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地理课堂上的巧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地理课堂上的巧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记忆、思维的基础,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正是
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
俄罗
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经过它。
”良好的注
意条件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注意规律,是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
教学的必要前提。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呢?
一趋利避害,用好“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用做任何意志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注意,它主要由刺激物
的特点引起,因此无意注意是不自觉产生的,缺乏目的性。
刺激物的这些特点,既可能造成
学生分心、影响学习,也可以成为对教学有利的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在地理教学中
应尽量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而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防范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
教师形象应端庄大方,既不能追求艳丽奇特、时尚前卫;也不能过于刻板或不修边幅。
教师
在课堂上应有良好的语言习惯:避免平淡乏味、平铺直叙;避免重复、不要带口头禅;语速
适中,太快会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空,太慢会让使学生觉得疲劳、厌烦。
教师在讲课时不要
过多讲述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和笑料。
教师应关注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并巧妙地处
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教具的呈现要适时,不宜过早出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课件的制作应简
洁大方,避免花哨繁琐,切忌“配饰”喧宾夺主。
通过对以上细节的关注,可尽量减少通过无
意注意“泄露”学生的精力。
2.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
(1)精选教学内容。
心理实验表明,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知识,是与他们过去的知识有联
系并且难度适中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有助于激发他们期待的心理悬念。
地理学科知识面宽,教师可择取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热点时事等紧贴学生知识经验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出
学生的探究热情,产生共鸣。
如在讲述必修三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教师可以选取“甘
肃舟曲泥石流”这一重大灾害的相关素材切入主题,可激发起学生对此类生态问题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的难易要适当,防止过难或过易。
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听课时难以找到新旧知识的
衔接点,百思不得其解,“抑制”由此而生;过易,学生不听已懂,教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早已“人在心不在”。
事实表明,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感到不满足或难以理解常会导致学
生的注意力分散。
(2)精选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中可以借用多种辅助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强课堂
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一方面可以使用传统的教学用具,如地球仪、标本、板图等;另一
方面,针对多媒体已成为现代地理课堂常规手段的现状,地理教师应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
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中调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图片景观、影像、新闻资料、数据信息、
地图等,特别是针对那些抽象难懂、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
通过呈现丰富多样的信
息素材,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直观的刺激,促成无意注意。
(3)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富有启发性,它所引起的无意注意最具积极性。
程式
化的教学过程、单调呆板的教法是导致学生神经兴奋性低落的刺激因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
倦情绪。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注重教学方法的钻研,以启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启发学生感知
和记忆,启发学生动脑和动手为宗旨,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高度参
与到教学活动中。
(4)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程度地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活动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也可是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其形式
灵活多样,如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回答;地图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学
生看图,更要指图、用图,直至画图;还可以设置探究题,学生开展探讨、辩论;也可以是
想象或预测式的开放性课堂。
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类型”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水稻种植业”等几种农业地域类型分组进行竞赛式学习,着重结合各自的地域特征评价农业发展的条件,然后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评价打分、汇总提升,学生在轻松愉悦间完成学习任务
且收获很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习惯
教学中仅仅依靠无意注意,学生获得的知识将是偶然而分散的,必须在有意注意的参与下,
学生才能深入系统地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的时候还
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的注意。
当面对那些虽然没有浓厚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有意注意可以让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认知行为,从而成功跨越各种困难,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
因此,教师应在地理课堂上建立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品质的长效机制。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1.给予学生注意的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来说,仅靠求知愿望所形成的学习效力是不够的,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和保持自己的有意注意。
教师应
该使学生明确地理学习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学
习的兴趣,并锻炼克服干扰、控制和调节自己注意方向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地理的学科价值和实用性形成直观认识,产生学科认同感,并逐步
帮助学生确立起“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未来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2)帮助学生建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把地理学习的长远目标分解到每册书、每个
章节、每节课,甚至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明确地为学生指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指向性,让他们在控制自己的注意活动时具有一定的压力,主
动动员和组织自身的有意注意。
2.给予学生注意的成就感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要求时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还要在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可操作性强、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他们意志品质的锻炼,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
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是激发学生的心理期待,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对
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适时地给予科学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不吝惜热忱的赞扬。
3.给予学生注意的策略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告诉他们在遇到外界干扰时,可选择有效的方式暗
示自己,还可运用习惯性的动作来支持有意注意;为了保持长久的有意注意,他们可以不断
地给自己提出新问题的方法,为自己不断设定新的学习任务,以增强抗干扰的有意注意的成分。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的教育,这是维持有意注意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
外部的庄重和严肃能够促使其内心世界的协调性和组织性。
加强对学生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
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依靠有意注意去协调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使其言行举止有意化、自动化,也有助于意志薄弱的学生借助外因的影响集中有意注意。
三引导“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交替进行,让学生轻松学习
地理学习也并不总是引人入胜,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往往易引起疲劳并导致注意力分散;而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容易导致浅表学习,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
教师应当根据注意力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学生在理解了学习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用无意注意进行学习。
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使学生的注意始终保持在教学活动上,有张有弛。
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实际教学研究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状态是随时间呈有规律的变化的。
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思维逐渐趋向于集中,处在调整状态。
这一阶段可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在中间时间段,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使学生在有意注意状态下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最后的时间段学生因思维疲劳引起思维力降低,注意力分散,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
以“农业地域类型”一节课为例,课堂之初教师可出示几幅典型的农业生产场景,视觉冲击力会短时间内凝聚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对讲授的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抓住学生思维兴奋的时机,教师迅速组织好教学,抛出探究问题“影响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从而把他们的有意注意组织起来,展开对本节核心内容的探索。
当讲授到“水稻种植业的生产条件”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明确提示其重要性,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并通过开展层层设疑、分组讨论等多个学生活动,步步推进思维进程。
教师对学生精彩的表现及时给予热情的赞赏。
其间,学生的有意注意难免会有疲劳阶段,教师可适时呈现一些生动的图片或影像,既巧妙地促成两种注意的交替进行,也有效地化解了学习难度。
这样,一节课有松有紧、张弛有度,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相联,学生在轻松间完成学习任务。
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注意环境”,培养积极的“注意习惯”,将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科学、高效。
广大地理教师可尝试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理论来武装我们的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打造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健康课堂”和“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莫雷.20 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