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葫芦岛市长江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岛市长江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
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
亮”和“月光”两个意象。
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
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
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
”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
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
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
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
“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
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
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
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
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
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借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写月诗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B.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
C.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超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夜思》中出现了“月亮”“月光”两个意象,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论说了中外古诗中“月”这一意象寄寓的情思以及不同特点。
C.如果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月”这一意象仅仅是用来表达个人的私情,那么就很难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D.材料二引用了《古朗月行》一诗,这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A.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岑参《送人赴安西》)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C.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李白《太原早秋》)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4.在“月”这一意象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寄寓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诸简要概括。
(4分)
5.对待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白的写月诗在“继承”和“创新”上表现在哪里。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
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
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
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
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
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
这个回答使我高兴。
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
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
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
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
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
我的那一匹,就从
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
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
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
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
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
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
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
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
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
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
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
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
休
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
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
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
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
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
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
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
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
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
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
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
事实正是如此。
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
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
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
适合的。
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
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
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
这原本无可厚非。
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
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
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
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
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
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8.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6分)
9.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简析这一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则有说。
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盖谓学者先务,有源委本末之别耳。
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
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颛颛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几句婆子舌头语,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
何则?其本色高也。
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何则?其本色卑也。
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家有老庄本色,纵横家有纵横本色,名家、墨家、阴阳家皆有本色。
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是以老家必不肯剿儒家之说,纵横家必不肯借墨家之谈,各自其本色而鸣之为言。
其所言者,其本色也。
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
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盖头窃尾,如贫人借富人之衣,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
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
然则秦汉而上,虽其老墨名法杂家之说而犹传,今诸子之书是也。
唐宋而下,虽其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而亦不传,欧阳永叔所见唐四库书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
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节选自唐顺之《与茅鹿门主事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B.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C.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D.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泽,古县名。
陶渊明曾出任彭泽县令,文中“陶彭泽”即陶渊明。
B.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学术著作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C. 纵横家,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如苏秦、张仪。
D. 诸子,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指这些代表人物的著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作很讲究文字,却从不要求别人讲究文字,对此,作者解释说,文字是要讲究的,但讲究文字和讲究内容有本末主次的分别。
B. 作者认为,心地超然、见识非一般的人,写文章直抒胸臆,如写家书,文章即使粗疏,但绝无迂腐寒酸的味道,这就是一种绝好文字。
C. 沈约作诗追求声律,雕琢句文,他用心最苦,并且创立学说最严
格,但是他的诗作却让人觉得束缚、狭隘,满篇都找不出一两句好话。
D. 文中“如贫人借富人之衣”的比喻,意在指出唐宋以后的文人借助儒家大旗包装自己来讲述道理的实质,也揭露了儒家学说的虚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
(2)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14. 文章多次提到“本色”,“本色”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简卢陟①
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②余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注]①诗人作此诗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还有节度使叛乱,不久后蜀之乱又起。
简:写信。
卢陟:韦应物的外甥。
②哢:鸟鸣,鸟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起笔写到的“白雪山”象征卢陟杰出的才能,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B. 颔联写卢陟因战事而烦恼不安,流落在淮海之滨的往事,表露出
失意之情。
C. 尾联中的“慰风尘”暗含社会不安定、战事连连,诗人想借酒消愁的意思。
D. 本诗是诗人写给外甥的一封家书,整首诗语言简朴,看似平淡,实则情深。
16. 本诗与王维《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写到了山中的鸟,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为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天地万物为宾客来陪自己纵情畅饮,豪迈之气溢于言表。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表达渴望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
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俯拾皆是。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
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
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
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在其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可以说是类型人物,给人印象鲜明强烈,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始终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
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