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在分娩第一产程中的应用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西泮在分娩第一产程中的应用观察
本文探讨地西泮在分娩第一产程中的应用。

方法100例孕妇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内诊检查排除骨产道明显异常后,静脉缓慢注入地西泮10mg。

结果活跃早期用此药可明显缩短产程,结论地西泮在分娩第一产程中的应用安全,不造成新生儿窒息,不增加产后出血量,效果好。

标签:地西泮;第一产程活活跃期;缩短产程。

产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进入临产后,往往有紧张、焦虑情绪,尤其是初产妇,在产程进入潜伏期时,由于子宫阵发性收缩的间歇时间长,收缩时间短,宫口扩张慢,胎先露下降不显著,此时产妇一般能适应。

当产程进入活跃期,即宫口开大3cm后,由于宫缩强烈,使胎先露逐渐下降,此时产妇感觉明显不适,精神高度紧张,烦躁不安,大声喊叫,产妇欠合作,疲乏,不能进食,遂之产生不协调子宫收缩或宫口扩张缓慢或停滞、宫颈水肿等,影响产程进展,甚至以剖宫产结束分娩,而且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高。

本科近年来在产程活跃早期应用安定,配合缩宫素用于在活跃期由于精神紧张、焦虑导致产程进展慢的产妇,可明显缩短产程,安全,不造成新生儿窒息,不增加产后出血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00例,年龄16~41岁,体重52~81kg,均为足月、单胎、头位的初产妇,且无明显头盆不称。

1.2、用药指征及时机宫口开大2~3cm,估计2h内不能分娩者;潜伏期或活跃早期产妇疲惫或紧张欠合作者;宫颈水肿者。

1.3、方法100例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即宫口开大3~4cm,内诊检查排除骨产道明显异常后,给予行人工破膜羊水清或混浊程度<Ⅱ°,胎心正常。

嘱产妇排空膀胱后卧床,建立静脉通道,然后于静脉缓慢注入地西泮10mg,推注时间应不少于5min,药物不必稀释。

用药后嘱产妇取左侧卧位,并密切监测产妇血压、脉搏、呼吸情况,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注意胎心音变化情况。

如果孕妇休息1小时后,仍无规律宫缩,可加用缩宫素静滴加强宫缩。

在100min内宫口开全者为良好;在230min内宫口开全者为有效,超过240min为无效。

1.4、药物作用及机制
1.4.1 地西泮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地西泮脂溶性高,静注后迅速进入脑组织,很快出现中枢神经轻度抑制作用,而减轻产妇由于强烈宫缩对大脑皮层的不良影
响,产妇临产时由于情绪紧张、疲惫、恐惧等增加了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而儿茶酚胺有抑制宫缩的作用,地西泮则可减少产妇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并有助于子宫收缩。

地西泮在体内一部分转化为有活性的去甲羟基,大部分随尿排出,故消退亦快。

1.4.2 地西泮有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能选择性地使子宫颈肌纤维松弛,不影响子宫收缩,不增加产后出血量,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孕晚期宫颈结缔组织的胶原弹性蛋白及氨基葡萄糖聚多糖等成分逐渐降解,降解越好,宫颈愈软,宫口就愈松,阻力愈小,反之宫颈不成熟,弹性差,宫颈痉挛则影响宫颈扩张。

而地西泮能在短时间内解除宫颈痉挛,具有松弛宫颈平滑肌的作用。

1.4.3 地西泮降低母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地西泮可降低母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使子宫血管张力下降,从而改善子宫的血循环,增加对胎儿的供氧。

2、结果
第一产程平均时间比较100例孕妇用药后睡意蒙胧,自觉疼痛明显减轻,但不影响宫缩,有30例在70min内宫口开全,有60例在90min内宫口开全,有9例在230min内宫口开全,有一例超过240min才开全,有效率99%。

不使用药物者多在220min左右有的甚至超过240min,说明产程活跃早期应用地西泮可加速第一产程的进展。

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全部产妇均自然分娩,有3例因宫缩乏力,出血量超过400ml,经口服米索前列醇0.2mg、缩宫素、止血药应用等处理后出血量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低,说明产程活跃早期应用地西泮不会增加产后出血量。

对新生儿的影响产妇分娩的新生儿100例中,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8~10分80例,4~7分19例,1例呈苍白窒息,Apgar评分3分,经抢救后好转;5分钟Apgar评分均为8~10分。

但是其中有1例在用药后2小时内分娩,新生儿肌张力较差,呼吸心跳均正常。

均未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肺炎等新生儿疾病。

说明活跃期早期应用地西泮不会引起新生儿窒息。

3、讨论
产妇的分娩过程,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至胎儿胎盘娩出,初产妇一般要历时15~16h,其中第一产程约10~12h,长时间的宫缩痛可导致产妇焦虑、疲乏,甚至出现不协调宫缩,影响产程进展。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产程活跃早期给予地西泮静脉推注,这是由于一方面地西泮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当产妇进入活跃期后宫缩加剧,精神高度紧张,此时给予地西泮10mg静推后很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抑制,从而减轻产妇由于强烈宫缩对大脑皮层的不良刺激;另一方面,地西泮对宫颈肌细胞内钙的收缩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子宫颈平滑肌,解除宫颈口痉挛,使宫颈环肌松弛,宫颈软化,加速宫口扩张,而且不影响原有的规律宫缩。

使产妇充分休息,自我调节。

以上两方面均可促进宫缩强度或频率增加,而不降低子宫肌张力,起到缩短产程的功效,应用地西泮可明
显缩短第一产程,并且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

产妇的宫缩疼痛常使其交感神经紧张,血中儿茶酚胺上升,使母体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子宫血流减少,胎儿宫内缺氧,酸中毒的发生率高;儿茶酚胺有抑制宫缩作用,又因产妇叫喊过度通气,常出现混合型酸碱失调。

地西泮有抗焦虑、镇静作用,用药后大部分产妇即进入蒙胧状态,让产妇有短时的休息,这样可减轻产妇由于强烈宫缩对大脑皮层的不良刺激,改善产妇的恐惧、紧张、疲惫的状态而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消除上述不良影响,改善子宫胎盘血流量,使胎儿在宫内的环境得以改善。

有文献报道,在胎儿娩出前2小时内用地西泮可导致新生儿窒息,本文的用药时间在活跃期早期,指宫口开大3~4cm时,即在胎儿娩出2h前用药,临床观察用地西泮后产妇能较快入睡或相对安静,一般40~50min后可完全清醒,待产妇经过第2产程,血中药物基本已经产妇肾脏排泄,并不会抑制新生儿呼吸,不会造成新生儿窒息。

地西泮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用药时应注意其剂量及给药速度,因地西泮具有一定的呼吸和心血管抑制作用,故使用时一定要缓慢推注,一般推注的时间为5~10min,用药后应严密观察产妇状态,以免发生意外。

通过本文对100例精神紧张、焦虑的临产妇在产程活跃早期用地西泮的临床效果观察,笔者认为,活跃早期用此药可明显缩短产程,安全,不造成新生儿窒息,不增加产后出血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海灵.临床药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卫生出版社,分娩期临床用药2010,140.
[2]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2005,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