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蓝溪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蓝溪中学高一(下)期末化学试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66分):
1.(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Co是γ射线放射源,可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我国用该方法培育出了许多农作物新品种,对Co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是33 B.质量数是60 C.质子数是60 D.电子数是27
考点: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各方向的数字代表的含义判断.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电子数.
解答:解:6027Co的质子数为27,质量数为60,中子数为60﹣27=33,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7.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相互关系的辨别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A.SO2和SO3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氧化碳和干冰互为同素异形体
C.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位素
D.C2H5OH和CH3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
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同素异形体;辨识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所有
专题:物质的分类专题.
分析:根据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定义判断,同位素指元素,同素异形体指单质,同分异构体必须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解答:解:A、SO2和SO3分子式不同,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干冰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故C错误.
D、C2H5OH和CH3OCH3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故
D正确.
故选D
点评:判断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方法是:是元素的可能是同位素;是单质的可能是同素异形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为同分异构体.
3.(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A.SO2和SiO2B.CO2和H2C.NaCl和HCl D.CCl4和KCl
4.(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5.(3分)(2012秋•北海期末)把a、b、c、d四块金属板浸入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形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极上
则活动性d>b,所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c>d>b,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的顺序强弱比较,题目难度不大,本题考查角度为形成原电池反应,注意活泼金属做负极.
6.(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对于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N2+3H2⇌2NH3,下列有关
A.N2和NH3的质量分数相等
B.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
C.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正反应和逆反应不再进行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所有
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注意反应方程式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前后不等,可从压强的角度分析.
解答:解:A.达到平衡状态时,N2和NH3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反应的转化程度,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A错误;
B.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取决于物质的起始浓度和反应的转化程度,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B 错误;
C.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仍在进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化学平衡的本质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易错点.
7.(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某原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棒为负极
B.锌棒发生还原反应
C.电子从铜棒经外电路流向锌棒
D.锌棒质量减轻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所有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该装置中,锌易失电子作负极,铜作正极,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
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解答:解:A.该装置中锌易失电子作负极,铜作正极,故A错误;
B.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故B错误;
C.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即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故C错误;
D.锌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导致锌的质量逐渐减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根据电极上得失电子判断正负极,再结合电极反应类型、电子流向来分析解答,熟记原电池原理,题目难度不大.
8.(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
2NH4ClO4N2↑+4H2O+Cl2↑+2O2↑△H<0.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所有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反应2NH4ClO4 N2↑+4H2O+Cl2↑+2O2↑+Q中,反应物高氯酸铵为化合物,产物中N2为单质,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Q表示放热.
解答:解:A.由一种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反应物高氯酸铵为一种物质,产物为N2、H2O、Cl2、O2↑四种物质,符合定义,故A
正确;
B.2NH4ClO4N2↑+4H2O+Cl2↑+2O2↑+Q,+Q表示放热,故B正确;
C.航天飞机用的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燃料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故C正确;
D.2NH4ClO4N2↑+4H2O+Cl2↑+2O2↑+Q,2molNH4ClO4参加反应,2mol+7价Cl变成0价的1mol Cl2转移14 mol电子,NH4ClO4中氮、氧元素被氧化,氯元素被还原,高氯酸铵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信息的形式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掌握分解反应的特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注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标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较简单.
9.(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短周期中三种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下列有关这三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X是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B.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弱酸
C.Y的氢化物很稳定
D.Y元素的最高化合物为+7价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所有
分析:由如图所示短周期中三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氦元素,Y为氟元素,Z硫元素.利用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解答.
解答:解: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氦元素,Y为氟元素,Z硫元素,则
A、X为氦元素,为惰性气体元素,性质稳定,非金属性很弱,故A错误;
B、Z硫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硫酸,属于强酸,故B错误;
C、Y为F元素,非金属性非常强,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氟化氢很稳
定,故C正确;
D、Y为F元素,无正价,最高化合价为0,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周期律的递变规律.
10.(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在气态单质分子中,不一定存在着共价键
C.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才是离子化合物
考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所有
分析: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aOH中,O﹣H键为共价键,但为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
B、稀有气体单质中不存在任何化学键,故B正确;
C、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所以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
故C正确;
D、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所以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才是离子化合物,故D正
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共价键与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A.氮分子的电子式:B.
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
溴化钠的电子式:D.
水分子的结构式:
考点: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所有
分析:A、氮气分子的电子式没写出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溴化钠是离子化合物.
D、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氧共价键.
解答:
解:A、N2为非金属单质,N原子之间有3各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A错误;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错误;
C、溴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溴离子构成,故C错误;
D、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氧共价键,则H2O的结构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使用,学生明结构式、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电子式书写注意首先判断单质或化合物的类型,离子化合物阴离子带电荷且用“”,共价化合物不带电荷,注意各原子或离子满足稳定结构.
A.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考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离子键的形成.所有
分析:利用离子键的定义和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解决此题.
解答:解:A、离子键是通过阴、阳离子静电作用作用形成的,静电作用包括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故A错误;
B、同一主族,由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减弱,其氢化物的稳定性
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故B错误;
C、同一周期,由左到右,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增强,则第三周期非金属
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不一定为最高价含氧酸,故C错误;
D、由结构决定性质,则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故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涉及化学键的定义、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等问题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有较好的区分度,如: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必须依据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能错
14.(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
D.11号元素是Na元素、17号元素是Cl元素,二者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化合物NaCl,
氯化钠中只存在离子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判断,明确原子结构是解本题关键,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题目难度不大.
15.(3分)(2009•北京)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Y>Z B.氢化物的沸点:X>W
C.离子的还原性:X>W D.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所有
专题:压轴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应为Cl元素,X与W同主族,则X 为F元素,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则原子序数为=13,
为Al元素,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则Z应为Na元素,结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解答该题.
解答:解:由题设可判定W为Cl,X为F,Y为Al,Z为Na.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性Na>Al,故A错误;
B.氢化物沸点HF>HCl,因HF分子间存在氢键,故B正确;
C.非金属性F>Cl,则离子还原性Cl﹣>F﹣,故C错误;
D.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Na>Al>F,离子半径F﹣>Na+>Al3+,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正确推断元素的种类为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知识.
16.(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向4.0L容器中充入0.70 mol SO2和0.40 mol O2,4s 后测得剩余SO2 0.30 mol,则v(O2)为()
A.0.10 mol•L﹣1•s﹣1B.0.025 mol•L﹣1•s﹣1
C.0.50 mol•L﹣1•s﹣1D.0.0125 mol•L﹣1•s﹣1
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所有
分析:
由题目中的数据计算v(SO2)==0.025mol•L﹣1•s﹣1,2SO2(g)+O2
(g)⇌2SO3(g),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O2).
解答:
解:v(SO2)==0.025mol•L﹣1•s﹣1,
由2SO2(g)+O2(g)⇌2SO3(g)可知,
v(O2)=v(SO2)=0.025mol•L﹣1•s﹣1=0.0125 mol•L﹣1•s﹣1,
故选D.
17.(3分)(2009•汕头模拟)已知 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19.(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
20.(3分)(2015春•娄底期末)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
21.(3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下列过程中化学键被破坏的是()
①碘升华②溴蒸气被木炭吸附③酒精溶于水④HCl气体溶于水⑤MgCl2溶解于水
化学键被破坏,题目难度不大.
22.(3分)(2015春•福州期末)在2A(g)+B(g)⇌3C(g)+4D(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0.5mol•L﹣1•s﹣1B.v(B)=0.3 mol•L﹣1•s﹣1
C.v(C)=0.6 mol•L﹣1•s﹣1D.v(D)=1 mol•L﹣1•s﹣1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所有
分析: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注意保持单位一致.
解答:解: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对于N2+3H2⇌2NH3,
A.=0.25mol•L﹣1•s﹣1;
B.=0.3mol•L﹣1•s﹣1;
C.=0.2mol•L﹣1•s﹣1;
D.=0.25mol•L﹣1•s﹣1,
故反应速率v(B)>v(A)=v(D)>v(C),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难度不大,可以转化为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比较,利用比值法可以快速判断,注意对熟练公式的理解与灵活应用.
二、非选择题:(34分)
23.(20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⑨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周期
2 ①②③
3 ④⑤⑥⑦⑧
4 ⑨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Ar (填具体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HClO4,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3)最高价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的元素是Al ;写出它的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2O3+2NaOH=2NaAlO2+H2O
(4)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⑦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该化合物属于离子(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所有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Al,⑥为S,
⑦为Cl,⑧为Ar,⑨为K,然后结合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用语等来解答.解答: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Al,⑥为S,⑦为Cl,⑧为Ar,⑨为K,
(1)上述元素中,最不活泼的为Ar,其原子能结合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Ar;;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HClO4;碱性最强的化
合物为KOH,其电子式是,
故答案为:HClO4;
(3)最高价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的元素是Al,其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Al2O3+2NaOH=2NaAlO2+H2O,
故答案为:Al;Al2O3+2NaOH=2NaAlO2+H2O;
(4)④与⑦的化合物为硫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其形成过程为
,
故答案为:;离子.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明确元素的位置推断出各元素是解答的关键,熟悉元素及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即可解答,注意化学用语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4.(14分)(2015春•安溪县校级期末)有A、B、C、D四种短同期元素,最高正价依次为+1、+4、+5、+7,其核电荷数按B、C、A、D的顺序增大.已知B、C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D、A
的次外层电子数均为8,且A、D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请回答:
(1)写出A、B、C、D的元素符号:A Na 、B C 、C N 、D Cl .
(2)画出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写出AD的电子式:;
(4)写出A、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NO3═NaNO3+H2O .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所有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短周期中最高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由此可以确定元素所在的族,结合次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序数的变化判断出元素,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答题.
解答:解:(1)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族序数,所以A在ⅠA族、B在ⅣA族、C在ⅤA族、D在ⅤⅡA族,又A、D的次外层电子数为8,则A、D均为第三周期元素,A为Na、D为Cl;B、C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在第二周期,所以B为C、C为N.
故答案为:Na、C、N、Cl;
(2)A为Na,核外有三个电子层,电子数分别为2、8、1,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3)AD为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氯离子应用中括号括起来且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4)A、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HNO3,二者反应生产NaNO3和H2O,反应的方程式为NaOH+HNO3═NaNO3+H2O,
故答案为:NaOH+HNO3═NaN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推断及元素化合物性质.要灵活应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正确书写化合物电子式及原子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