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防控对策意见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防控对策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5.03.23
•【字号】黑农委函〔2015〕53号
•【施行日期】2015.03.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关于印发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趋势分析
及防控对策意见的通知
黑农委函〔2015〕53号各市(地)、县(市、区)农委(农业局):
现将《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防控对策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相关病害防治工作。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2015年3月23日
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防控对
策意见
综合2014年病虫害越冬基数及气象、栽培与种植结构等因素分析,预计2015年全省农作物生物灾害总体趋势为中等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常年,病害发生风险性大于虫害,具体分析如下:
一、稻瘟病仍有重发风险,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呈重发趋势。

一是种植结构及作物品种有利稻瘟病发生。

近几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今年种植面积仍将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品种单一化种植比例居高不下。

从全省抗性监测中心(八一农垦大学)监测分析结果看,空育131、垦稻12、龙粳系列、五优稻4号等多种生产主栽品种抗病性呈明显下降趋势。

今年这些品种在一些主产区占比仍将达50%以上。

从田间调查表现看,空育131曾在2005、2006年全省大面积发病,2014年垦稻12、龙粳系列、垦稻18等品种在水稻主产区也出现了急性病斑或慢性大病斑。

此外,金禾香1号、垦稻12、绥粳4、牡丹江32、龙粳26、龙粳29、龙粳31、垦稻18、粘稻325、白稻等品种在松花江流域和三江平原一些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穗颈瘟,表现出明显的感病性。

二是稻瘟病田间菌源丰富。

2014年全省74.4%的县份、19.5%的乡村监测网点不同程度地发现叶瘟,个别发病较重的地块达到4级以上,汤原、密山、巴彦、依兰、泰来、桦南、宝清等地个别品种,穗颈瘟发病严重,病株率达20%以上。

三是7、8月份气象条件有利。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盛夏降水集中,有明显低温时段,利于稻瘟病尤其是穗颈瘟大面积流行,同时从稻瘟病流行周期规律分析,其偏重发生风险高于常年。

因此,今年水稻稻瘟
病在水稻主产区暴发风险极大。

目前我省马铃薯主栽品种早大白、尤金、克新13、费乌瑞它、中薯5号等品种多数抗病性较差,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且马铃薯晚疫病连年重发生,田间基础菌源丰富;易感病的花蕾期与夏季降水集中期重合。

因此,种植区域相对集中的讷河、依安、克山、嫩江、五大连池、海伦、富锦等地,晚疫病将达到重发生程度。

受秸秆还田面积增多,玉米连作、高肥密植、“一炮轰”施肥方式造成后期脱肥与盛夏降水集中等因素影响,玉米中后期叶部病害呈大幅度上升趋势,除玉米大斑病将呈重发趋势外,玉米病害将呈发病提前、种类增加、程度加重特点。

二、玉米螟将偏重发生,黏虫仍有发生可能。

去年秋季玉米螟扒杆调查,越冬虫源质量较好。

受秸秆粉碎还田及大面积统防统治影响,玉米螟越冬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全省加权平均百杆活虫数75.08头,为近20年来最低,但仍大幅度高于百杆40头的防治标准。

超过百头的县(市)占23.9%,尤其是一些主产区,如拜泉、讷河、宾县、望奎、泰来、巴彦、青岗、安达等地百杆虫量分别达到195.9、193.7、187.9、174、136、135、115、110头。

由于玉米螟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繁殖力,且有大量的野生寄主存在,加之玉米种植面积居高不下,有利发生,预计今年玉米螟仍为偏重发生,分布态势将呈北部下降,南部趋缓,各地发生轻重不均衡等特点。

突发性害虫黏虫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江淮一代发生区迁入我省的虫源总量。

受近江淮地区小麦面积增加影响,一代区虫源量上升,增大了我省二代黏虫发生风险,且我省今年黏虫适生作物,玉米、水稻等种植面积占比80%以上,加之春夏气象条件比较有利,预计二代黏虫仍将有一定程度发生,局部三代黏虫有重发可能。

三、鼠害及药害将重于常年。

去年秋季以来气温偏高,降水略少,有利于杂草
种子的成熟及越冬,今年春季降水正常略多,预计农田草荒将重于常年,东部地区雨水多、地势低洼较涝的区域药害将较常年加重。

据植保部门调查,去年秋季全省平均鼠密度为6.3%,低于常年,与上年接近,但仍有19.2%的县(市)达到10%以上。

同时去年粮食收成好,农民存粮多,且冬季气候较暖,利于害鼠越冬存活和繁殖,预计今年鼠密度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发生程度将重于常年。

四、草地螟呈回升态势,但受虫源基数低及近年我省大豆等适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大幅缩小等因素影响,预计我省没有大面积发生的可能。

西部地区应密切监测亚洲飞蝗种群恢复动态,警惕亚洲飞蝗发生。

中西部农牧区应注意局部土蝗聚集危害的危险。

水稻二化螟在哈尔滨、绥化等松花江流域的局部县份危害呈上升态势。

水稻苗床青(立)枯病、生理性病害也将重于常年。

水稻纹枯、玉米蚜虫、保护地蔬菜病害等呈上升趋势。

大田苗期病虫害与地下害虫将达到中等以上发生。

针对今年农业生产中将出现的生物灾害特点,结合农业生产调结构、转方式等工作实际,特提出以下防控对策建议。

一、避免轮作调茬中的除草剂残留药害
实施作物结构调整的地方,转包及改种地块,要弄清前茬用药种类及用药量,避免出现长残留性除草剂药害问题。

旱改水的地块应是三年内没有施用过长残留性除草剂,如两年以前施用过,要对地块深翻、泡田、水耙,泡田期间进行3-4次排水洗田较为安全。

如果地块是盐碱土使用过长残留性除草剂,4年内不能改种水稻。

水改旱地块后茬不能种植亚麻、甜菜、马铃薯等作物。

水稻苗床土应取自未施用过除草剂的园田土或山皮土,以避免残留药害的发生。

二、加强水稻浸种技术指导
针对局部地区水稻恶苗病发病率上升问题,各地要重点加强水稻浸种技术指导。

对于催芽车间浸种池过大,导致药液浓度不均、温度不匀等问题,应事先在配药池中将药液配好后注入浸种池(或先把浸种药剂配成母液,随注水同步对入浸种池),并用水泵在浸种池一端抽水,另一端注入,每天至少一次,每次一小时,使浸种液产生循环,保障药液浓度和温度均匀。

同时,要积极开展浸种药剂的试验示范和宣传指导,淘汰已产生抗性的药剂,并指导科学轮换使用药剂,确保浸种效果。

三、安全科学开展化学除草
根据气象预报,今春化学除草用药适宜窗口期偏晚且较短,要根据作物抗药性、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及杂草种类等因素,科学选用除草方式和除草剂配方。

有苗前封闭除草习惯的地区,要尽可能选择安全性高的药剂配方,苗前封闭除草操作困难的地区,要抓住睛好天气,及时开展苗后茎叶处理化学除草。

北部地区种植含有德美亚基因血统的玉米品种对含2,4-D成分的除草剂较为敏感,苗后茎叶处理在湿度较大或苗龄较大(5叶期及以上)时应特别注意调整配方,避免药害。

在开展化学除草时,应尽可能使用标准制式喷雾机,按照除草剂喷雾作业标准开展作业。

使用农户自制喷雾机作业的,要注意喷头的一致性,避免新旧搭配及使用质量低劣喷头,并要安装压力表,控制喷雾压力在3-5个大气压。

同时,提倡农户实施镇压、中耕等农艺措施,以提高药效。

四、做好重大病虫防控准备工作
各地要按照“关于开展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统防统治任务申报工作的通知”(黑农委(保)字[2015]2号)要求,积极做好重大病虫统防任务申报。

重点做好防控高秆喷雾机等作业能力的摸底排查,及飞防作业任务、防控地块和专业化防控组织等的落实,切实保证申报的防控任务能落到实处。

加强乡村监测网点的管理及兼职农民调查员的选配和培训,切实做好冬后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对重大病虫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防治”。

提前做好重大病虫实施方案、资金筹措、物资准备以及植保机械检修和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培训等工作,保证有效应对重大病虫危害。

宣传和推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和飞机统防等新型植保机械和作业方式,提升防控能力,保证突发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需要。

要以玉米螟、稻瘟病为重点,大力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推动生物药剂及绿色、环保、高效化学药剂的应用。

要继续开展全省春季农田统一灭鼠。

要做好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重大疫情的普查监测和封锁防除,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检疫监管力度,有效控制疫情传入与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