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丰金矿勘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拟建锦丰金矿位于贵州省贞丰县沙坪乡烂泥沟村,距贞丰县城70Km,为贵州省黔西南贞丰、望谟和册亨三县交界处,属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
该项目为储存选厂排出的浮选尾矿和炭浸尾矿,需建两座尾矿库,以储存浮选尾矿和炭浸尾矿。
在选矿厂和废石场下方的沟谷里还将修筑一道滞洪坝,通过该坝收集并澄清暴雨迳流,另外,还需在浮选尾矿库的上游修建一暴雨分流坝。
根据尾矿坝的高度、库容和安全等级,浮选尾矿坝的库等级指标为Ⅱ级,炭浸尾矿坝的库等级指标为Ⅲ级。
拟建浮选尾矿坝和炭浸尾矿坝坝址区曾于2004年进行了选址勘察,共布置4条勘探线,完成了10个钻孔及6个槽探的勘探工作,钻孔深度一般20m左右,其中浮选尾矿库完成了6个钻孔、4个槽探的勘探工作、炭浸尾矿库完成了4个钻孔、2个槽探的勘察工作。
初步了解了坝址区域的岩土构成情况。
拟建浮选尾矿坝最终坝高98.0m,炭浸尾矿坝最终坝高59.0,尾矿坝破坏后果很严重,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场地位于抗震不利地段、地形地貌较复杂,场地等级为二级,岩土种类较多,均匀性较差,地基等级为二级。
勘察等级为甲级。
该项目由高达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咨询,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进行施工图设计。
我院受锦丰公司委托对该项目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本次勘察2005年7月20日进场,2005年9月4日结束野外工作。
(二)、勘察内容及要求
根据业主提供的《锦丰金矿尾矿库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及测绘任务书》,本次勘察范围:炭浸尾矿库、浮选尾矿库、分洪库、沉清库,其主要构筑物为坝体及排洪系统。
各主要构筑物特征见表一、表二:
坝体部分结构特征表表一
排洪设施部分结构特征表表二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任务书,本次勘察的技术要求如下:
①、查明库区和坝址范围内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地层结构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对岩土的均匀性、强度和变形性状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查明有无岩溶发育情况;
②、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变化幅度,评价场地岩土渗透性,进行坝体渗透稳定性评价;
③、查明库区和坝址范围发育的不良地质现象特征,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
④、确定不良地质现象防治工作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确定场地岩土类别,划分岩土质量单元,提供1:2000的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
⑤、根据岩土性质,进行坝基稳定性分析;
⑥、提出保证坝的安全稳定和防止渗漏污染的工程措施。
(三)、勘察手段及实际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工程勘察手段以钻探为主,同时辅以工程地质测绘、槽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
1、测量放线:根据现场甲方提供的控制点M16(X2782546.751,Y587070.354,H515.754)、JF74(X2782452.377,Y587044.286,H543.035)、N60(X2780487.846,Y 589661.012,H655.423)、N61(X27800108.832,Y588783.29,H 631.200 )、N62(X2779890.551,Y588462.457,H452.844)、N63(X2780043.131,Y588499.386,H458.093)及设计提供的钻孔坐标进行钻孔放线。
2、工程地质(地质)测绘:在已有1:2000地形图基础上,对库区进行地质调查,查明河谷成因类型、库区地貌特征及有无永久性渗漏;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分析断裂原因、力学属性、展布范围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
3、钻探工程:详细查明库区岩土构成情况,为拟建物基础设计和地基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各构筑物工程量布置如下:
①、浮选尾矿库:坝址勘察共布置3条勘探线,勘探线间距80m,孔距33.3~70m,共布置钻探孔17个,其中控制性钻孔5个,一个作为抽水试验孔,钻探深度控制性钻孔60m,坝中心轴线上布置一孔深为100m的控制性钻孔,一般钻孔深度25m。
由于初勘阶段所钻探的TD08、TD09、TD10号钻孔在本次勘察所布探线上,本次勘察引用该3个孔原有资料。
②、炭浸尾矿库:坝址勘察共布置3条勘探线,勘探线间距50m,孔距35~40m,共布置钻探孔11个,其中控制性钻孔3个,其中一个作为抽水试验孔。
钻探深度控制性钻孔一个为60m,其余两个为40m;一般性钻孔钻深20m。
初勘阶段所钻探的TD13、TD14号钻孔在本次勘察所布探线上,本次勘察引用该2个孔原有资料。
③、分洪库:坝址勘察共布置1条勘探线,孔距20~30m,布置钻探孔3个,钻探深度15m。
④、排洪设施:在分洪库排洪隧道沿线两侧布置一条勘探线,钻孔间距50m,共布置钻探孔4个,平均钻探深度32m。
在浮选库排洪隧道沿线两侧布置一条勘探线,钻孔间距50~200m,共布置钻探孔4个,平均钻探深度44m。
在浮选尾矿库排水斜槽高边坡位置,布置两个钻探孔,查明岩土构成情况,平均钻孔深度25m。
为查明尾矿库区上覆土层的厚度,在浮选库区布置土层钻探孔19个,炭浸库区布置10个。
4、槽探工程
①、在浮选尾矿库坝肩位置上部布置两个探槽,查明坝肩上部土层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
②、在炭浸尾矿库坝肩位置上部布置两个探槽,查明坝肩上部土层厚度及下
伏基岩岩性。
③、在浮选尾矿库排水斜槽布置4个探槽,查明排水斜槽位置土层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
④、在分洪坝坝肩上布置2个探槽,查明坝肩上部土层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
⑤、在沉清库坝体上布置3个探槽,查明坝体位置土层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
5、原位测试
①、岩体波速测试
为准确判定场地下伏岩体的完整性,本工程布置13个钻孔进行原位超声波测试。
②、抽水试验
在浮选尾矿库和炭浸尾矿库控制性钻孔中,分别选取一个钻孔进行单孔抽水试验,确定场地岩、土的水文地质参数。
③、简易注水试验
为查明场地强风化基岩渗透性,在浮选尾矿库和炭浸尾矿库各选一个强风化层厚度较大的钻孔,进行简易注水试验。
6、岩、土、水样室内测试
在场区范围内取岩样46件进行室内饱和单轴抗压测试及声波测试,取得各岩体单元岩石的物理力学指标并取水样4件进行水质分析。
(四)、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如下:
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③、《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
④、《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SC 99:98;
⑤、《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⑦、《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 84-92;
⑨、《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
⑩、《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 251-2000。
(五)、几点说明
1、本次勘察工程由于勘察方案调整,增加了部分工作量,现场施工时间有所延长。
2、由于受场地地形影响,ZKTB8、ZKPH10钻孔未能进行。
3、因原方案中抽水试验观测孔钻探深度未见地下水,多孔抽水试验改为单孔抽水试验。
二、工程地质环境
(一)、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位于扬子准台地的西南缘,属低山地貌,地表高程一般400~760m。
地形坡度一般20~35°,地形起伏较大。
烂泥沟金矿区以二叠系与三叠系分界线(或F1)为界可分为东部构造区和西部构造区。
西部构造区构造简单,为单斜地层,倾向北东,往南渐变为南东,倾角较平缓,倾角在10-28°之间。
东部构造区构造较复杂,主要有北西向、南北向、北东向等多组褶皱和断层组合。
尾矿库区位于东部构造区的内,受断层及褶皱影响,区内下伏基岩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在浮选尾矿库左右岸位置发育有两条发育较深的偏转断层Fa1、Fa2,现场岩层褶皱发育,岩层产状变化极大。
在炭浸尾矿库岩层构造特征与浮选尾矿库岩层构造特征基本一致,库区Fc断层发育。
在排洪隧道区域发育Fb1、Fb2二条走滑
断层。
在沉清库发育有F9断层,东西两侧尚有F1、F7号断层。
拟建场区节理裂隙发育,根据现场实测裂隙按走向节理玫瑰花统计,场区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两组节理裂隙,其中一组走向64°;另一组走向约87°。
(具体见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条)
节理走向玫瑰花图除了上述断层及岩体中的节理裂隙外,在地质构造上无其它可危害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
(二)、水文地质
拟建场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6.6℃,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3.6℃,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2℃。
根据水文资料,年最大1小时暴雨均值47.0mm,年最大6小时暴雨均值为75.0mm,年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为102mm,年最大3天暴雨均值为125mm。
拟建场地有冲沟烂泥沟,烂泥沟发源于烂泥村西北侧冲沟,从东部绕过烂泥村,向南流动,烂泥沟枯水期河面宽0.5~3m,水深0.1~3m,流量0.004m3/s。
拟建场地东部有河流洛凡河,现水位标高为360m(燕子洞)为拟建场地最低排泄基准面。
注:现在建项目龙滩水电站建成后水位将抬高至360m。
场区基岩裂隙水不具统一地下水面,地下水分布受裂隙通道、补给源和水文季节的控制,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相一致,地下水自北向南,自山脊向东、向西流动。
场区位于山脊斜坡地段,汇水面积2085425m2(根据业主提供的地形图计算,由于业主提供的地形图未把烂泥沟冲沟分水岭包含完全,因此场区汇水面积实际值应大于该值),场区相对地势较高,地表水易以地表径流排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其次为少量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主要受地表降水补给。
坡底水位埋藏较浅,坡顶水位埋藏较深。
三、岩土构成及质量特征
(一)、岩土构成岩体质量单元
根据钻探揭露情况,场地地层结构自上而下按各构筑物分区叙述如下:
1、浮选尾矿坝
卵石(Q dl+el):粒径50~300mm,磨圆度较好,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构成,松散,主要分布于沟谷底,厚度0~1.0m。
粉质粘土(Q el)黄色、黄褐色,硬塑状态,含大量风化残余,该区均有分布,厚度0~2.2m。
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互层。
①砂岩:灰色,中厚~厚层,坚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见方解石脉胶结,岩芯主要呈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值高。
②粉砂岩: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厚层,夹少量粘土岩,较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发育,岩芯主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值较高。
2、炭浸尾矿坝
卵石(Q dl+el):粒径50~300mm,磨圆度较好,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构成,松散,主要分布于沟谷底,厚度0~2.5m。
粉质粘土(Q el)黄色、黄褐色,硬塑状态,含风化残余,该区均有分布,厚度0~2.4m。
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互层。
①砂岩:灰色,中厚~厚层,坚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见方解石脉胶结,岩芯主要呈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值高。
②粉砂岩: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厚层,夹少量粘土岩,较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发育,岩芯主要呈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值较高。
3、分洪库:
卵石(Q dl+el):粒径50~300mm,磨圆度较好,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构成,松散,主要分布于沟谷底,厚度0~1.8m。
粉质粘土(Q el)黄色、黄褐色,硬塑状态,含风化残余,该区均有分布,厚度0~1.6m。
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互层。
①砂岩:灰色,中厚~厚层,坚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见方解石脉胶结,岩芯主要呈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值高。
②粉砂岩: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厚层,夹少量粘土岩,较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发育,岩芯主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值较高。
4、排洪设施:
粉质粘土(Q el)黄色、黄褐色,硬塑状态,含风化残余,该区均有分布,厚度0~6.1m。
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互层。
①砂岩:灰色,中厚~厚层,坚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见方解石脉胶结,岩芯主要呈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值高。
②粉砂岩: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厚层,夹少量粘土岩,较硬岩。
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发育,岩芯主柱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及RQD较值高。
5、沉清库
粉质粘土(Q el)黄褐色,硬塑状态,含大量风化残余碎块,碎块粒径2~15mm,该区均有分布,厚度0~3.4m。
6、尾矿坝库区:
为探明库区覆盖层厚度,在浮选库区布置了19个土层钻探孔,在炭浸库区布置了10个共29个土层钻探孔。
根据钻探所揭示各孔上覆土层厚度如下表:
库区上覆土层厚度表表3
据土层钻探资料统计分析,两库区上覆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表层有少量耕土,浮选库区上覆土层平均厚度2.4m,炭浸库区上覆土层平均厚度1.84m。
(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场地岩土层为粉质粘土、砂岩、粉砂岩,因土层厚度较小,且分布不均匀,未取样进行试验。
根据46件岩样室内饱和单轴抗压试验资料,场地内岩土层的工
程性能指标如下:
基岩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4
(三)、岩体质量
场区下伏基岩主要为中~微风化砂岩、粉砂岩,根据拟建物荷载特征,据钻探岩芯、现场编录,原位声波测试统计,各岩体质量指标具体见下表:
岩体质量指标表表5
四、地下水及侵蚀性
(一)、埋藏特征及水位
场地位于山脊斜坡地段,相对地势较高,地表水易以地表径流排泄,场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其次为少量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主要受地表降水补给。
坡底水位埋藏较浅,坡顶水位埋藏较深;据钻孔水位观测,坡体钻孔深度内未见地下水,沟底钻孔由于受沟水补给,钻孔水位较浅;场区基岩裂隙水不具统一地下水面,地下水分布受裂隙通道、补给源和水文季节的控制。
(二)、水量、水质及侵蚀性
本次勘察采用100Q/J5/10-15/14 1.8离心式水泵进行抽水试验,其最大扬程180m,最大流量12m3/h,以三角堰测定流量。
经对ZKTB5、ZKFB7号钻孔进行三次降深的抽水试验,按潜水不完整井计算。
ZKTB5在降深为5.5m时,涌水量为13.37 m3/d;降深为9.8m时,涌水量为24.31 m3/d;降深为15.6m时,涌水量为39.26 m3/d,其平均渗透系数k=0.0845m/d。
ZKFB7在降深为5.3m时,涌水量为8.8 m3/d;降深为10.2m时,涌水量为19.13 m3/d;降深为15.0m时,涌水量为30.17 m3/d,其平均渗透系数k=0.02512m/d。
具体试验结果见ZKTB5、ZKFB7单孔抽水试验成果。
由于抽水试验孔处强风化不发育,为判定强风化岩体渗透性在ZKTB3、ZKFB8两孔内做简易注水试验。
ZKTB3试验参数如下:注水流量0.071L/s、试验段长度6.0m、压水水头高度6.0m,根据公式:
K=0.527ωlg(1.32L/r) ω=Q/L.P
计算得K=0.135m/d。
ZKFB8试验参数如下:注水流量0.033L/s、试验段长度5.0m、压水水头高度5.0m,计算其K等于0.086m/d。
根据场区抽水及简易注水试验,浮选尾矿坝区域中风化岩体渗透系数为k=0.02512m/d,强风化岩体渗透系数K=0.086m/d;炭浸尾矿坝区域中风化岩体渗透系数为k=0.0845m/d,强风化岩体渗透系数K=0.135 m/d。
抽水过程中在ZKTB5、ZKFB7号钻孔内各取水样1件进行试验分析,同时在钻孔旁河沟内水样各1件进行试验分析。
场地基岩地下水的PH值、SO42-、NH4+、Mg2+、HCO3、侵蚀性CO2、总矿化度离子含量指标,均未达到湿润~半湿润Ⅱ类场地环境水对砼的腐蚀性标准,场地地下水对砼无腐蚀、对钢结构具弱腐蚀;场地土对砼无腐蚀(详见表6)。
地下水化学性质指标表表6
五、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地无可溶性岩分布,无岩溶发育;场区及其附近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作用,且无区域性断层复活地质条件。
场地基岩受地质应力作用,节理裂隙发育。
除场地发育的节理裂隙外,无其他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因素,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
拟建场区属基本烈度6度地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由于场地处于河岸和斜坡边缘,属抗震不利地段。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土层厚度0~5.0m,为中硬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Ⅰ类。
六、岩土地基参数
1、粉质粘土:由于土层厚度较小,未取样进行试验,根据工程经验结合生活区动探试验,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取f a=250Kpa,压缩模量Es=10Mpa。
2、基岩
由于场区强风化砂岩、粉砂岩岩体破碎,未能取样进行试验,强风化砂岩粉、砂岩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岩体基本质量指标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参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取值如下:
强风化砂岩、粉砂岩:内聚力标准值C k=180kpa,内摩擦角φk=18度,承载力特征值f a=1000Kpa,变形模量E=1.0Gpa,泊松比ν=0.40、基底磨擦系数μ=0.4。
综合表4、5统计数据,结合各岩体单元的波速特征、钻探岩心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并考虑施工因素以及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风化作用的继续,本次勘察根据各岩体单元基本质量指标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参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提出各岩体单元的物理力学参数如下:
中风化砂岩:内聚力标准值C k=2000kpa,内摩擦角φk=55度,承载力特征
值f a=6000Kpa,变形模量E=25Gpa,泊松比ν=0.20、基底磨擦系数μ=0.65。
中风化粉砂岩:内聚力标准值C k=1300kpa,内摩擦角φk=40度,承载力特征值f a=3000Kpa,变形模量E=18Gpa,泊松比ν=0.3、基底磨擦系数μ=0.65。
七、建筑条件评价
(一)、坝体地基持力层选择
1、浮选尾矿坝:河床为砂卵砾石层覆盖,厚1~3m,均匀性差,结构松散,透水性强,不宜作坝基持力层。
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强风化垂直深度0~9.6 m(不含覆盖层),强风化岩体完整性差,强度偏低,但岩体厚度大,埋藏深度较浅,可作为持力层;中风化岩体质量为Ⅱ~Ⅲ级,完整性较好,强度较高,抗滑、抗变形能力较强,岩体承载力大,可作为地基持力层,但因为该坝区强风化厚度局部较大,以中风化为持力层开挖困难,造价高,同时易引起边坡问题。
因此,根据坝型对地基条件的要求,建议采用强风化岩体为坝基持力层,但需将表层风化较严重,岩体较破碎的岩体清除,同时在坝轴线处采用中风化岩体为持力层。
2、炭浸尾矿坝:河床为砂卵砾石层覆盖厚1~3m,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强,不宜作坝基持力层。
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强风化垂直深度 0~8.2 m(不含覆盖层),可采用强风化岩体做持力层;中风化岩体质量为Ⅱ~Ⅲ级,完整性较好,强度较高,抗滑、抗变形能力较强,岩体承载力大,可作为地基持力层。
3、分洪坝: 河床为砂卵砾石层覆盖厚1~1.8m,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强,不宜作坝基持力层。
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强风化垂直深度 1.8~6.2 m(不含覆盖层),强风化岩体质量Ⅴ级,岩体破碎、较破碎,强度较低,但埋深浅、厚度大,且由于该坝荷载要求不高,强风化岩体可作为坝基持力层。
4、沉清坝:覆盖厚1~3.4m,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强,不宜作坝基持力层。
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强风化岩体质量Ⅴ级,岩体破碎、较破碎,强度较低,但埋深浅、厚度大,且由于该坝荷载要求不高,强风化岩体可作为坝基持力层。
(二)、坝基、坝肩稳定性评价
1、浮选尾矿坝
坝基岩体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夹少量粘土岩,岩层倾左岸略偏上游。
坝址区域为沟谷狭窄地段,清除上覆厚度不大的第四系土层后,坝基主要由强~中风化岩体构成。
坝基破坏模式为沿强风化层的剪切破坏。
在大坝稳定的前提下,按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取坝高98.0m,坝基以下为8.0m厚强风化,坝后尾矿堆积高度88m,并考虑水的渗流作用前提下,对坝基强风化层稳定性进行验算。
其中坝砌体及尾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
坝砌体:饱合重度γ=22kN/ m3、C k=11kpa,内摩擦角φk=45度;
尾矿:饱合重度γ=20kN/ m3、C k=10kpa,内摩擦角φk=10度;
根据计算其滑动安全系K=1.4336,稳定性良好,具体见稳定性验算书。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坝基强风化基岩稳定性好,在最不利情况下,不会产生沿坝底以下强风化层内的剪切滑动破坏。
左坝肩:覆盖层厚度较小为0~2.2m,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岩层总体产状为320°∠27°,属较硬~硬质岩类,中厚~厚层状结构,强风化深0~13.2m,地形坡度为30~45°。
据实测主要发育有两组节理裂隙,其中一组产状154°∠72°;另一组产状177°∠65°。
除受节理裂隙影响外,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较定性较好。
右坝肩: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岩
层总体产状为85~95°∠35~43°,属较硬~硬质岩类,中厚~厚层状结构,强风化深0~13.2m,地形坡度为35~51°,Fa1、Fa2在坝肩出露,近于平行,Fa1逆断层,断层带宽0.5m,胶结较差,产状为78°∠61°;Fa2为正断层,断层带宽1m,胶结较差,产状为260°∠74°。
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较定性较好。
场区岩体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开挖后主要为岩质边坡。
地形为40︒左右的斜坡,自然边坡整体稳定较好。
由于上覆土层厚度小,开挖清除后不会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大的影响。
2、炭浸尾矿坝:
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岩层倾左岸偏上游。
坝址区域为沟谷狭窄地段,清除上覆厚度不大的第四系土层后,坝基主要由强~中风化岩体构成。
坝基破坏模式为沿强风化层的剪切破坏。
根据浮选尾矿库坝基稳定性计算结果,坝基强风化基岩稳定性良好,不会产生沿坝基强风化层的剪切破坏。
左坝肩:覆盖层厚度较小为0~2.4m,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岩层总体产状为95°∠38°,属较硬~硬质岩类,中厚~厚层状结构,强风化深0~8.9m,地形坡度为30~45°。
右坝肩: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岩层总体产状为95°∠38°,属较硬~硬质岩类,中厚~厚层状结构,强风化深0~13.2m,地形坡度为35~50°。
场区岩体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开挖后主要为岩质边坡。
地形为40︒左右的斜坡,自然边坡整体稳定较好。
上覆土层为粉质粘土,厚度小,开挖清除后不会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炭浸尾矿坝址区域,除强风化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外,岩体完整性均较好,强度较高,抗滑、抗变形能力较强,无软弱夹层,稳定性较好。
(三)、库区稳定性评价
1、浮选尾矿坝
拟建坝高98m,坝两岸上覆土层厚度不大,多为基岩出露,出露地层岩性为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边阳组(T2by)砂岩、粉砂岩,属较硬~硬质岩类,无临空面分布,未见大型滑坡、滑塌以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岸坡较稳定,且尾矿堆积为缓慢堆积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部尾矿将逐渐自重固结,加强了库坡下部的稳定,故库坡稳定性良好。
2、炭浸尾矿坝
拟建坝高59m,坝两岸上覆土层厚度不大,多为基岩出露,出露地层岩性为基岩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属较硬~硬质岩类,无临空面分布,未见大型滑坡、滑塌以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岸坡较稳定,且尾矿堆积为缓慢堆积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部尾矿将逐渐自重固结,加强了库坡下部的稳定,故库坡稳定性良好。
综上所述,尾矿库库坡均无大型滑坡、滑塌以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库岸边坡多属稳定型。
(四)、排洪隧道、溢洪道稳定性评价
本次勘察包括分洪坝排洪隧道、浮选坝排洪隧道。
1、分洪坝排洪隧道
该隧道总长340m,进口高程为562m,出口高程为545m,为无压隧洞,纵向(轴向方向)地形起伏大,据钻探及地面地质调查资料揭露,洞进口位于烂泥沟冲沟南侧,有少量第四系残坡积粘土分布,洞身段地势平缓,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粘土,厚为0~6.1m。
隧洞穿越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中统许满组(T2xm3)砂岩、粉砂岩,岩层总体产状为岩层产状190°∠16°,属硬质岩。
隧洞出进口为强风化砂岩、粉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洞身段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