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战士心理更健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想到热线开通后,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最多时一天有几十个。”据刘博士介绍,心理疾患大致有4种类型:有忧郁症、强迫症、失眠症等神经官能症,有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环境艰苦等造成的适应不良症,有情绪冲动、思维偏执等人格障碍症,有单亲家庭、父母不和及重大挫折造成的精神障碍症。
2采访中,不时有患者来电话咨询,记者也因此见识了刘素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给基层官兵一个好心情,让他们的心理更健康,拥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是我永恒的追求!(作者:葛克友 聂聆 本报特约记者 程关生)
4这些年,刘素珍为部队做心理学辅导报告500多场,听众逾3万。对一些不能去的单位,刘博士就给他们寄资料,打电话,发书信。不管去哪里进行心理辅导,她都坚持不吃请,不收任何费用,不要车接送,不给部队添任何麻烦。
这天上午,烈日炎炎。记者随刘素珍来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全连官兵将她围成一圈。只见她深入浅出,绘声绘色,侃侃而谈,4小时的心理学辅导,如甘泉沁人心脾,把自己和战士们的心一下子拉近了。指导员公举东高兴地告诉记者:刘博士让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和“亚健康”是怎么回事,让战士们懂得了如何适应军营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她不是带兵人,但她研究的对象是基层官兵,她谙熟士兵的喜怒哀乐!”
1盛夏的一天,记者来到85医院分院,探访我军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刘素珍。院长徐祖铭递给记者一份资料,上面记载着刘素珍创造的业绩:开设全军第一家心理咨询门诊,挂起全军第一个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全军第一个基层心理咨询辅导站,出版我军第一本护理心理学专著……
“丁零零……”一位自称“小不点”的士官打电话给刘素珍。这是一个“马拉松”电话,刘博士与他谈了整整3个小时,谈得口干舌燥。这位士官终于被感化了,一股脑道出了自己的姓名和坎坷身世,称刘博士是“知心大姐”。这是一次心灵的抚慰、情感的交流,于轻言细语中,传递给患者的是关爱和理解之情。
“你真有耐心啊!”记者感叹道。“都习惯了。”一旁的助手小王抢过话说:“嗨!这一次算是短的,上次有一位边防军官,与刘博士一谈就是6个多小时,午饭也没顾上吃。”
3从官兵写给刘素珍的8000多封来信中,记者读出了她与基层官兵的深厚情谊。透过那一个个跳动的字符,我们仿佛看见这位女军官登高山、走边关、蹈海浪的身影。今年初的一天,刘素珍又一次乘船来到海军某舰,这是她第3次到这条舰进行心理调研。水兵们一见到她,就呼啦啦地围了上来,问这问那。但又有谁知道,坐船对刘素珍来说几乎是一种苦役,晕船时有时甚至连胆汁都吐了出来。可为了了解官兵的真实心理,她经常与战士面对面拉家常,一同摸爬滚打,站岗放哨……调研期间,正碰上一名“孤儿兵”小李过生日,刘博士和大家唱着歌给他端来长寿面。看到这些,从不愿与人交流的小李眼噙热泪叫起“刘妈妈……”从此,小李像换了个人似的努力工作,还当了班长。
为了战士心理更健康——走近我军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刘素珍
http://www.xcb.zz 2002-9-3(解放军报2002年09月03日第3版)
主人公小传:刘素珍,1970年入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85医院副主任护师、南京军区临床心理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荣获全军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今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刘素珍还是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步入刘素珍的心理咨询室,那部米黄色的电话机十分抢眼。记者与刘博士交谈,就从她开设的第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开始。“我完成心理学本科学业后,就试着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可是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病人光顾,总算来了两名战士,还是从别的科室转来的。是有心理疾患的人少吗?不是,我调查发现,大凡有心理疾患的官兵,都羞于对别人讲述自己的痛苦。1992年,我又试着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基层官兵有什么难言之隐,就让他们在电话里诉说。”
2采访中,不时有患者来电话咨询,记者也因此见识了刘素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给基层官兵一个好心情,让他们的心理更健康,拥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是我永恒的追求!(作者:葛克友 聂聆 本报特约记者 程关生)
4这些年,刘素珍为部队做心理学辅导报告500多场,听众逾3万。对一些不能去的单位,刘博士就给他们寄资料,打电话,发书信。不管去哪里进行心理辅导,她都坚持不吃请,不收任何费用,不要车接送,不给部队添任何麻烦。
这天上午,烈日炎炎。记者随刘素珍来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全连官兵将她围成一圈。只见她深入浅出,绘声绘色,侃侃而谈,4小时的心理学辅导,如甘泉沁人心脾,把自己和战士们的心一下子拉近了。指导员公举东高兴地告诉记者:刘博士让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和“亚健康”是怎么回事,让战士们懂得了如何适应军营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她不是带兵人,但她研究的对象是基层官兵,她谙熟士兵的喜怒哀乐!”
1盛夏的一天,记者来到85医院分院,探访我军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刘素珍。院长徐祖铭递给记者一份资料,上面记载着刘素珍创造的业绩:开设全军第一家心理咨询门诊,挂起全军第一个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全军第一个基层心理咨询辅导站,出版我军第一本护理心理学专著……
“丁零零……”一位自称“小不点”的士官打电话给刘素珍。这是一个“马拉松”电话,刘博士与他谈了整整3个小时,谈得口干舌燥。这位士官终于被感化了,一股脑道出了自己的姓名和坎坷身世,称刘博士是“知心大姐”。这是一次心灵的抚慰、情感的交流,于轻言细语中,传递给患者的是关爱和理解之情。
“你真有耐心啊!”记者感叹道。“都习惯了。”一旁的助手小王抢过话说:“嗨!这一次算是短的,上次有一位边防军官,与刘博士一谈就是6个多小时,午饭也没顾上吃。”
3从官兵写给刘素珍的8000多封来信中,记者读出了她与基层官兵的深厚情谊。透过那一个个跳动的字符,我们仿佛看见这位女军官登高山、走边关、蹈海浪的身影。今年初的一天,刘素珍又一次乘船来到海军某舰,这是她第3次到这条舰进行心理调研。水兵们一见到她,就呼啦啦地围了上来,问这问那。但又有谁知道,坐船对刘素珍来说几乎是一种苦役,晕船时有时甚至连胆汁都吐了出来。可为了了解官兵的真实心理,她经常与战士面对面拉家常,一同摸爬滚打,站岗放哨……调研期间,正碰上一名“孤儿兵”小李过生日,刘博士和大家唱着歌给他端来长寿面。看到这些,从不愿与人交流的小李眼噙热泪叫起“刘妈妈……”从此,小李像换了个人似的努力工作,还当了班长。
为了战士心理更健康——走近我军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刘素珍
http://www.xcb.zz 2002-9-3(解放军报2002年09月03日第3版)
主人公小传:刘素珍,1970年入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85医院副主任护师、南京军区临床心理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荣获全军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今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刘素珍还是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步入刘素珍的心理咨询室,那部米黄色的电话机十分抢眼。记者与刘博士交谈,就从她开设的第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开始。“我完成心理学本科学业后,就试着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可是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病人光顾,总算来了两名战士,还是从别的科室转来的。是有心理疾患的人少吗?不是,我调查发现,大凡有心理疾患的官兵,都羞于对别人讲述自己的痛苦。1992年,我又试着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基层官兵有什么难言之隐,就让他们在电话里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