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运用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运用误区
兴明乡小学教研室李翠翠
临沂市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上课无纲可依、无章可循的困惑,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大部分教师已能熟知策略,领会策略,并能有意识的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然而,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这次刚刚结束的全县优质课评比中,教师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较普遍、较明显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识字方面
1、识字无层次性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识字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教师都会安排不同的方式,进行多遍教学。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多遍的识字教学,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目的,分层次,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
我们应该在不同的环节,变换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达到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目标,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2、识字仅局限于生字本身,忽略了对识字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纵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一二年级:学习独立识字;三四年级: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五六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喜欢汉字,学会独立识字。
而这一能力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需要教师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生字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生字本身,而是要通过识字的过程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识字方法,引发他们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而且,教师应根据每课生字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识字目标,教给学生不同的识字技巧,学会常用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编谜语识字、会意识字等。
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生字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组词、造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词义,达到生字音、形、义的统一。
让他们“会识字,会独立地识字,会独立地识好字。
”
汉字中,还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会意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总结,并编一些有趣的句子来记住这些汉字,如饿:我想吃东西,说明我饿了;饱:一个人饿了,吃了几个包子就饱了;富:一口人,有一间屋子,还有一大块田地,说明他非常的富有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留心观察思考,看看还有哪些汉字也具有这种特点,自己去尝试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它们;你还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识字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发现了汉字的趣味性,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独立的识字能力也在无意识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
总之,课文中的生字只是载体,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去,逐步培养其自学的能力及习惯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品读感悟方面
1、朗读流于形式,学生无真正情感体验,教师无指导朗读方法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中,获取独特的、专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
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并在这种体验的铺垫下,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习得读书方法。
2、悟与读不能恰当融合,分割明显,不能达到品读感悟的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由此可见,“读——悟——读”是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回味、边读边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朗读和感悟也是一个有机融合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来理解语言内容,再透过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来确定朗读方式,如感情基调、语言节奏等,以此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最后再用朗读将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表现出来。
总之,让学生朗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孩子用心去品,品得书中万般滋味,让孩子步入意境,透过朗读折射出孩子的思维和情感的跃动。
三、有问题导学意识,但无实质运用,不能与课文讲解与感悟融合
如今的课堂,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感悟,大胆想像,鼓励他们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也在有意识地向探究性阅读方式靠近。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却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引领着学生走到了问题中去,却没有引领学生走出来。
教师对学生在读书伊始提出的问题放之任之、不予理会,依然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思路与课堂设计进行教学。
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了了之,而所谓问题导学、探究性学习也成了一种形式、一句空谈。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质疑,再依据学生的质疑找到课文的切入点,自然过渡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能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疑问紧紧相扣,不着痕迹、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成了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寻找、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找到课文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如《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学生能够提出“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探究感悟,课文深意自然可以深入体会,心中疑问也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
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优秀的读书品质,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重培养,要引导学生多读、深思、会问、善议,启发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还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够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找到感悟课文的切入点,确立探究方向及方法,并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问题导学真正落到实处,也让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扎实有效。
总之,在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不断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也在所难免会走入误区,但是,一切真理的发现都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一切行为与理念的转变都要经历漫长的尝试与变革。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策略,并在课堂中不断地运用、实践着策略,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焕然一新,呈现出勃勃生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