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冀州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1. (6分)(2016·新课标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 .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 . 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 . 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 .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 .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 .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 .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
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 .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 . 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2. (6分) (2017高一下·山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
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

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1)
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 . 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 . 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 . 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2)
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A . 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 . 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 . 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 . 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3)
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 . 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 . 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 . 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3. (18分) (2017高二下·石嘴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鞋匠和他的儿子
曾颖
鞋匠是我们小区必不可少的人,他修的鞋既美观又舒适。

有一年城里迎接创卫检查,他消失了一段时间,搞得小区许多人见面相互问候的话都是他的行踪。

鞋匠不仅修鞋修得好,而且心地也很善良,很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不是不需要那几元钱,而是不忍心。

他也因此成为物业管理公司特许在小区围墙内经营的唯一小摊。

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像人们所羡慕的那么好。

他的妻子,那位和他自由相爱不成而一道私奔出来的乡下女子在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离去,也带走了那个爱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最终使他成为一架只知埋头干活的机器。

惟一能让他看到妻子影子的,便只有他们的儿子了。

这小家伙似乎有穷家孩子懂事早的天分,每天都安然睡在补鞋挑子里,只在饿急了的时候才小猫一样轻哭两声。

每当这个时候,鞋匠就会从怀里取出奶瓶,把带着体温的米糊放进那小鸟一样的口中。

小区的婆婆奶奶们看到这幅景象,纷纷回家,把孙儿们不吃的奶粉和不用的衣物找出来给了他。

家中有婴儿的人家,甚至还给他送来自家孩子消化不完的母乳。

可怜的小家伙吃着百家的奶居然一天天长大了起来。

鞋匠却并不因此就有所松懈,他对儿子的关心更进了一层。

冬天水冷,他用嘴含温了才给儿子喝。

没人给他们送饭,每顿的冷饭,他都是先嚼乱了才喂给儿子吃。

保安们看他可怜,就送了他一个煤油炉,特许他在小区里点火。

这事,连最不好说话的保安主任也没反对。

儿子是鞋匠唯一的欢乐,只有儿子咯咯笑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鞋匠笑,他二十几岁的脸居然比四十岁还沧桑。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儿子就5岁了。

5岁的儿子很懂事也很听话,能帮父亲递钉子锤子或抹鞋上的灰尘,干起活来居然很老练,惹得过路的人们都跟鞋匠开玩笑说:哟,你真有福气,都有接班人了。

鞋匠听了这话,像被人点了穴一样,半天不动一下。

之后,他就开始留心关于学校的事,每有人来补鞋,他便要向人打听小孩上学的事。

越听,越没有信心,越听,越觉得可怕。

城里的人们说:我们有城市户口,娃儿读书都贵得吓人,你么……
5岁的娃娃即将到来的读书问题使鞋匠像嗅到冬天气息的松鼠那样充满了紧迫感。

但他为孩子找读书的机会显然比松鼠找松果难得多,鞋匠因此显得更加绝望,整天魂不守舍。

有一天甚至还发生了历史性的差错,将刘大爷的
鞋送给了张大妈而又将陈先生拿来上线的鞋钉上了铁掌。

几天后,小区里流传出一个消息,说鞋匠要将儿子送出去,什么条件也不要,只要对方是有文化的人家。

大伙起初不相信,去问鞋匠,鞋匠点头说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儿子像自己这么活。

有几对无儿女的中年夫妇来找他,他问过对方的职业之后,摇摇头,就不再说什么了。

后来,有一个工程师来找他,他想了半天,把孩子使劲抱在怀中一回之后,就同意了。

工程师给他五千元钱,他没要。

鞋匠又开始埋头补鞋。

儿子常穿件新衣服来摊边,照样递锤子抹鞋子。

每当这时,他总会挥手让他走。

儿子不走,他就举手吓他。

吓也吓不走。

终于有一天,他发火了,抱起孩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这是这个苦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挨的第一顿打。

从此,孩子再没敢在鞋匠面前出现,只远远地躲在远处看他。

工程师夫妇于心不忍,就来找鞋匠说:这事……还是算了吧。

鞋匠一听,就急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一定会有办法的,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鞋匠就和他的鞋摊一起消失了。

人们说:创卫还早着呢,哪儿还能找到这么好的摊哟。

小区再没有了鞋摊,有几个外地鞋匠想进来填补空白,被保安们骂走了。

保安都是乡下人,他们都说受不了鞋匠的儿子盯着鞋摊的眼神……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小说塑造了一个忍受丧妻与家贫双重创痛,独自艰难拉扯儿子的父亲的形象。

B . 鞋匠靠修鞋的收入实在不能够供养儿子在城里读书。

C . 鞋匠认为只要将儿子送给城里人,就可以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D . 鞋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卑,不希望儿子长大后继续从事自己这样的没有文化的工作。

E . 鞋匠为了让儿子安心踏实地开始新生活,他故意表现出有悖于一位正常父亲的冷淡粗暴,甚至彻底离开,饱受欲爱不能,欲养不得,欲亲却避的重重内心煎熬。

(2)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鞋匠在小区受欢迎的原因。

(3)
妻子去世了,儿子成了鞋匠生活的全部。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了鞋匠对儿子的“爱”,请举出两个
例子并加以分析。

(4)
对于鞋匠将儿子送人这件事,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简要阐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4. (14分) (2019高一上·虹口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①(宋)
①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②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

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②—日过郡学,东顾苹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秸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原琦④ ,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③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④噫!人固动物()。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⑤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①苏舜钦:北宋诗人,号沧浪翁。

政治上属革新派,因而遭诬陷,削职为民,流寓苏州,筑沧浪亭。

②租赁。

③独木桥。

④北边曲岸上。

⑤通“悯”,悲悯。

(1)第2段主要交代了沧浪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可填入第(4)段空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 . 耳
B . 矣
C . 也
D . 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 .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 .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4)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A . 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部。

B . 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建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 . 第三段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不禁生发对往日计较荣辱得失的追悔。

D . 尾段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5)综观全文,分析作者建造“沧浪亭”的目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5. (10分) (2019高二下·东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江上早秋①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②。

【注】①此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袁凯时年四十岁。

②朱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

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1)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

(2)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

四、默写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2019高二下·云南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明明如月,________?(曹操《短歌行》)
闾阎扑地,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

(杜甫《登高》)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的高危。

五、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 (2017高一上·山东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 . 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三个称号“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B . 这次我本应考入一所重点中学,由于考试时身体不佳,只能就读于一所普通中学,真是明珠投暗了。

C . 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D . 有些干部急于事功,把群众不愿接受的一些致富措施强行落实,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8.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新版《红楼梦》的热播,引发人们对剧中演员的气质、服装、对白等问题的诸多争议,在这些赞与批之间,导演李少红体味着人间的温情。

B . 对亚运火炬是否在境外传递的问题,广州亚组委执委会讨论决定,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广州亚运火炬传递只在中国境内进行。

C . 菲律宾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对警队的投入不足,致使警队能应对“恐怖事件”的先进设备非常奇缺,警察处理“恐怖事件”的能力不足。

D . 2010年8月8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遇难的150多人中有70多人伤情严重,另有2000多人失踪。

9.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 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 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 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 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 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 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 . ①②④⑤⑥③
B . ①⑥②⑤③④
C . ⑥②⑤①④③
D . ⑥⑤③①④②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 (2016高三上·安徽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有人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枯燥无趣的或较高远的,仿佛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

________ ,否则就不会有这些误会,因此正确认识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________ ,也是人生的艺术。

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亦是自己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就是________。

11. (5分) (2017高三·沙市月考) 下面是某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概括图表中的信息,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8高一下·莆田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这个春节火了。

在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了这首诗。

梁老师说,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是支教老师,2013年,他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乌蒙山。

在这里,他把古典诗词谱上曲教给山里学生传唱。

至于为什么选择《苔》,也与梁老师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