱,各脏腑之间水津流转不息。
经络和三焦作为精气的通路,沟通内外上下,各脏腑间精气互通,相互影响,使精气能充溢营养于全身,发挥精气正常功能。
从上可知,水液代谢的场所(脏腑)、通路(经络、三焦)、动力(阳气)受到影响时,
都可以出现水液代谢的失常。
水液代谢的失常又分三种情况,一是来源不足,二是消耗太多,三是运化和输布失常。
来源不足和消耗太过属单纯性缺水,运化和输布正常,可以通过补充水分来解决,故第71条上半部分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
倘若水液的运化和输布异常,如水液的通路经络或三焦不通,输布不通,则可能出现此处“蓄水”,彼处“缺水”症状;如果水液代谢场所功能不足,则可能出现水停于脏腑的情况;如果水液代谢动力不足,则可能出现水停于各个部位。
在五苓散证中,外感邪与水结于下焦,水液代谢通路受阻,津不上承,则为上渴下饮的“太阳蓄水”证。
如果素体水饮内盛,或脾肾气虚,复感外邪发汗伤阳,水液代谢场所功能障碍,则更易出现“水逆、心下痞”等证。
如果水液代谢之动力不足,则水液可以停留于其它部位而出现“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等证。
需要强调的是,五苓散证中“口渴”只能说明口腔局部缺水,不能因此断定是否整体缺水,如果是发汗伤津之单纯缺水则“稍稍与饮之”,如果发汗之后邪未解与水结,或发汗伤津及伤阳,或素有阳虚则可能出现局部缺水和总体水停的证候。
这个时候出现的水液代谢异常一定通过四诊合参,根据患者个人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真正缺水。
如刘渡舟教授[5]在治疗一肝硬化腹水、腿与阴囊皆肿病人,舌质反见红绛,
齿上挂有血痕。
如果从舌质看为阴虚有热,应该滋阴清热。
而刘老却辨“此人腹水如瓮,腿肿如象,而又阴囊积水不消,皆为水气蓄积。
水,津液也。
今津变为水,水聚成灾,必然失其润濡之常。
”用附子理中汤温阳化气行水,使“气化得行”,水液代
谢输布恢复正常而收效。
这就是很好的局部缺水和整体的蓄水的病例。
回头看五苓散的组成,其中共有5味药,桂枝温经通阳利水,作用于水液代谢的
动力和通路环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水,作用于水液代谢的场所(脏腑)环节。
也就是说,五苓散就是以恢复水夜代谢为目的制方,当然还是以脏腑功
能不足的虚证为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就是水液代谢障碍证,烦渴欲饮、小便不利、饮后欲吐、水逆、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等证只是水液代谢障碍的不同表现。
五苓散就是为了治疗这种情况而立方。
五苓散在临床上广泛,临床报道主要用于心衰、心悸、肺心病,慢性腹泻、肝硬化腹水、各类肾病综合征、特发性水肿、透析失衡综合征、尿潴留、晕厥等。
笔者临床也常用于治疗不少病例,和报道略同的不赘述。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应用五苓散时,抓住水液代谢障碍的主要病机即可,症状表现不一定是前述的“烦渴欲饮、小便不利”等,可以口渴或不渴,小便可利亦可不利,这里例举2例,请同道斧正。
3.1 “食后口渴多饮8个月” 案例彭某,女性,24岁,护士。
患者8个月以来每次饭后口渴难忍,频频饮水,每餐后饮水多达3升以上仍觉口渴难忍,并且饮水
后小便无明显增加,不尽其烦,外院检查无异常,四处求诊无果。
近来2个月来
症状加重,感觉小腹胀大,但无腹痛,余无明显不适。
来诊时诉以上症状,察舌淡苔白,脉细紧。
患者虽然口渴多饮,但无明显津液缺乏证候,辨为津不上承到口之水液代谢障碍证,只需恢复津液输布,承津上达则病除。
遂予五苓散治疗,处方:白术20 g,桂枝10 g,泽泻20 g,猪苓20 g,茯苓20 g,葛根30 g,4剂。
其中五苓散健脾温阳行水,加葛根之升清以增强承津上达之功效。
四天后复诊,诉口渴感减轻,饮水较前减少,可以忍受,但进餐时食欲增强,虽明显有饱感,但进食欲望仍很强烈难忍,察舌淡苔白,脉左细弦,右脉大稍浮,按之软。
辨患者并中焦气虚,故需饮食自救。
所以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30 g,4剂。
第三次复诊时诉诸
症皆减,守原方再进5剂告愈。
3.2 “夏日不思饮水一周”案例黄某,70岁,离休高干,来诊时正当暑月,家人代诉患者离休后常住三亚,天气炎热,平素饮水较多,近一周却不思饮水,进食正常,家人百思不得其解求诊,来诊时患者除不思饮水外无明显不适,大便正常,小便短少,察舌淡苔白,脉细稍虚。
辨为水液代谢障碍,气化输布失常,口腔局部水停,故不思饮水;实则缺水,故小便短少。
只要温化局部水饮,水液输布通畅,运转不息则症状消失。
即予五苓散治之,处方桂枝15 g,白术10 g,泽泻10 g,猪苓10 g,茯苓20 g,3剂。
第二天家人来告,服药一剂后饮水恢复正常。
五苓散来源于《伤寒论》,但细读原文,品味原方,参考《黄帝内经》水液精气代谢理论,就会发现五苓散证就是水液代谢障碍证,其病机就是水液的运化和输布异常,临床只要是因为水液代谢通路、场所、动力等异常而引起的各种证候,都可以考虑应用五苓散来治疗,不应当局限于《伤寒论》中的应用。
【相关文献】
[1] 黄芳,赵映前.五苓散证治探微[J].光明中医,2008,23(10): 1455-1456.
[2] 赵国平,陈佳.《伤寒杂病论》五苓散方证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808-810.
[3] 柯雪帆.五苓散证发微[J].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268.
[4] 杨丽平,郑腾飞,胡蓝方,等.五苓散临证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2143-2144.
[5] 刘渡舟.湿证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