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游记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游记作文
篇一: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指导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要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
教学重点:
1.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阅读第四单元写作短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游历名山大川,寻访名人遗迹,乃人生一大乐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探幽寻秘泼墨挥毫,为我们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我们穿越时空畅游古今中外的风景名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水清境幽、承天寺的积水空明,也欣赏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威尼斯独特的瑰丽。
今天让我们结合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一起来总结一下,这类文章的写作注意点。
(二)围绕重点,讨论交流
1.学习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理清要点:
(1)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写作时做到内容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楚,可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①定点观察:就是指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依据一定的顺序,如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对眼前景物进行描写。
②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③分类摹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的顺序来摹写的。
(3)参观游览的文章形式可以自由灵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读者受到感染。
2.明确游记的基本结构:大致由游踪、风貌、观感三部分组成。
(1)游踪是指作品中叙述的具体游览过程。
(2)风貌是指访游对象的风情和状貌。
(3)观感是指游览景物后的感想或感情。
3.掌握游记的一般要求: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为了让文章条理清楚,我们可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语段展示,让学生讨论分清下列语段采用了哪种写景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①课件: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绒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让人既想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老舍《草原》) 明确:采用定点观察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自上(天空)而下(草地)地观察天空时,发现草原上的天空与别处的天空不一样——清鲜、明朗;观察草地时又由远及近,远处“一
碧千里”,近处有“平地”、“小丘”、“羊群”。
景物有静有动、在草原上诸多景物中,抓住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小丘”、“羊群”重点观察,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
好处:
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
注意点:
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
因为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其次,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有立体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②课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柳宗元《小石潭记》) 明确:采用移步换景法,用“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清楚交代行踪路线。
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
好处:
以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注意点: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避免记流水帐。
③课件: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美丽的西双版纳》)
明确:采用分类摹写法,五个小标题,五个片段,构建全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
分类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但要根据你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分类,并且各类之间应有联系,从不同角度去凸显中心。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①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味,“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你所见之景往往也是他人所见之景,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稍不注意,写出来的参观游览的文章便容易变成雷同乏味的说明书或一副游览路线图。
所以,要仔细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洞察景物,体味其独特之美,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就生动地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形象地展现了明月朗照下的庭院的奇景。
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如果眼中之景全部成为笔下之景,所谓“耳目所及,无所不写”,最后只能流于拉杂拖沓。
因此,要围绕中心,巧妙剪裁,跳过一般性的过程交代,着重写几个特写镜头,让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
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
如《小石潭记》中,作者写鱼、写四周树木都是为了描写小石潭之清幽。
作者用简练传神、富有清韵的笔触,明写鱼,暗写水之清澈;明写四周树木,暗写小石潭之清幽。
③要精雕细刻,理性概括,“他人口中无,唯我笔下有”。
要让你笔下之景比他人笔下之景更传神,就必须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时尤其要注意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粗笔勾勒是指从大处着笔,勾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工笔细描是指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对某一具体景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同时还得注意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对景区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更利于我们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特点,做出理性的概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景区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提取出来。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课件:游记不能只是客观地描写亭台楼阁或奇山异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自我真情,主观地突出景观的特色,将自然风光升华为人文山水。
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成功的典范。
(叶圣陶)古代游记名篇,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
这样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①课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此句把清冷幽深的景色与凄凉哀怨的心情融为一体,凸显了作者的孤寂,内心的落寞,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②课件:在风岭之巅,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可眼下的连云栈道又使我们领悟到:即使地上本来有路,没有人走了,路,也就没有了。
(选自《蜀道游记》的《在连云栈道上》,作者写这条古代的交通要道,如今被废弃冷落时的感慨)
这段议论,既点出文章的神魂所在,也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升华文章主旨。
游记既要如实反映出一地一景的外象,还要写出它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内在精神,山水风物的奇异美妙,大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往往融合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劳动创造,是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的一种沉淀。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极能触动情感的景物,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和感悟寓于信笔所至的景物描摹之中,或勾勒描绘,或叙述联想,或借景抒情,托情言志。
(三)总结归纳,要领指津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课件:九龙口行吟
我曾固执地认为,家乡的九龙口,既无骚人墨客为其吟咏,又少历史典故让它厚重,它不过是泱泱中华的一滴水,平凡如斯,平淡如斯。
国庆前夕,应朋友之约,踏上了去九龙口的汽车,仅十几分钟,就到了九龙口的门户——沙庄。
沙庄的小街两旁错落着乌甍粉墙的民居,偶有一筐绿菱、嫩藕,几篓肥蟹、鲜虾摆在门前,招揽着游人。
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在民居之间延伸,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吟唱岁月的沧桑,走进去恍若隔世。
热情的主人早已备好小舟,乘舟向荡心小岛渡去,回望沙庄,我不禁感慨:沙庄的景致也许能与江南的周庄平分秋色,然而周庄的河流是穿镇而过,水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它早已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共同营造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沙庄在水的面前太渺小,它被挤到了水之一隅,成为孤立的一部分,多少有点“流水绕孤村”的凄凉。
弃舟登岛,伫立九龙楼凝神眺望,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里洞庭也不过如此!这是造化的神工,更是人类的杰作。
朋友说:“秦观到此,恐怕也会欣然忘忧吧!”这一大片水域使我的心境顿时开阔,我有些后悔,九龙口,我来迟了!
我们又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十月的秋风中,到处有芦花飞舞。
如血的残阳映着一片胜雪的芦花,是摄影家眼中的最美;而芦花那飘逸灵动的气质早就使它走进《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在如此明亮的秋阳下,我无法领略那空蒙迷离的
意境。
小船从芦苇荡中钻出,一阵秋风吹过,那数不清的芦竿摇曳起来,恰似秦皇之箭阵、汉武之奇兵。
陡然看见芦苇丛中静静站立着一座瞭望塔,我不禁想起,半个世纪前,这里也曾是白洋淀,也曾是沙家浜,抗日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过。
??谁说九龙口没有故事?真是“不识九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水乡中”!
原来,文化是人赋予自然的,只要“胸中有丘壑”,眼中之景就会灵动起来,心中之景就会充满诗意!
【注】“流水绕孤村”出自北宋秦观的《满庭芳》。
师生点评: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乘车去沙庄——乘舟登岛——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
井然有序,层次清晰。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如写登楼远眺,“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里洞庭也不过如此!”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九条大河奔腾的气势,继而用工笔细描,将蓝天喻为蓝瓷瓶,将绿水比作碧玉盘,远景近景,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文章先描写了沙庄古镇风貌,将其与周庄相比,凸显其不足,这点凄凉其实是作者最初对九龙口不认可的体现,然后从大处描写九龙口磅礴的气势,让自己心灵得到震撼,再从细处以芦花之柔美、芦苇荡之壮美来印证九龙口的文化底蕴与厚重的历史,从而水到渠成生发议论。
五、设计文题,明确要求
1.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曾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踏访过哪些名人遗迹?请选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以“之旅”为题,写一篇游记。
2.我们的家乡姜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天目山遗址、黄龙士故居、三唐万竹园、高二适纪念馆、状元阁、曲江楼、溱潼古镇、溱湖湿地公园?? 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处或几处,写一篇游记,带领远方的朋友神游姜堰,题目自拟。
要求:从以上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游记。
学生独立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篇二:参观游览作文
参观游览作文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
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
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
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范文
美丽的桂林
我常听别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可把我的心给挠得痒痒的,向往着到桂林看看。
星期天到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啦,我们一家三口决定到这久富盛名的桂林去旅游。
当坐上飞机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一个多小时后,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桂林机场,我们便开始了愉快的桂林之旅。
在桂林,我们游览了七星公园、象鼻山、芦笛岩……最令我难忘的就是游览漓江的那一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听导游说:“能在烟雨中游览漓江是很难遇到的。
”一路上,漓江的水是那样的清,山是那样的美,一座座山倒影在水中,奇形怪状的山形,有的山像骆驼、有的像五指、有的像一只笔筒……在路上,来到了一座山前,船停了一会儿,导游给我们介绍了这座山的名称叫“九马画山”山体上有不同形状的九匹马,“谁能数出山中的九匹马,谁的眼力、智慧最丰富。
”我细心的看着、找着,结果,却只找到了七匹马,还觉得真有些失望。
船继续前行,一路上我高兴得唱着歌,欢呼着,这样美的山水怎么也看不够。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顺江而下,我们到了著名的阳朔,游览了“世外桃源山庄”果然名不虚传,桂林的山水、阳朔的风光,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这样美的山水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桂林之旅结束了,桂林的山水似一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文批改记录
篇三:小学生作文指导─怎样写游记、参观记
小学生作文指导─怎样写游记、参观记
《怎样写一篇游记》
一、游记的含义
简言之,游记就是描写游览一些地方的名胜古迹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形式。
主要内容包括:
所见:自然景物如山川、湖泊;人文景观如庙宇、亭台楼阁及对联等。
所闻:神话传说、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古人诗文、风土人情等。
游记主要是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
所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游记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二、游记的结构与写法
(一)游记的结构
1、开头。
交代游览的缘由、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概述向往心情或点出写作对象的总体特点。
例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的开头: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想着这飘渺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
再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的开头: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
文章起句以“朋友,你到过天山吗?”的亲切呼唤和询问开头,这不仅是为了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也给人以亲切之感。
接着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远眺美丽多姿的天山美景,连用两个“象??”的人格化的比喻,准确地抓住了天山的总体特点。
而正当人们陷于遐想、热切向往的时候,作者又愿意当作向导“陪你进天山”,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一振。
可见开篇不凡,引人入胜。
2、主体。
具体叙述游历经过,生动描写沿途景物。
游览过程一般用叙述方法,景物用描写,感想可以抒情议论。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出它们的形貌、情状,并能把自己的感情熔铸到景物描写中去。
主体部分是游记的核心部分,是写作的重点,因此,主体部分写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处理好四个“一”的问题:
①一条线索。
游记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
要记的景物不只一个,那么就要求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
游记的线索也就是游记写作的顺序。
写游记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
穿其中,选择恰当的线索将游记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整篇游记才不会支离破碎、杂乱无章。
怎样安排游记的线索呢?最常见的就是以游记者的行踪为线索,也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即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
②一处景点。
对景物的描写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游记中要写的景物不只一处,记游时千万不可平均用墨,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
对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如果不加选择,将观察所得所有景物都平铺直叙地写出来,那么写成的只能是一篇“流水账”,这样文章就失去了吸引人的力量。
既然对景物的描写需要选择以确定详写和略写,那么选择景物的标准是什么呢?
1)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
任何名山胜地,都有它的特色。
比如巴蜀大地景色秀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kui)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园林,至少要涉及园林的三大要素: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树木花卉。
即使是写山,不同的山,其特点也不同,如华山的险,黄山奇,泰山的雄伟、武夷山的秀丽,等等。
2)要选择感受较深的景物。
写泰山的游记数不胜数,但各有其物色。
有的侧重写观日出,有的侧重写泰山云海松涛,有的写石阶,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侧重写雨景、雨。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 这又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和写好其它文章一样,文章的选材立意,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感悟出发的。
感受深,对景物的印象就深,写起来就能具体生动;感受深,联想就多,可说的话就多,写起来就容易得心应手;感受深,情就真,写景时就会自然地融进自己的感情,就容易做到情景交融,就容易感染读者。
所以优秀的游记总是选择自己感受深的景物来详写,突出中心。
③一个背景(指人文资料)。
写游记文章不仅要写看到的景物,还要同时介绍一下与景物
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使游览成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了解和接受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景物浏览。
例如在介绍名山大川时,要穿插有关的神话传说;介绍古迹旧址时,要附带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介绍某地区风光时,同时补充一些民风民俗情况??总之,气候饮食、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古人诗文、风土人情都是景物介绍时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
只有把景点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把写景与文化背景的介绍结合起来,才能赋予游记丰富的人文内涵。
④一种情感。
写游记文章一定要渗透着作者一种情感。
写景,并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结合描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或是热爱,或是惊叹,或是赞美。
平常所说的借景抒情,就是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情景交融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
(2)写景的顺序要清楚
常见写景顺序有以下三种:
①按行踪为序。
也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即按照作者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②固定观察点,按远近高低的顺序描写景物。
也就是常说的定点换景,即看同一景物,以作者立足点或方位作为固定点,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看,然后把观察的景物按照远近高低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
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