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庄井田采煤课程设计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目录
第一章井田特征与要素 (2)
第一节井田地质与地形 (2)
第二节井田储量 (3)
第三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5)
第四节矿井工作制度 (6)
第二章井田开拓方式 (7)
第一节矿井井筒储量、形式与数目 (7)
第二节阶段的垂高、数目与开采水平 (10)
第三节采(盘)区,条带的划分与开采程序 (10)
第四节矿井开拓方式 (11)
第三章采煤方法 (17)
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 (17)
第二节采(盘)区参数的确定 (18)
第三节采(盘)区巷道布置的确定 (18)
第四节采(盘)区内回采工作面的配置及开采顺序 (19)
第五节回采工艺 (20)
第一章井田特征与要素
第一节井田地质与地形
一、井田境界
高家庄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中段,柳林矿区南部。
井田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5.5km,南北宽1.5~1.6km,面积8.8km2。
二、瓦斯相对涌出量
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2m3/t;属高瓦斯矿井。
三、井田概况
1、煤层数目
本矿区主要分为4层,可采煤层为2、4煤层,上煤组2号煤厚2.4m,倾角15°,煤层容重1.42吨/m2;上煤组4号煤厚6.0m,倾角15°,煤层容重1.42吨/m2煤层稳定,结构简单。
普遍可采。
两煤层间距15米。
2、煤层顶底板
直接顶板主要为砂页岩,底板岩性为灰岩。
3、煤层自燃发火期无。
4、煤层爆炸程度:
煤层爆炸指数是9.7%。
5、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量为150m2/小时。
第二节井田储量
二、资源/储量
1、矿井资源量
井田内估算了2、4号煤层的资源/储量, 2、4号煤层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372.25Mt。
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202.68Mt,占总量的54.45%,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96.65Mt,111b+122b占总量的80.41%。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72.92Mt。
总资源/储量中有焦煤195.27Mt,瘦煤176.98Mt。
详见表(表2—1-2)。
资源储量计算结果详见表1—3—7。
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本井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开采煤种为经济效益良好的焦煤,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将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均划分为经济基础储量,设计对推断的资源量可信度系数取0.9。
根据煤层突水系数计算,井田内2、4号煤层带压分区全部处在相对安全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突水的可能。
经计算矿井工业资源量为394.84 Mt。
分煤层工业资源量计算结果见表2—1—2。
表2—1—2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一览表单位:Mt
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
本矿井永久煤柱主要有井田边界煤柱、村庄及建(构)筑物保护煤柱。
各种煤柱留设如下:
(1)井田边界煤柱
根据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井田边界煤柱两侧各留设20m。
(2)村庄保护煤柱
本井田内煤炭资源为焦煤和瘦煤,是较紧缺的煤炭资源,为提高矿井资源利用率,设计对井田范围内村庄不留设煤柱,根据矿井开采顺序,对井田内的村庄分次进行搬迁。
经计算,全矿井永久煤柱共7.59Mt,则矿井设计资源/储量为387.25 Mt。
设计资源/储量计算结果见表2-1-3。
4、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工业场地和主要井巷煤柱)×采区采出率
各种煤柱留设如下:
(1)工业场地及井筒保护煤柱
工业场地保护煤柱表土段移动角按45°计算,基岩段移动角按70°计算。
(2)主要井巷保护煤柱
上煤组大巷两侧各留设40m保护煤柱。
采区回采率2号、4号煤取85%。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结果详见表2—1—3。
表2—1—3 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单位:Mt
5、先期开采地段工业资源/储量
先期开采地段工业资源量计算结果见表2-1-4。
表2-1-4 先期开采地段工业资源/储量一览表单位:Mt
6、先期开采地段可采储量计算结果详见表2-1-5。
表2-1-5 先期开采地段可采储量汇总表单位:Mt
第三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根据本井田煤层赋存状况、地质构造、开采技术条件、采掘工作面配备以及设计委托要求,设计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 3.0Mt/a,分期建设,分期投产,其中一期生产能力为1.2Mt/a。
主要理由如下:
1、项目实际建设情况适于分期建设
根据原煤炭工业部合肥设计研究院的设计,高家庄煤矿已在井田西部开工建设,其中提升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压风系统、供配电系统、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灌浆防灭火系统、井下生产系统、地面生产系统等矿井主要安全生产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已达到矿井1.2Mt/a生产能力的要求。
矿井进行分期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已有设施设备的效用,
2、煤层开采条件可以使矿井产量逐步提高
本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均赋存稳定,水文地质及构造条件中等~复杂,适宜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但各煤层瓦斯含量均较高,为高瓦斯矿井,矿井首采的2号煤层可采平均厚度2.40m。
为薄~中厚煤层,下部4号煤层可采平均厚度6.0m。
根据本矿井2、4号煤层的赋存条件及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的采煤方法,矿井一期投产时在2号煤层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
矿井二期达产时在井田南部的四盘区增加一个2煤工作面,一个4煤工作面。
即矿井达到3.0Mt/a 的设计生产能力时,井下有三个回采工作面。
3、高瓦斯矿井通风管理及瓦斯治理经验成熟,为矿井安全高效提供了安全保障 从“六五”期间在瓦斯含量测定方法、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和煤层预抽防突技术的研究,到目前已形成瓦斯灾害危险区域预测、瓦斯涌出量预测、瓦斯检测与监测、瓦斯抽放四位一体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相配套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瓦斯治理上坚持“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瓦斯监控”的瓦斯综合治理方针,结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的矿井瓦斯灾害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设计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 3.0Mt/a ,分期建设,分期投产,其中一期生产能力为1.2Mt/a 。
二、矿井及水平服务年限 矿井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 51.2K
5+•⨯-=
K
A Z T
式中:T —矿井服务年限,a Z —矿井可采储量,Mt A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Mt/a K —储量备用系数,取1.4
本矿井一期生产能力为1.2Mt/a ,矿井投产后第六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3.0 Mt/a ,经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64.6a ,一期工程的服务年限约为5a 。
先期开采地段的可采储量为245.19Mt ,服务年限为61.4a 。
第四节 矿井工作制度
一、工作制度
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330d ,井下采用“四·六”制,每天四班作业(其中三班生产,一班准备),每日净提升时间16h 。
第二章井田开拓方式
第一节矿井井筒储量、形式与数目
一、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
(一)井筒数目及用途
矿井一期投产时,共开凿有两个井筒,即混合井和西风井,其中混合井担负矿井一期煤炭提升和一、二盘区的辅助提升的任务,并兼作矿井的进风井和安全出口;西风井担负一、二盘区开采时的回风任务和安全出口
(二)井筒布置及装备
1、混合井
西副井为已有井筒,井筒直径7.0m,井筒深度496m、净断面38.47m2。
在井筒装备一对9t非标箕斗和一个带平衡锤的双层四车宽罐笼,井筒内布置有玻璃钢梯子间、排水管路、动力、通信、信号电缆等。
当二期工程投产时,混合立井不再担负煤炭提升任务,仅用于辅助提升。
混合井井筒断面布置见图3-3-1。
2、西风井
西风井为已有井筒。
井筒布置有瓦斯抽放管路、黄泥灌浆管路,安装有玻璃钢梯子间,为满足矿井通风要求,对梯子间进行密封。
井筒直径4.5m,井筒深度486m,净断面15.90m2,有效通风断面为13.4 m2,允许通过的最大风量为201m3/s。
西风井井筒断面布置见图3-3-2。
图3-3-1 混合井井筒断面
图3-3-2 西风井井筒断面
二、井壁结构
1、井筒施工方法
混合井和西风井均已施工完毕,均采用普通法施工。
2、井壁结构
表土及基岩风化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混合井井井壁厚度600mm,西风井井井壁厚度为500mm;基岩段采用混凝土支护,混合井西风井支护厚度均为400mm。
第二节阶段的垂高、数目与开采水平
一、水平划分
本井田煤层倾角较小,属近水平煤层,可采煤层4层,其中2、4号煤层间距较小,平均15. m;根据煤层赋存特点,设计将2、4号煤层划分为一个煤组为上煤组。
全井田划分为两个煤组,一个煤组划分为一个水平,即全井田划分为两个开采水平。
上煤组水平标高为+515m(一期混合井井底车场水平),下煤组水平标高为+460m(南区副暗斜井井底车场水平)。
两个水平间通过暗斜井连接。
二、开拓巷道布置
由于两个煤组间距较大,故在两个煤组中分别布置大巷。
根据运输及通风需要,一期工程时在上煤组中布置一组三条大巷,分别为辅助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大巷和回风大巷各一条;为便于巷道之间相互连接,上煤组回风大巷布置在2号煤层中,带式输送机大巷布置在4号煤层中,辅助运输大巷布置在2、4号煤层之间的不可采煤层3号煤层中,各巷道均沿煤层顶板布置。
各条巷道均平行布置,水平间距40m。
第三节采(盘)区,条带的划分与开采程序
一、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井田内只发现1条落差为7m的正断层(F1),煤层倾角平缓,主要可采煤层连续可采,因此,盘区划分主要考虑了工作面推进方向和推进长度对矿井生产的影响,据此,各煤层均以大巷为界划分盘区,各煤组均划分为五个盘区。
在同一区域内,煤层间开采顺序为下行式开采,即先采上煤组的2、4号煤层,再开采下部的8号和9+10号煤层。
第四节矿井开拓方式
一、地质构造及小煤窑对开采的影响
本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井田内沟谷纵横,地形切割剧烈,地形相对高差近317m。
为了减少地面土方工程量,工业场地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地势较平坦地段,便于地面工业场地的布置。
本区构造简单,地层倾向南西,西南部埋藏深、东北部埋藏浅,井田内各主要可采煤层底板标高相对标高差在500m左右,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应尽量选择在井田浅部及地表标高较低的区域,以减少井筒深度和场地压煤量。
据调查,井田内及其周边地区无小煤窑开采。
二、井田开拓方案比选
(一)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
根据原煤炭工业部合肥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本矿井在井田内G1和G4钻孔之间已开凿了一个混合提升立井和一个回风立井。
工业场地内已建有35kV变电站、混合井提升机房、井架、井口房、压风机房、风机房、锅炉房、热风炉房、材料库、一栋单身宿舍和职工食堂;井底车场、井底主要硐室及部分盘区巷道已经形成。
已有的混合井井筒内布置有一对9.0t非标箕斗和一个配有平衡锤的双层四车加宽罐笼。
井底车场位于2、4号煤层之间,水平标高为+515m。
提升系统已经形成,主、辅提升能力均按1.50Mt/a生产能力的要求设计。
由于现混合井提升能力不能满足矿井达到3.00Mt/a生产能力的要求,需要重新开凿井筒以满足矿井提升及通风要求。
因此设计井口位置选择方案主要是围绕满足矿井生产能力达到3.00Mt/a新建井筒的位置。
新建井筒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 本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井田内沟谷纵横,地形切割剧烈,地形相对高差近317m。
为了减少地面土方工程量,井筒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地势较平坦地段,便于地面工业场地的布置。
2) 本区构造简单,地层倾向南西,西南部埋藏深、东北部埋藏浅,井田内各主要可采煤层底板标高相对标高差在500m左右,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应尽量选择在井田浅部及地表标高较低的区域,以减少井筒深度和场地压煤量。
3) 地面煤炭运输方向为通过柳林-岔沟-中阳的公路向柳林或中阳方向运输,为尽量减少运输费用,井口位置应靠近柳林-岔沟-中阳的公路为宜。
4) 井筒位置有利于矿井开拓开采部署,井底车场与采区主要巷道连接后,能够尽快布置工作面,为矿井早日达产创造条件。
5)根据本矿井可采煤层赋存特点,2、4、号煤层可采范围在井田的西北部,为部分可采煤层,为提高矿井经济效益,井口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便于上、下煤组搭配开采。
6)为减少投资,避免浪费,应尽量利用矿井已有工程和设施。
根据以上原则,设计提出以下两个新建井筒位置方案:
Ⅰ方案:新建井筒位于岔沟村西南侧,ZK中21-3钻孔附近的北工业场地内
本方案工业场地(北工业场地)标高在+998~+1006m左右,地形较为开阔平坦,东侧紧邻柳林-岔沟-中阳的公路。
根据矿井辅助提升方式的不同,本方案又提出以下两个子方案:
Ⅰ-1方案
在新建北工业场地内开凿一个净直径8.5m的混合立井,井筒装备一对20t箕斗和一个带平衡锤的宽罐笼,担负全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及下煤组生产时的辅助提升任务。
同时开凿一个净直径7m的回风立井,主要用于下煤组回风。
将西工业场地内的原混合井中9t非标箕斗拆除,仅保留带平衡锤的宽罐笼,用于上煤组生产时辅助提升。
新增辅助提升设备为JKM-4.5×4(Ⅲ)型提升机,配ZKTD型直流电动机2000kW,40.3r/min,750V;主提升设备为JKM-4×4(Ⅲ)E型提升机,配交交变频电动机2600kW 1500V 50.2r/min。
本方案在井田西部沿东西方向布置南、北两组大巷开拓上煤组2、4号煤层;在井田东部沿南北方向及井田南、北部沿东西方向分别布置一组四条大巷开拓下煤组8及9+10号煤层。
上、下煤组间通过上煤组集中煤仓的上、下口联络巷联系。
Ⅰ-1方案下煤组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见图4—1—1。
Ⅰ-2方案
考虑到混合井提升能力较小、生产管理要求较高,且生产环境较差,在新建北工业场地内开凿一对主、副立井,其中主立井井筒净直径5.5m,井筒装备一对20t箕斗,担负全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副立井净直径8m,井筒内装备一宽一窄双层四车罐笼,主要用于下煤组生产时的辅助提升任务,另在新建北工业场地东南侧开凿一个净直径7.0m的回风立井,主要用于下煤组回风。
将原西工业场地内混合井中9t非标箕斗拆除,仅保留带平衡锤的宽罐笼,用于上煤组生产时辅助提升。
新增辅助提升设备为JKM-4.5×4(Ⅲ)型提升机,配ZKTD型直流电动机2000kW,40.3r/min,750V;主提升设备为JKM-4×4(Ⅲ)E型提升机,配交交变频电动机2600kW 1500V 50.2r/min。
本方案在井田西部沿东西方向布置南、北两组大巷开拓上煤组2、4号煤层;在井田东部沿南北方向及井田南、北部沿东西方向分别布置一组四条大巷,上、下煤组间通过辅助运输石门和上煤组集中煤仓的上、下口联络巷联系。
Ⅰ-2方案下煤组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见图4—1—2。
Ⅱ方案:新建井筒位于G1和G4钻孔间已有的西工业场地内
在已有工业场地新开凿主斜井,主斜井井筒倾角23°,斜长1280m。
主斜井井筒内安装大倾角带式输送机,并布置有轨道,由于矿井进风能力不够,在北风井场地布置一对进(ф6m)、回风井(ф7m)。
该方案将原混合井内9t非标箕斗改造为1t非标罐笼,用于辅助提升。
本方案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带宽1.4m,带强为3500N/mm,电机功率为1000×3kW;检修及液压支架下放提升机为单绳缠绕式JK-3.5/30型提升机,配交流变频电动机800kW,590r/min,660V。
Ⅱ方案下煤组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见图4—1—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Ⅰ方案较Ⅱ方案具有建设工期短、建设投资少,生产运营费用低的优点,设计推荐新建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采用Ⅰ方案。
即将新建井筒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选择在岔沟村西南侧,ZK中21-3钻孔附近,地势较平坦处,工业场地紧邻柳林-岔沟-中阳公路及西工业场地的进场公路,交通便利,有利于施工准备,该工业场地为北工业场地,已有工业场地为西工业场地。
(二)井田开拓方式
根据确定的新建工业场地位置,煤层埋藏深度在460m左右,场地内表土层厚度在50m左右,其内含有砾石层、砂砾石层、红土及黃土等,且表面覆盖有由泥沙及砾石组成的河流冲积层,富含潜水。
本井田的开拓方式宜采用立井开拓。
针对新建井筒布置方式的不同,如前所述又对新建混合立井(Ⅰ-1方案)还是新建主、副井(Ⅰ-2方案)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新建主、副立井比新建混合立井方案投资高2422.8万元,但Ⅰ-2方案具辅助提升能力大,主、副提升互不干扰,提升环境较好等优点,因此,从有利于生产管理,考虑,设计推荐井田开拓方式采用Ⅰ-2方案,即新建主、副立井方案。
(三)确定的井田开拓方式描述
在已有的西工业场地内利用已建成的西副井(现为混合井)和西风井开拓上煤组,在上煤组沿东西方向布置两组大巷(每组3条巷道)开拓上煤组2、4号煤层;在新建的北工业场地内开凿一个净直径5.5m的主立井,和一个井筒净直径8.0m的副立井(北副井),井筒装备一宽一窄双层四车罐笼,主要用于下煤组生产时的辅助提升任务,同时开凿一个净直径7m的回风立井,主要用于下煤组回风。
在井田东部沿南北方向及井田南、北部沿东西方向分别布置一组五条大巷开拓下煤组8及9+10号煤层。
为便于生产管理和实现上下煤组煤炭分采分运,设计在主立井上仓带式输送机巷机尾分别设有上、下煤组集中煤仓。
其中上煤组集中煤仓有效容量约2040m3,下煤组集中煤仓有效容量约1270 m3,通过上、下煤组集中煤仓的存储,可从提升时间上实现上下煤组煤炭的分采分运。
上、下煤组间通过上、下煤组集中煤仓的上、下口联络巷联系。
为满足深部开采时通风要求,设计在井田内G4钻孔东侧约650m处开凿一对进、回风井用于深部开采时的矿井通风。
矿井通风方式采用分区式,原西风井和新开凿北风井同时回风。
三、水平划分
本井田煤层倾角较小,属近水平煤层,可采煤层4层,其中2、4号煤层间距较小,平均15.0m;根据煤层赋存特点,设计将2、4号煤层划分为一个煤组为上煤组。
全井田划分为两个煤组,一个煤组划分为一个水平,即全井田划分为两个开采水平。
上煤组水平标高为+515m(西副井井底车场水平),下煤组水平标高为+550m(北副井井底车场水平)。
两水平辅助提升及运输通过不同的工业场地来实现,因此,两个水平间的连接主要是主运输的连接和行人巷的连接,设计在上煤组北翼带式输送机巷与上仓带式输送机巷之间设有上煤组集中煤仓,煤仓上、下口之间通过联络巷相连接,从而实现了上下煤组间的连接。
四、开拓巷道布置
由于两个煤组间距较大,故在两个煤组中分别布置大巷。
根据运输及通风需要,在上煤组中布置一组三条大巷,分别为辅助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大巷和回风大巷各一条;在下煤组中布置一组五条大巷,分别为辅助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大巷及进风巷各一条,回风大巷两条。
各条巷道均平行布置,水平间距30~40m。
为便于巷道之间相互连接,上煤组回风大巷布置在2号煤层中,带式输送机大巷布置在4号煤层中,辅助运输大巷布置在2、4号煤层之间的不可采煤层3号煤层中,各巷道均沿煤层顶板布置。
五、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井田内没有发现断裂构造,煤层倾角平缓,主要可采煤层连续可采,因此,盘区划分主要考虑了工作面推进方向和推进长度对矿井生产的影响,据此,各煤层均以大巷为界划分盘区,其中上煤组划分为三个盘区,均为双翼盘区。
在同一区域内,煤层间开采
顺序为下行式开采。
六、村庄及建(构)筑物煤柱
井田内共有村庄五个,共计压煤量约11.22Mt。
井田内煤炭资源为焦煤和廋煤,是较紧缺的煤炭资源,为提高矿井资源利用率,设计对井田范围内村庄不留设煤柱,根据矿井开采顺序,对井田内的村庄分次进行搬迁。
村庄搬迁时间见表4—1—3。
表4—1—3 井田内村庄搬迁时间安排一览表
工业场地建筑物采用留煤柱的方法进行保护。
第三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
一、采煤方法的选择
(一)采煤方法选择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1s)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t
),可采煤
层共2层,自上而下分别为2、4号煤层。
其中2号煤层可采厚度2.4m,4号煤层可采厚度6m。
各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
2号煤为薄煤层,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采煤工艺
矿井一期投产时,设计生产能力为1.2Mt/a,首采2号煤。
2号煤层为薄煤层,其开采工艺可采用滚筒采煤机综采或刨煤机综采。
对以上两种采煤工艺其优缺点比较如下:
1)滚筒采煤机综采
优点:
a) 适用地质条件广泛,对工作面顶板及煤层厚度变化适应性较好;
b)生产能力较高。
缺点:
较国产刨煤机投资要高。
2)刨煤机
优点:
a) 工作面内不需要刨煤机司机,生产安全;
b)人员占用少,生产效率高。
缺点:
a)引进刨煤机投资高,国产刨煤机生产能力较低;
b)对煤层厚度变化适应性较差,当工作面内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时,容易丢顶煤或留
底煤,煤炭采出率要低;
c)刨煤机工作面顶板支护没有滚筒采煤机工作面顶板支护及时,要求工作面顶板条件要好。
目前国产刨煤机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产量一般在0.30~0.40Mt/a,最高产量达到0.50Mt/a,而国产滚筒采煤机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产量可达到0.50~0.60Mt/a,在煤层开采厚度为1.2m条件下最高产量达到了1.01 Mt/a。
采用引进刨煤机在薄煤层工作面产量可达到1.00 Mt/a,但引进刨煤机投资高;本矿井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要求回采工作面支护要及时,因此,刨煤机的生产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且2、4、8号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当采用刨煤机开采时工作面内煤炭丢失较多,矿井煤炭采出率要低。
根据本矿井地质条件及生产能力要求,对首采的2号煤层开采采用滚筒采煤机综采工艺。
第二节采(盘)区参数的确定
一、移交生产时的盘区数目及位置
首采区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首采区煤层赋存状况好,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好,工作面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2、采区内高级储量所占比例较高;
3、首采区尽量布置在井筒或井底车场附近,以利于减少一期井巷工程量,缩短建井工期,做到早移交、早投产、早收益。
根据矿井开拓布置,设计确定二盘区为矿井一期的首采盘区。
第三节采(盘)区巷道布置的确定
一、盘区巷道布置
根据矿井开拓部署及煤层赋存特点,盘区布置采取大巷式布置方式,即大巷兼作盘区巷道,利用各煤组大巷直接布置回采工作面。
根据工作面运输及通风的需要,矿井一期上煤组回风大巷布置在2号煤层中,带式输送机大巷布置在4号煤层中,辅助运输大巷布置在2、4号煤层之间的不可采煤层3号煤组中,均沿煤层顶板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