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勤苦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勤苦篇
曾国藩教女
曾国藩曾将全家人召集起来,把他为家人制订的“功课单”当众宣读,每人发给一份: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属(食事)。
己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鍼黹、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子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
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工。
食事每日验一次;衣事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绩者验鹅蛋(即纱绽);细工五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不验。
右验功课单,谕儿媳、侄妇、满女知之。
甥妇到日,亦照此遵行。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带湘军主力轰开南京太平门,以八百里快传向曾国藩报捷。
太平天国失败,清政府对曾国藩不升反降,只给他一个两江总督做。
许多老百姓,特别是湖南人都为曾国藩不值。
曾国藩却反以他的九弟曾国荃打开南京纵兵抢掠为由,请求清廷罢去曾国荃的巡抚之职,让曾国荃称病回乡。
曾国藩深恐一家功名过甚,清廷猜忌,富贵不保,晚节有亏,于是处处表示谦退。
还是在戎马倥惚的岁月,他的大女儿出嫁,曾国藩百忙中抽出时间给女儿写信,千叮咛、万嘱咐,叫女儿嫁到丈夫家后,千万不能摆出大家小姐的威风来,他讲夫妻间要恩爱,家庭要和睦,如果你端出一副大家小姐的架子,还谈什么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还谈什么幸福。
曾纪芬是曾国藩的么女,按照湖南话,大家都叫她“满小姐”,生于清咸丰二年春天。
这时曾国藩是礼部侍郎,地位虽然尊贵,生活却过得十分清苦。
有限的俸银,除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口外(曾国藩的原配欧阳夫人,育有三男六女),还得不时寄些银钱回乡,或捎些东西回家孝敬父母。
住在北京贾家胡同的曾纪芬穿的都是姐姐们留下来的衣服,曾国藩对她从不给予特别的宠爱,从小就培养她艰苦朴素的品性。
曾纪芬的婚事,先是曾国藩的染病,再由于曾国藩的去世,一直拖到光绪元年九月进行,这年曾纪芬已经二十四岁,丈夫是湖南衡山的聂家,带去的嫁妆中就有曾国藩发给她的“功课单”。
论门第,聂家老太爷不过是个知县,与曾国藩一等侯爵、总督、门生部属故旧半天下相比,自然有天壤之别。
聂家对这来头奇大的媳妇,自然是小心侍候,不敢怠慢。
曾纪芬秉承父亲的勤俭美德,丝毫不敢展示大家干金小姐的娇纵习惯,相夫教子,侍奉翁姑,和睦亲邻,
作得中规中矩。
曾纪芬的丈夫聂仲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再加上曾国藩的影响,追随过曾国荃、左宗棠和李翰章(李鸿章的弟弟),一直埋头苦干,勇于任事,经过多方保荐,先从江苏省苏松太道的小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再升浙江按察使,再迁江苏布政使,再迁护理江苏巡抚,再迁安徽巡抚、浙江巡抚。
由于江浙一带比较富裕,便有人在朝中告状,说聂仲方贪污受贿。
曾纪芬立即用父亲的事情劝说丈夫,聂仲方辞官回乡,学得谨慎的为人之道。
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讲的话:“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
曾纪芬自奉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些珍贵的礼物来,都一定会被她阻止。
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
她说:“教导儿女要在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
尤在父母志趣高明,切实提携,使子女力争上进,才能使子女他日成为社会上大有作为的人。
”她的儿子聂云台长大成人,不再步入政界,而是经营工商业,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凭着经营之才,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大财团。
进入民国以后,聂家移居上海,在威赛路筑园建屋,聂仲方已经去世,曾纪芬也已六十岁,自号“崇德老人”。
她把曾国藩的那套修身养性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
起居定时,饮食以三餐为主,以素食为主,不饱不饿。
饭后走一千步,每天睡前用温水洗脚,即使是数九寒冬,也把双脚露出被外,不大喜大悲,一直到九十一岁死时还耳聪目明,神智清楚。
曾纪芬一直到临死时,每年必恭书曾国藩的“伎求诗”数遍,从一笔一画中,仔细涵濡父亲的德行恩泽,也反映出她为什么叫“崇德老人”的原因。
曾纪芬的书法得自父亲的真传,颇见功底,当年北京、上海一带,像样的家庭都挂有她的墨宝。
她的书法笔正谨严,骨肉停匀,反映出她居心仁厚,是世上少见的有福之人。
【大视角】
虽得大起大落,却得善始善终,实属不易。
追根溯源,必定归因于家教之严、自律之强与待人之和。
一生如此,纵使坎坷不断,亦足以自在而洒脱。
黄宗羲一生勤奋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黄宗羲的父亲是有名的“东林”名士。
黄宗羲14岁那年,父亲被奸臣害死,他满怀为父亲申冤报仇的决心,跟着老师刘宗周刻苦学习。
他经常流着泪读书,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少年时代的勤学,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和中年时代,黄宗羲从事反对奸臣的活动。
明朝灭亡以后,他又奋不顾身地参加抗清斗争。
斗争生活是那样的繁忙、紧张,黄宗羲仍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和写作,哪怕是点滴的时间也不放过。
有一次,黄宗羲被清兵围困,他一面指挥士兵守寨等待援兵,一面还在船中研究历法。
还有一次,清朝统治者在大街小巷张贴了他的画像,要捉拿他。
他只好离开家,过着逃亡的生活,好几次他都差点被官吏捉住。
就在十分危险的环境里,他仍然带着书逃难,一有空就读书。
到了晚年,生活稍为安定些,黄宗羲学习更加勤奋。
60多岁的老人,身体弱了,冬天经不住寒冷,他就把棉被包在身上,两只脚放在火炉上取暖,手里拿着书,凑着闪烁不定的烛光看书。
夏天天气酷热,蚊虫乱叮,许多老人都找个风凉的地方休息去了,黄宗羲却点着灯,坐在蚊帐里看书。
虽然热得满身是汗,他还是常常读到半夜。
80岁以后,黄宗羲老眼昏花,仍然读书不辍。
他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上各种记号。
他的书很多,为了互相参考着读,书放置得很乱。
但是只要问一下黄宗羲,他可以很快地把要找的书找出来。
黄宗羲一生勤奋读书,学识非常广博,留下了许多名著。
【大视角】
真学问家,必知输入才有输出、务本不可逐末的至理。
嗜书如命,勤苦不怠,践行一生的光芒,谁也无法遮掩。
孟母断织
孟子的母亲出身于名门,是一位知书达礼,聪明贤淑的女人,她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子出生的时候,由于穷困,一家人住在郊外较为偏僻的地方。
离他家不远,有一大片墓地,平时经常有人抬棺材来埋葬,一路上吹吹打打,哭哭啼啼。
每逢扫墓期间,前来祭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显得极为热闹。
孩子总是好奇的,看到什么就想模仿什么。
孟子住在这种环境里,经常看到一些送丧行列,以及提了祭品、烧纸磕头的扫墓人,他也经常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起埋葬死人的游戏。
孟母看到孟子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心里感到忧虑。
孟氏也是贵族之后,但目前已经败落。
孟母对孟子期望甚高,希望他努力上进,将来有一天能恢复家庭往日的荣耀。
可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孩子们所接触的都是葬礼和扫墓的人,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于是,孟母决定搬家。
她在城里找到一个住处住下来。
那里紧挨着集市,人来人往,店铺云集,非常热闹。
才搬去不久,孟母又感到不妥。
集市里的小商贩们整天扯着嗓子高声叫卖,使孩子们觉得新鲜好玩。
孟子在集市里耳濡目染,也模仿着商贩们吆喝起来。
孟母感到这种环境只能造就斤斤计较的小商贩,决定再度搬家。
最后,孟母终于在一所学校附近找到一个住处,立即带着孟子搬过去。
学校里进进出出的,全是循规蹈矩的读书人。
古代的读书人,非常注重礼节、谈吐,他们的言行,在社会上深受尊敬。
孟家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后,孟子在学校气氛的熏陶下,开始学习学校里那些学者的行为、礼仪。
孟母终于找到一个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
孟母经常教育孟子做人要诚实。
她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养孟子诚实的品德,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有一天,孟子看到附近有一户人家在杀猪,他跑回家问母亲说:“妈妈,那家人为什么杀猪?”
母亲正忙着干活,就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
孟子听到有肉可吃,小脸蛋马上绽开笑容,因为家里已经好久没有吃肉了。
孟母说完就后悔了,心想明明不是为自己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要欺骗他呢?这不是教孩子说谎吗?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尽管家里非常贫穷,孟母还是拿出一些钱,到杀猪的人家买了一些肉,带回家里做了给孟子吃。
孟子的父亲早逝,一家的生计以及教导孩子的责任,全落在孟母一个人身上。
她靠织布为生,尽量省吃俭用,把剩余的钱,留作孟子上学之用。
有天孟子从学塾放学回家,母亲问他最近学习的情形。
孟子很不在意地应付:“马马虎
虎,跟以往差不多。
”
母亲一听,脸色陡变,随即取来一把剪刀,将织机砍断,泪流不止。
孟子吓坏了,他低声询问母亲为何要把织机砍断。
孟母含着泪说:“儿啊,你知道,我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
“为了我们的生活。
”孟子诚惶诚恐地回答。
“还有呢?”
孟子想了一会儿,说道:“为了让孩儿读书。
”
孟母乘机教训他说:“你既然知道我们这么苦,仍然让你去读书,你怎么可以不求进取?如果你读书读到一半而荒废,这跟织布织到一半砍断织机有什么两样呢?我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吗?”
孟子看到母亲因自己不能专心读书而伤心,而且砍断织机,小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
他趴在母亲的膝上,痛哭流涕。
他发誓今后要努力学习,再也不懒惰。
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有日后成为一代大学者的孟子。
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
【大视角】
习惯成自然,习惯又多从环境中熏陶而来。
好习惯一经养成,还得始终如一地维护。
尤其是勤苦专一的习惯,决不可以轻易放弃。
否则虎头鼠尾,同样成就不了大器。
七岁赋诗,一生不懈
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朝诗人,唐宗室远支。
因家世衰落,又因父亲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应进士举,只作过品位低微的奉礼郎。
后弃官回乡,生活困顿,又目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政治局面,一腔悲愤,只能借助诗歌加以发泄。
他所作诗歌,想象丰富,语言浓艳,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贺幼慧早熟,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相当动人的诗歌,吸引人们争相传抄、品赏。
当时文坛领袖韩愈看到传抄的李贺作品,不由得拍案叫好,赞叹不绝。
但看了作者的姓名,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尤其听说还是个孩子,就更加怀疑一个娃娃能否写出这样精彩的诗来。
韩愈
决定与文学好友皇甫湜一起乘马车去李贺家,把事情弄个明白。
李贺虽然出身贵族,但到他父亲时已经衰落,家境大不如从前那样富裕。
他父亲只做过很小的官,而且死得很早,留下他和弟弟同母亲相依为命。
韩愈、皇甫湜来到李家门口一看,立即有一种冷清的感觉。
庭院虽然不小,收拾得也挺干净,但只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家人守在门口。
老家人见到贵客来访,进去好久,才和一个小男孩走出来。
这男孩头梳两个小辫,身穿粉红小褂,长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
老家人微微屈身对韩愈说:“这就是我家小主人。
”韩愈他们虽然听说李贺还是个小孩子,但没有想到竟会“小”到这种程度,所以听了回答,仍然有点吃惊,但又不能不相信这是事实。
他们一边往里走,一边想:“这是李贺看来不错,可不知那些诗是否真是他作的,应该当面考一考。
”他们坐下喝一会儿茶后,韩愈对李贺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很会作诗,不知能否现作一首给我们看看?”李贺听了,觉得十分好玩,马上笑嘻嘻地表示同意。
他研好墨,铺好纸,提起笔来,约略思索一下,便以韩愈他们的来访为题,一口气写成一首90多字的七言诗,题名《高轩过》。
韩愈他们拿来一看,心中暗暗称奇,口里连连叫好,马上把李贺搂到怀里,喜欢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不过,他们又产生了一种忧虑,担心李贺没有父亲指教会荒废了学业。
临走时,一再勉励李贺要认真读书,不断进步。
此后,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李贺的声名也随着越传越大,越传越远。
李贺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种孩子,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聪明而放松努力,也不因名声大振而自我陶醉。
为了把诗写得更好,他不仅刻苦读书,向古人学习,而且同时注意深入实际生活,了解各种事物的特点。
他经常骑上一匹瘦马,让小书童背着一个绸布口袋跟在后面,到长安郊外的村镇寺庙,丛林小溪,甚至荒坟旧墓去游览。
他一边慢慢地走,一边细细地看,一边苦苦的想,有时还停下来同人们交谈。
在旅途中,只要有一点新的感受和启发,就马上在纸条上写下来,放进绸布口袋。
晚上回家,再在灯下把纸条拿出来,细细推敲,反复琢磨,最后整理成篇。
有一天傍晚,天下着毛毛细雨,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采玉石的老人饿得在山岗上找榛子吃,感触很深,当即拿出纸条写下“夜雨岗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人泪”两句话。
回到家后,就以这两句为基础,写成著名的《老夫采玉歌》。
据说,他的很多优美诗篇都是这样写成的。
有一次,李贺的母亲到他的房间里,发现小绸布口袋鼓鼓囊囊的,不知装着什么东西,伸手掏出来一看,原来都是小纸条,上面写着很多绝妙的诗句,不由得心疼地说:“看这个孩子,为了写诗,把心都要呕出来!”
李贺很有才华,又很勤奋,但生不逢时,一生很不得志,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击,
结果只活了27岁就病死了。
有人说,他的才华和作品,完全可以同唐代另一位著名大诗人李白媲美。
【大视角】
才力如此,苦心如此,自然是字字珠玑,句句妙绝。
只惜恃才而不恃力者,徒自舞文弄墨,终归昙花一现而已。
甩手之难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难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说完,苏格拉底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呢?
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问学生:“有谁坚持每天甩手300次了?”
话音刚落,90%的同学都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他的学生,结果这次有80%举起了手。
以后每过一个月,苏格拉底都会问一次,而每次举手的人数都是越来越少。
一年过去了,苏格拉底问:“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谁在坚持呢?”这次举手的只有一个学生,他就是后来成为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大视角】
人贵有恒。
恒如日月行天、沧桑不易的良习,无论早迟,必定生发意想不到的奇效。
恒之容易,在于人人有心去做,人人都能做到。
恒之不易,在于半途而废者多,一往无前者少。
司马光制“警枕”
司马光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是酷爱历史著作。
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回到邻居家去玩,恰巧赶上那家的大人正在给孩子们讲书。
司马光站在一旁安静地听,不知不觉听得入神。
回家以后,司马光兴冲冲地把自己听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大人们夸奖他能懂得书的大略意旨。
从此,司马光对读书就来了劲头,他最先阅读的史书就是那天他听过的《左氏春秋》。
司马光虽然喜欢读书,理解能力也比较强,但是记忆力远不如他的兄弟们。
古时候读书非常注重背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领会写作的技巧。
家中请来的老师也要求司马光他们背诵。
司马光的兄弟们只需要背诵一二遍就会了,可是司马光往往需要背上十多遍。
又要多读,又要熟读,司马光就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花在读书上。
但他毕竟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免不了有读书困倦的时候。
怎么办呢?他想起战国时期“锥刺股”的苏秦,又想到东汉“头悬梁”的孙敬。
在刻苦读书的精神上,司马光觉得苏秦、孙敬的榜样是可贵的,值得效法。
但是他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很深,想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他又不愿采用苏秦、孙敬的苦读方式。
在一天的午饭后,司马光没有像往日那样忙着读书。
他到柴房找来锯子和砍柴刀,精心挑选几段圆木,每段圆木的直径都有碗口那么粗细。
他把这些都拿到院子里,然后在大树荫下摆上凳子,开始干起“木匠”活。
他把圆木外表的树皮用砍柴刀剥掉,长一块、短一块的树皮剥了一地,总算把圆木外表弄的光滑些了。
他擦了擦头上的汗,又开始用锯来锯圆木。
尽管他事先挑选过一遍,但还是有几段圆木不理想,遇到有树突的地方就锯不下去,再加上他没干过这种活,拉锯很费劲,而且用力不均匀,弄断了不少锯条,人也累得大汗淋漓。
但他到底把一段圆木截短了,像枕头那样长短的一段。
司马光做了一个木枕头。
这是他动脑筋想出来的一个办法:夜间若是困倦了,枕着这段木枕头就睡不安稳,睡一小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
若想抬起头来换个部位再睡,圆木枕头就会滚动……枕这样令人不舒服的枕头,就等于随时提醒司马光赶快起来读书。
这只木枕头伴随司马光许多年,他自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由于司马光勤奋攻读,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
他20岁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后来又用19年时间主编了《资治通鉴》。
【大视角】
争分夺秒,只争朝夕者,决不多存安逸之心。
人多知晓,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多畏惧,宝剑锋置磨砺处。
陶侃运砖头
陶侃是东晋时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人,曾任武昌太守、宁远将军、荆州刺史。
陶侃原来是王敦的部下,后王敦因妒忌陶侃受朝廷重用,便利用职权降陶侃之职,并将他调至广州作刺史。
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
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
但因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锻炼身体及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
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
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衙门里的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这样做。
陶侃笑着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中仍想收复中原。
一旦闲散久了,将来怎么担当重任,为国效力呢?”
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任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
回到荆州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陶侃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
虽然有人劝他放弃,但他继续坚持,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
【大视角】
意志并非只由心力来强化,亦需持续不懈的体魄、胆气与习惯来催生。
恶习如暗礁,紧要时船毁人亡。
良习如明灯,一生里光芒万丈。
以泪和墨,正其是非
谈迁(公元1593—1657年),原名以训,字官若。
明亡以后,改名迁,字孺木。
浙江海宁枣林人,是明清之际研究明朝历史很有成就的史学家。
谈迁不满明末腐败的政治统治,因此决意终老不做官从政,而专心致志于撰写明代史,著有至今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国榷》。
谈迁近而立之年开始酝酿写《国榷》。
他读过许多明代的编年史,总觉得因为社会历史背景或作者本身方面的局限等原因,明史书籍颇有失实,谬误较多,每“见其表”而不可“见其里”。
谈迁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立志另写一本符合史实的明史。
但当时困难很多,特别是对崇祯、弘光两朝和清初没有实录参照,需要亲自调查核实,编撰成史。
在这种条件下,秉笔直书史实就可能有杀头灭族的危险,但他全然不顾。
明朝其余各代的实录纵然有,也难有刻行本行世,只有少数抄本藏与官僚之家。
而这些家族又恰恰是降清的命官,从根本上说,他在思想感情上就厌恶其没有民族气节。
但是为了自己的重要目标,他不得不背
着行李,带着干粮,日行露宿,硬着头皮向人求情暂借。
一年到头,他总是不辞劳苦地借书,还书,如饥似渴地抄书。
同时,只要是书中“稍可涉笔者”,或者路人谈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他都及时地动笔记录好,保存起来。
为了保证自己掌握资料的真实性,谈迁还寻遍海盐、太仓、武进、嘉善、归安、钱塘、临苴等地的私家藏书,阅读了百多种明代先人的著述,边读边录边对照,斟酌比较出真实的史事。
明末两朝没有记录,完全靠他收集整理《崇祯邸报》,而这些报纸又大部分藏于他最不愿去的官家。
常常和借书一样,早晨出门,等到中午、晚上,吃闭门羹或扑空是常有的事。
为了得见珍贵史料,他必须登门拜访那些了解明末史实的当代清朝有身份的官宦,向他们虚心求教,订正咨询。
还要访问明朝公侯的门客、官宦、皇亲国戚及普通百姓人家。
就这样,他日思夜梦地用6年时间才完成《国榷》初稿,以后增补订正,六易其稿,先后用去20年心血,才基本完善《国榷》一书。
令人遗憾的是,正当谈迁生活艰难、身体不佳、年龄已经54岁的困顿之际,《国榷》藏稿被盗!尽管他痛心不已,但他发愤重写,再度背井离乡,不避酷暑严寒,忍耐饥渴疲劳……他比年轻时更加忘我地借、抄、整理史料。
谈迁再度呕心沥血,终于又写出《国榷》初稿。
在花甲之年,他梦寐以求的北游京都的理想得以实现。
这是他得以补充、订正《国榷》的良机。
他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在京两年半的时间里,除去糊口的差使外,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国榷》的充实求证工作。
他总是嘴不闲地访问在京的明朝遗老,脚不停地踏遍京郊的明陵、墓园、寺庙,手不住地记录明时古迹、残垣断碑。
他终于在终生前一年时间里,修订完成了共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谈迁“以泪和墨”,“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还以其强烈的民族气节,写出了爱国史实,填补了满族发展历史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料空白。
为此,他先后花去30多年的宝贵时光。
《国榷》记录了317年中国明朝的历史,也反映了谈迁求真、求实、秉笔直书的史德,体现了他顽强、坚毅、忘我、拼搏的精神。
【大视角】
正因其勤苦的习惯已成,所以才不辞艰难,不避险境,不计遗稿,所以才老而益壮,挫而弥坚,迫而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