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路径
作者:刘辰龙
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3年第21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过程发生了诸多转变。

现阶段,新闻记者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践行着“四力”。

现阶段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存在信息获取不及时、信源核对不严谨等问题。

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实践与探索中应在新闻报道的质量、影响力以及创新等方面进行提升。

通过深入基层,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学习,培养独特视角、端正态度,提高思想深度、关注受众,增强业务能力,保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四力;新闻记者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1.033
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新媒体时代信息复杂多样、新闻纷乱繁杂,网络消息真假难辨。

在新闻工作践行“四力”的实践中,新闻记者也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发生着转变。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呈爆发性传播趋势,大量虚假新闻泛滥于新媒体平台。

根据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这要求新闻记者更应深刻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通过践行好“四力”坚守舆论阵地,重塑媒介公信力。

然而当下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存在信息获取滞后,新闻编辑不专业,信息把控不严等问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全面提高新闻采编能力,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本文以“四力”为切入点,探寻新闻记者在践行“四力”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意见。

1. 新媒体视域下“四力”的转变
在新媒体视域下,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优势与科技进步,“四力”得到了更好的实践。

1.1 脚力的转变
“四力”中,脚力是基础。

在新媒体视域下,脚力借助科技赋能更加注重实践和调研。

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记者需要更加强调实践和调研,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掌握新闻的真实情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采访,不必亲自到达现场。

比如,在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中,记者可以在远离现场的地方,通过视频通话或其他在线工具进行采访。

这大大提高了采访的效率和便利性。

同时新闻记者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了解受众的关注点和反馈。

这也需要记者不断地关注社交媒体,及时获取信息。

另外,新媒体
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记者需要更快速地响应和反应。

在新媒体视域下,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新闻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脚力”不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实地采访和调查,还体现在更快速地响应和反应等方面。

1.2 眼力的转变
眼力是关键,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眼力”需要更加敏锐、全面和深入,善于发现新的新闻来源、把握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判断新闻的价值和真实性以及发现新的新闻视角。

因此记者的“眼力”也发生了转变。

新闻记者具有了更强的发现新闻的能力,包括从各种渠道获取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例如,新闻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网民爆料等方式获取新闻线索,并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工具等手段,及时发现热点话题和事件。

同时新闻记者还增强了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往往比较复杂,記者需要具备更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看待问题,发掘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深层次含义。

例如,在报道某个社会问题时,记者可以从不同人群、不同领域出发,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和影响。

借助互联网传播,新闻记者也增强了辨识真假新闻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且传播速度极快,虚假新闻也时常出现。

记者需要具备辨识真假新闻的能力,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新媒体时代,同一事件的报道往往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和分析,记者需要敏锐地发现新的新闻视角。

例如,在报道某个社会事件时,记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1.3 脑力的转变
脑力是核心。

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脑力”也发生了转变。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闻记者增强了全局意识和主题意识,可以更好地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看待新闻事件,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

新闻记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提高自己的判断力,能够准确判断新闻的价值和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记者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

然而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新闻记者经常容易受到干扰,所以记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在新闻报道中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被外界干扰或影响。

同时,他们还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能够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新闻记者相较于之前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记者可以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和工具,将新闻报道以更加生动、形象、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例如,记者可以使用H5页面、互动图表、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将新闻报道制作成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作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阅读体验。

同时记者也能够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例如,在报道某个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时,记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将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受众,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新媒体视域下,新闻记者也增强了创新思维和具备多元化的报道方式。

记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和受众需求,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语言风格,提供更加生动、有趣、深度的新闻报道。

1.4 笔力的转变
笔力是落点,记者前期的详细调查与采访,需要一篇好的文章来呈现。

在新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述外,记者还需要掌握多种媒体技能,以更加全面、生动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的文字表述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开始向多媒体转变。

新闻记者需要掌握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技能,将新闻内容以更加生动、全面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除此之外,相较于之前单一的报道,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向深度解读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更加深入和细致。

新闻记者需要从单一的报道转向深度解读,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这需要记者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和快速处理信息能力,要求记者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后迅速到达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及时的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受众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因此记者需要更加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和快速处理信息能力。

除了深度的转变,新闻记者的笔力还应由简单的报道向故事化、情感化转变,以此增强读者的共情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加注重体验和情感共鸣。

因此记者需要具备与受众互动的能力,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回应受众的关切和问题。

这不仅可以增强受众对报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还可以提高媒体的互动性和影响力。

这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将简单的报道转向故事化和情感化,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和情感表达来吸引受众,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新媒体时代也为与受众互动提供了创新的途径。

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加注重参与和互动。

记者需要将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反馈和解决受众的问题和需求,提高受众的参与感和黏性。

2. 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实践与探索
2.1 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力要求新闻记者多看,通过多看增加判断能力,增加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加以小见大,发现新闻热点的能力。

还要求新闻记者多走,通过深入基层,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通过实地调查提升新闻记者的脑力,加强新闻记者的笔力。

钱玺勇是延寿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他经常深入基层、企业和农田,采访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

在抗击疫情期间,他深入疫区采访,用笔端和镜头记录了抗疫一线人员的英勇事迹,践行了脚力、增强了眼力,提升了脑力、丰富了笔力。

他采写了多篇有现场、有质量的新闻稿件,拍摄了1000多幅图片。

他的作品被多家媒体采用,传播效果良好。

钱玺勇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

2.2 加强报道形式创新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方式多种多样,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的新闻报道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

但这种避免大量文字阅读便能获取信息的新闻模式正逐渐陷入形式单一、内容造假的问题之中。

新闻记者只有践行好“四力”才能避免内容报道出现千篇一律、新闻报道缺乏创新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在践行“四力”的过程中,加强与受众互动,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如互动性强的访谈、调查报道,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和关注新闻报道。

同时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加强与受访者联系;通过及时回復评论区中受众的留言,直接接受受众反馈的意见与建议。

3. 新闻记者增强“四力”的提升路径
3.1 深入基层,多线出击,提高实践能力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坚持多走走、多看看,做到实地探访、实地调研。

在深入基层的同时,也要做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优势,对新闻采集工作进行科技赋能,用两手准备完善新闻内容。

“后真相”时代“成见在前、事实在后”,受众更容易轻信虚假新闻,加之部分专业媒体对虚假新闻不加审核,直接复制转载,最后导致媒介环境恶化,受众对新闻机构产生了信任危机。

要应对“后真相”时代带来的问题,新闻记者就更应深入基层,同时利用互联网检验信息的便捷,对新闻事件多加调研,提高实践能力。

深入基层一是有助于新闻记者通过亲自调研检验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减少虚假新闻的产生。

二是有助于新闻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实地调查、实地报道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消除受众顾虑。

新闻记者就是要践行脚力,深入基层的实地调查,对辟谣网络谣言,重塑媒介公信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学习,去伪存真,培养独特视角
新闻记者要多学、多看,紧跟行业形势,着眼发展格局,培养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和辨别力。

多学,就是要学习新闻报道思路,做到与时俱进。

多看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拥有判断新闻事件真假的能力。

培养独特视角需要记者善于挖掘,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部分媒体对“女司机导致大巴坠江”的错误新闻转载报道,对事故受害者和女司机本人造成恶劣的影响。

这意味着新闻记者要多看,时刻锻炼、提高自己面对流量热点判断真假的能力。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实录》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视角入手,采取“调查性报道+新闻图片+评论”的形式,展示劳动者的生存现状,以及吃、住、行和权益缺失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该系列报道通过六个篇幅,对如何加强新就业形态群体的权益保障加以评析、提出建议。

这组系列报道题材深刻,紧跟社会发展热点,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充分体现记者眼力对新闻报道的重要影响。

3.3 端正态度,勤于思考,提高思想深度
新闻记者应自觉抵制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做到勤于动脑,在新闻报道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写出具有深度的文章。

潮新闻发布的《猛涨四倍!不少市民晒账单:贵成这样了?》一文,便通过不同地区共享充电宝使用价格的对比,发现共享充电宝行业不当竞争、无序涨价的乱象。

该文章一经发出便获得大量网友的评论。

文章之所以能带来如此大的社会效益,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深度思考和深刻理解。

新闻记者正是通过对身边小事的仔细思考,才能够发现共享充电宝行业乱涨价的现象。

3.4 关注受众,加强创新,提升业务能力
笔力是新闻报道工作的落脚点与着力点。

新闻记者只有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站在受众视角看问题,“妙笔生花”、在报道形式上下功夫,才能引起受众阅读兴趣,有效进行传播。

《独家VR互动视频!身临其境,海陆空全景围观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便在报道形式、文章内容以及与观众互动上下足了功夫。

该报道采用VR互动的形式,通过“我要开飞机”“我要开车”“我要开船”等不同选项,由受众意愿自由选择接收报道的内容。

在观看视频期间,受众既可以阅读文字稿,又可以通过滑动视频,全景式观看镜头所涉及的每一处地方。

该视频的创新意味着笔力在新媒体时代全方位的升级与革新。

4. 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发生了诸多转变。

这些转变一方面来自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对新闻工作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来自新闻工作者本身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然新闻记者存
在的一些问题也会影响新闻工作的开展,因此新闻记者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釜沉舟的气势,落实“四力”要求,做好“四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武晓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研究[J].电视指南,2019(10):56-57.
[2]桂钰涵.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互联网为例[J].今传媒,2014,22(04):114-117.
[3]杨光登.基层记者"四力"不足表现及改进建议[J].新闻潮,2019(12):18-20.
[4]李芳.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问题[J].新闻传播,2022(15):105-106.
[5]谷胜亮.新媒体时代电视台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问题[J].传播力研究,2018,2(16):133.
[6]栗思远.新媒体时代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新闻传播,2015(09):39-40.
[7]王瑶.新媒体时代电视台记者采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03):106.
[8]黎家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检验记者"四力"[J].传媒,2020(18):59-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