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的认识及实施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的认识及实施策略
作者:张生魁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8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设计思路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和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因此,要全面实现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就必须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大阅读”教学观,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利用教材做好课堂阅读教学,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意识,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大阅读”教学观下的教学理念,应该以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性质的定位为标准,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真正更新阅读教学观念、全面推进阅读教学改革的前提。

“大阅读”教学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阅读”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师分析文本的过程。

“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要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要持续地开展课外阅读,在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在以阅读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大阅读”的氛围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会由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的阅读。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所以语文课堂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语文教师应该带动全班同学通力合作,为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而努力。

如:教师要带动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力求语言表达“咬文嚼字”等,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和阅读的兴趣。

另外,班级建设也要有浓厚的文化意识。

班级的队角、板报、墙壁等应该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场所,对于学习语文来说尤为重要。

利用图书室、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是实施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叶圣陶先生在《前言》里甚至就图书室有计划地采购图书,以及对图书室没有的书籍采取补救办法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因此,为了适应学生的阅读需要,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以积极的语文教育影响,就必须优化图书室和阅览室的阅读环境。

二、实施“大阅读”教学的策略
“大阅读”教学的策略实施可以从目标整合、整体推进的角度入手。

阅读教学中体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

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1.在三维目标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

正确认识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

要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习惯阅读,积极主动地阅读,并将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要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读书姿势的端正、注意力的集中,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的习惯,及至读书看报的习惯。

这些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受用终生。

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2.在能力培养上,既要注重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又要加强薄弱环节。

(1)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内容理解,轻情感熏陶;重“标准化”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轻学生个人的感受体会。

“大阅读”教学要加强个性化的阅读,使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

(2)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分析,轻语感培养和文章精髓的把握。

“大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3)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答问,轻读书,轻积累。

“大阅读”教学要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4)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解内容,轻借鉴运用。

由于读与写的脱节隔离,制约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和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注重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结合,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3.在技能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

首先,朗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路的最有效的途径。

朗读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完全正确;由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由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其次,默读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

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要在逐渐提高学生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渐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
来。

最后,诵读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能力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诵读时,学生的思绪融入课文中,并把课文描写的情境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实现批文入情和由文及我。

诵读特别适用于古诗文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传达出对诗文的理解,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所以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略读和浏览能够快速了解和筛选信息,培养这两方面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当作如下工作:一是学会略读,用比较快的速度边读边想,读后粗知大意。

二是学会浏览,用更快的速度粗略地读,先了解书报等文本都提供了哪些信息,再阅读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并从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

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伴终生的“大阅读”教学观既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一个亮点。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这种新的教学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和人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感受读书的美妙,让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