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板块一落实基61!知
识
1. 南水北调
木质KE 対卜
游总响轮小全程可自寵;工匙小;黄河以北町口雀
地势起伏大,工
程览巨人工程虽很尢
线路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
起点扬州丹江口水库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终占八、、天津;烟台、威海北京、天津黄河上游
知考纲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考情
1. 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工
程评价及其影响。
往往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
连带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2. 以区域图、统计图等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的
原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形式多样,
考查频率高
理线索
■ i. .'•
、资源跨区域调配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特点
可自流
水隧洞
【深度思考1】 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除南水北调外,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 施? 提示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2.
西气东输
3.
西电东送
(1) 电力输出区: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等省区。
(2) 电力输入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 _ (3) 西电东送的可能性: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90%勺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
中南及西北地区。
(4) 西电东送的必要性 ①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②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
rfn
(1)主气源: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
⑵消费市场:我国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
如一线工程最后到达上海,二线工程最后到达广
东。
(3)意义
①社会效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高了生活品质。
----------- —
k
2入7
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_利于冶金、建材、石化、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改善了大气环境。
2】 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三线有何优势?
J 7 f *
提示 气源地来源广,气源更加充足;覆盖面更广,效益优势更加明显。
* I
②经济效益: ③环境效益:
【深度思考 罰深险佥子
南昌 P 汽东输-朗 '9
西岂东输二城|
2
t 的
4.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西部地区煤炭资源调配为例 )
(1) 调出区: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
(2) 调入区: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3) 总体: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三、产业转移
读中国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1.
沿海企业和台湾产业的转移
转入地
原因
沿海企业 内地 廉价资源、低成本 台湾产业
大陆
投资环境改善
2.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1
1
区域内部的報
因
W 內部的
发达地区
T
'”珠三地区
-
H 东、弊」匕和炸
曲
3.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产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离科技产 业阶風
“三环亏 染严重
对环境不利 彫响昨f
滅少 (2)
产业转移与环境问题。
由革开放初期
t > 2川比纪昭代 刘
世纪初
iitu
图例
说游;书富、劳动力 廉
偷.地价低廉
人
I 】稠密“交通刖脑、讲本过
剩.污染严巫、目然讲源不足
劳动、资源密集型
环境污染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
【深度思考3】 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对中西部地区人 口迁移和城市化有哪些影响? 提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入,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人口迁入会增加,
迁出会减少。
因为工业的发展必然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资源调出区
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 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厶 f
、x 意义 方面
'、、、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咼人民生活水
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资源跨区域调配
1.M:知识稻讲
亠、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Cv
當握11些至点 罷力提升疽保凜
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板块二搽究核心君克 ① 竇源幅笛岸富; ② 资原土产呈辽人: ③ 区内经济社
I 径济发达,碱源消费 虽大:
医内资源茴肚 小或资晾产显难以满 足资源消费需求:佈资 源间題制约了经祈,社 会的枚远发展
西部地区天然工话讹 巨人.而经济翁展水 平魏低,天然气消盛 虽小.天然弋资源得 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资源优势堆以转化为 经济优势“空济发展 水平跖魂慢
I _____________________ J
担例
东部地区天然吒饰就 小.经济发达*能源 ,肖费虽大,而其他能 源生产无法满址发爬 祷要-制约经济境展. 同时以煤吻主的能源 消我紡掏誥成严笛的 环境问麵 J …_ 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社会进
知识拓展世界著名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 美国北水南调工程
其中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最为著名。
加利福尼亚北部湿润,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
是著名的阳光地带,但干旱少雨,通过调水,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等城市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得到了保证。
2. 埃及西水东调工程
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干旱的西奈半岛。
通过调水,
苏伊士运河两岸将新增耕地380万亩,促进当地的发展和繁荣。
3.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
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分水岭东侧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通过自流或抽水,将东坡河水一部分
调入西侧墨累一达令盆地。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供水,还可利用落差发电供应东部城市。
4. 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
以色列把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
利用南部充足的光热条件,发展水
果、蔬菜、花卉等产业,使之成为国家赚取外汇最多的产业之一。
2•高分:技法点拨
▼
(2018 •济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缅油气管道分布图。
材料二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
通道。
2013年7月28日中缅油气管道(从中东进口,再通过管道输送)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 O
气。
(1)结合图文材料从地质、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不利的自然条
⑵与传统的海上油气运输航线相比,铺设中缅油气管道有哪些好处?
(3)试述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对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工程经过地区地质、地形和气候特征的了解是解题
的基础。
地壳运动活跃导致断裂发育多,不利于管道铺设和运营安全;地形起伏大,山河相
间的地形增大工程建设成本;多暴雨和山洪增大管道铺设的困难,增加工程难度等。
第(2)题,注意对比分析海运的不足和管道运输的优势即可。
第(3)题,注意从“我国能源安
全” “经济发展”两方面分析。
能源安全威胁之一来自海盗对海运通道的破坏以及战时敌对
国家对海上运输的破坏。
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石油作为重要工业原料对工业的影响。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经过众多山地河流(或山河相间的
地形),地势起伏大;雨季多暴雨,容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2)可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增加油气运输量;不受天气、气候影响等。
(3)可增加我国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减小能源风险;保障能源安
全;可增加中国和缅甸的经济贸易联系;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等。
(任答两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
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
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1. 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
理(浪费、污染)。
(3) 举例论证:
①针对水资源调配工程,主要分析调出区的气候特点,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等;调入地区的
气候特征、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等。
②针对水电输送工程,主要分析水电输出地区的地理特征等,包括河流流量、落差、交通等;
水电输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③针对天然气输送工程,主要分析天然气输出地区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等;天然气
输入地区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2. 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 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 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 安全系数高。
(4) 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2)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
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高考:命题调研
亠』-_ - a fa » d _ _ a 44
考法一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及影响
1. (2016 •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
回答⑴〜(2)题。
(双选)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 供水总量增大
C. 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 •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 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 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 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7 X]
D. 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 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 X 108 m 3,
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 X 108 m 3,供水总量下降;由图 2可以看出,
从2003年到2013年
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
第 (2)题,南水北调会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
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
而南水北调水供水
量上升,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
答案(1)AC (2)AD
考法二
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2. [2015 •广东文综,41(4)、(5) , 14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
I 沖m
图?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2)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 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第 (2)题,水污染的防治措
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
答题中要注 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答案(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 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
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考点二产业转移
1 •核心:知识箱讲
▼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
业转移。
湖、南阳湖组成,
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 电力、造纸为主。
(6分)
(水量、气候、生物),
积累辱金
提高技术 *重匸业
加强華础丁业
提高科技木平 *高科技【业
(中期)
(后期)
I !7a E 1 l7a :«)p E
34° SON --肯峯
■昨険恂
-H-京曲
J S 何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从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本国发展制约性增
强,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
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增大。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一____ 一__ 一_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
业转移的三个
重要因素。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
因素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內部交抽成聿因索
T业联系按受脛务管理主产纽织职工培训
|
数屋一1
ib'
场
凶
索
一
H
i
地
地
紧tv
1
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瞪达国家-------------------------- 发般屮国家
环境
严車
国京
政朿
的谓
闻生产地
厂|开牌阖际市圻■ -I碰丿F再方附颐一
2•高分:技法方按
▼
[2015 •浙江文综,37(3) ,1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
配套。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
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
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10分)
解析讨论企业是否外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成本和利润的各方面要素,辩证分析并提出合理方案。
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
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分析产业转移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转 i'll 区、转.人
由箭头指向明确转入区和转岀区. 并结含图例、区域特点判断产业转 移的类型
结合转人区、转岀区经济境展特 点、区域特征•分析影响产业转移 的影响因素——成本因素、市场 因素.环境因素、政策等
第=步:分析产业 转移的影响
对比转人区和转出区*从产业转 移对产业结构调整r 生产分丁、区 域环境、就业導方面分析产业转 移对地理坏境的影响
3+高哥命题调研 考法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1.(2016 •新课标全国I, 2〜3)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 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 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 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 (1)〜⑵题。
A.产业结构调整 91 I,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⑵ 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彳
氐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1)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 解析 第⑴ 题,据材料可知,在2003年佛山原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使得陶瓷 产业开始向外转移,说明陶瓷产业已不适合在此发展,该地逐步开始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 故选A 项。
第⑵ 题,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说明景德镇陶瓷产业 历史悠久,技术经验丰富,产业基础好,选
C 项。
答案(1)A (2)C 2. (2016 •课标n, 3〜5)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
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
(1)〜(3)题。
A. 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⑵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
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 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 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 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 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 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 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析第(1)题,家电组装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其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
生产成本。
故选B。
第(2)题,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远大于越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越南,
所以消费市场规模更大,故选A。
第(3)题,中国家电产业要发展,要占领市场必须加强技
术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故选D。
答案(1)B (2)A (3)D
3. [2015 •天津文综,12(2) , 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
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河北塔部分钢帙厂务甫现就圏
结合上图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 改善京津冀地区的
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发展, 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
分析时,可依据德国鲁
尔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答案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染(减少了污染源)。
产业转移示意图判读
或以统计图形式呈现, 综合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
素、
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区域 地理特征等。
本图为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可得到如下信息:① 1998 年M 地企业,②1998年N 地企业, ③2008年
M 地企业,④2008年N 地企业,⑤企业迁移轨迹。
解读信息 产业转移示意图中的素分析
(1)对比1998年和2008年企业分布,可看出 M N 两个地区发生了产业转移, M 是转出地,
N 是转入地。
(2)1998年,M 地企业规模大、层次高,
N 地区只有零星小企业分布,故 M 地较N 地经济发
达,工人工资水平高。
利于集中防治污
产业转移示意图是主要反映产业转移方向、
目的地和分布的一种图示。
该类图往往以区
获取信息 域图为载体, [典图示例]
I99H
2出潮年
0犬企业的生产厂
O* 中曲业
V 丸企业曲研发中心
*专业的研兖院所
⑶到2008年,M地原有大、中生产厂已悉数移至N地区,M地区留有研发中心并增加了研
究院所,说明产业转移已经完成,M地区实现了产业升级。
[类图通法]
产业转移示意图的读图流程第一步:确定转出区、转入区由箭头指向明确转入区和转出区,并结合图例、区域特点判断产业转移的类型。
第二步: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合转入区、转出区经济发展特点、区域特征,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一一成本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政策等。
第三步: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比转入区和转出区,从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分工、区域环境、就业等方面分析
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以致用]
考法产业转移的因素及影响
(2018 •深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富士康制造了全球约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括组装世界众多品牌的电脑和手机
等)。
其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其中大陆员工超过100万人。
预计未来五到七年将
有百万机器人大军上岗,实现“机器人代工”远景。
富士康科技2012年在上海浦东举行中
国大陆总部动土仪式,届时成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材料二富士康在国内转移图。
(1) 具体说明哪些因素的变化使得深圳从产业的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2) 分析富士康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深圳、郑州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3) 说明富士康科技在上海浦东设立总部而不选择深圳的理由。
(4) 简述实现“机器人代工”对富士康企业和职工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迁入地变成迁出地,说明其原来的优势条件减弱了,故要从深圳吸引产
业迁入的优势条件入手分析,如地价、劳动力、政策优惠等。
第(2)题,产业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要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分析,其影响主要从经济发展、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等方面分析。
第(3)题,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的经济、科技、
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故选择上海建总部,可以获取这些方面的资源优势,
可以尽快地掌握信息。
第(4)题,“机器人代工”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从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等 方面来分析;“机器人代工”将使部分职工面临失业,同时对职工的素质要求提高。
答案(1)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圳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政策优势不再明显;产 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
对深圳市:减少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对郑州市:增加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
(3)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 科技发达;劳动力
素质高;创新环境好。
(4)
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转型步伐,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职工:劳动力数量需 求锐减,就业机会
减少或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B •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 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 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
A. 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 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 缓解沪、浙、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D.
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题。
(2018 •广东六校联考)“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
读图,回答1
1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不经过第一级阶梯、阴山山
脉和寒带地区,经过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D正确。
第2题,该工程是从中亚国家输入天
然气,可以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A错误,D正确;该工程诱
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小,排除B;该工程不经过沪、浙,排除C。
答案1.D 2.D
(2018 •湖北仙桃一中期中)与南水北调中线配套的“引江济汉”工程每年向汉水输送
31亿立方米的水。
江汉油田地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湖北省潜江市广华镇。
读图完成3〜4题。
3•“引江济汉”水利工程有利于
①缓解汉水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②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
效率③增大汉水下游流量,减少汉水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④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确保中线供水稳定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
A. 取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B. 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
C. 无须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
D. 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
解析第3题,“引江济汉”水利工程有利于缓解汉水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①对。
该工程不能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②错。
该工程有利于增大汉水下游流量,
减少汉水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③对。
该工程不能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④错。
第4题,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D对。
该工程选线主要考虑取水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要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