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探究
摘要:地方自治是张謇一生的政治理想。
张謇认为地方自治的实现,离不开立宪政治的政治保障。
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实业、教育。
因为一切政事无财不举,而人的素质提高,根本在教育。
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有其重实际、求实效的一面,也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
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局
限,张謇的地方自治最终未能逃脱出个人自治的悲剧。
关键词:张謇;地方自治;实业教育
一、张謇地方自治思想的产生与演变
甲午战争前,张謇只是一个具有爱国心和某些开明倾向的封建士大夫,甲午战争后,张謇产生实业救国思想,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才开始实业、教育救国并重。
光绪三十一年起,张謇开始使用“地方自治”这一名词。
此后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试行议会及地方自治制度,张謇参照天津自治章程,会同教育会、劝学所及商会,开始试办自治。
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颁诏实行新政,张謇开始日益关注政治,他提出了罢议政院与设府县议会的主张,可以说是张謇地方自治、改革专制政体宪政思想的萌芽。
光绪二十九年,张謇东游日本,重点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和实业。
回国后更坚定了他推行地方自治的信念,并确立了其宪政思想。
他把日本的成功模式总结为“圣王之道+机器之学”。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张謇明确提出了地方自治的主张,并指出地方自治是实行宪政的基础。
光绪二十九年至1914年,应该说是张謇政治上比较积极的时期。
其对地方自治的理解也不仅仅是实业、教育、慈善等事业,他更希望通过地方自治造就一个法治社会。
张謇说:“虽然其地其人既为筹备自治矣,而治其地其人之人必具如何之资格,然后当其可?曰是在知法律。
夫未预备自治以前数千年来,人人在专制政体之下,办地方公事者,于法律小有出入,犹得称之曰贤。
今值预备时期,不明公法,无以成立自治之机关;不讲民法,无以组织自治之团体;不研究诉讼法,社会何以得安宁?不陶冶习惯法,风俗何以臻良善?”①南通自治模式的产生,就是张謇实施地方自治,创建新型世界的大胆尝试。
他首先以工业化为龙头奠定区域经济基础,然后以教育提升区域民众素质,进而以交通水利和慈善公益等事业改善生态和人文环境,从而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全方位发展战略。
1914年以后,由于时局变幻,张謇对实际政治也越来越灰心,甚至厌恶,其地方自治也越来越倾向于地方事业的建设。
量己之力,建设地方,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謇把自己的精力完全倾注在南通的实业、教育、慈善、文化、水
利、交通等事业上。
但是,如果说张謇完全消极了,其实也未必。
与其说张謇前期有一种积极改造世界的思想,那么,这一时期,就是想通过地方事业的建设,化民成俗。
二、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
第一,地方自治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近代以来,中国极贫极弱,如何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是每个仁人志士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张謇则是把地方自治当做救亡图存的重要一环。
“直接解救人民之痛苦,舍自治岂有他哉?”“地方自治者,在昔成周,皆官治之事。
官不亲民,民自视下,而地方之事,乃废不举。
”
②这也就是说,自治与官制的最大不同,在自治参与精神。
只有有了这种自动参与的精神,才能避免人亡政息。
第二,宪政是地方自治的政治保障。
张謇认为,地方自治的施行,离不开宪政。
张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其一,只有在立宪政体下,人民才有参于政治的合法机会。
在专制政体下,“夫政,则国家主之,君相之魁柄。
专制未除,士民分不得一言干预”。
他还指出,今日之腐败政治就是数千年专制政体所造成。
其二,只有在立宪政体下,政治才有政府与社会的划分,才能为人民参政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舞台。
张謇说:“往者中国专制之世,社会与政府分,有政府而无社会……今朝廷既已宣布九年立宪,社会将与政府合,有社会乃有政府。
”③张謇认为实业、教育、慈善等都是人们尽力于社会的舞台。
其三,只有立宪政治,才能使自治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盖保全法律之效力,乃可以定民心。
”④立宪离不开法律,立法之权在国会,一切政治的运行都有待法律规范,所以张謇认为开国会是一切的关键。
张謇说:“夫有国会然后可以举行宪政,无国会则所谓筹备皆空言也……因无国会以编订法律,法规,一切政治无所遵守。
”⑤
第三,实业是实现地方自治的基础。
张謇认为,实业是一切政事之基。
只有兴实业,教育、公益等自治事业才能得以展开。
张謇把兴实业作为地方自治的首务,也是立足于国情。
因为当时,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困苦已极。
如果把各项地方自治事业的经费,都加诸百姓身上,必不会有好的结局。
张謇说:“以吾国人民生计之瘠,财之缺乏,与其取之于茫无知识,救死不赡之人民,何如略筹资本,经营榛芜,开辟利源?”⑥基于此观点,张謇先后开办了大生纱厂,资生铁厂,复新面粉厂,翰墨林印书局,大达轮船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等二十一个企业。
第四,教育是实现地方自治的根本手段。
首先,张謇认为,开启民智,教育当先。
“以为举必先智,其民智必由教育。
”⑦张謇认为,国家衰败,是由于人民愚昧无知识。
培养人民公德,使人之爱国,需要教育。
“国何为而需教育?教育者,其人民知有国而已。
”⑧同时,培养人民权利思想,也需要教育。
“‘教育未
普及,一般人民知识,不足于共和,’斯言也,我始而疑,继而疑信半,今益信。
如所谓积极主持光大发挥国民应有之主权,遽望诸胸无主宰,尚不知地方自治有何种事业之人民,是庄子所谓‘见弹而求鴞炙,见卵而求时夜’也。
”⑨其次,地方事业发达,也离不开教育。
“要知道教育是诱导人的利器,你们能切切实实的受了良好教育,将来地方上就多了很多的有用人才,拿这些有用的人才来治地方,地方哪有不发达的道理?地方发达了,适如你们自身发达。
你们不负培植之恩,就是不负自己。
而且一个地方上受教育的人多了,那地方上的风俗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
”⑩基于此,光绪二十七年,张謇着手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
在促进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弥补近代公立教育不足,节约国家财政,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后,张謇又陆续创办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普通教育;又创办了高等学校,如纺织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还创办了各类职业学校和聋哑等特种学校。
为了加强地方安全和秩序,他还创办了与“地方自治”直接有关联的法政讲习所、巡警教练所、宣讲讲习所、监狱工场、栖良所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不但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视社会大众的公德培养。
公德培养的第一步就是教育人们守秩序。
比如,张謇就观剧有人不守秩序一事,对南通人提出忠告:“闻人言,看剧人好言自由,不愿座位之拘束。
此则大误。
如彼说,必以一人之自由妨碍他人之自由;以不规矩之自由,妨碍有规矩之自由。
古今中外以为不可,謇亦确以为不可。
謇虽至庸懦,而矫正地方风俗,引为己任,必由细微积至于高大。
”(11)张謇希望通过严格主义,矫正风俗,培养良好社会公德,进而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
三、张謇地方自治思想之评价
张謇利用清末民初国家权威衰微不振,政治体制全面土崩瓦解,中央政权无暇顾及地方社会的二三十年的时间空隙里,“遁居江海,自营己事”,充分发挥其个人能量,以地方自治为职志,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
南通被时人称为“模范自治县”,与同时期其他人相比,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和自治实践有其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