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宋史晏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迁光禄寺
同判太常礼院。
丧母,求终服,不许。
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
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
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
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
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
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议遂定。
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臣,恩不称,加给事中。
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
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
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
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
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诏五日一与起居,仪从如宰相。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
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费虽临奠以不视痰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
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
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
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
文章赡丽,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
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
B.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
C.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
D.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翰林学士,官名。
唐代后期,多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仍掌制诰。
B.东宫,封建时代太子住的地方,借指太子。
C.兵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等,为六部之一。
D.赠,文中的意思是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生前或死后追赠官职,表示褒奖肯定。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殊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得到了张知白的推荐;参加殿试时,他镇定自若一挥而就,受到皇帝欣赏,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B.皇帝每次咨询晏殊政事,他都把意见写在小纸片上,答奏完毕后,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这种谨慎保密的作风很受皇帝看重。
C.章献明肃太后临朝听政,宰相丁谓等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晏殊进言让奏事大臣隔帘向太后汇报,解决了有人专权的问题。
D.晏殊文章富丽,尤其擅长创作诗歌,闲淡雅致颇有情思;晚年专心学习,不知疲倦,其作品有《集选》一百卷。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从祀太清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颍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7.仁宗十分看重和信任晏殊,请结合文本举出两例说明。
(3分)13.B 解析:结合上文,本句中的“疾”是“病”的意思,“疾行”是“快步行走”,与文意不符,排除 A、D项;“临奠”是“身临祭祀”之意,不可断开,排除 C、D项。
14.D 解析:“生前”错,是死后追赠官职。
15.C 解析:“解决了有人专权的问题”于文无据。
16.(1)(晏殊)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皇帝下诏让他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到太清宫陪同祭祀。
(“归”1分,“夺服”1分,“从祀太清宫”倒装语序1分;句意1分)
(2)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担任颖州知州。
(“坐”1分,“是”1分,“知”1分;句意1分)
17.①晏殊康复后,皇帝特地留他讲经筵,下诏每五日便晋见一次,仪卫随从(待遇)同宰相一样。
②他疾病加剧,皇帝想要亲自去探访他。
③晏殊想要辞退他兼任的枢密使一职,皇帝下诏不答应。
(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是抚州临川县人。
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推荐晏殊。
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参加殿试,晏殊没有害怕的神色,提起笔立刻就写成了。
皇帝欣赏他,赐他同进士出身。
第二年,皇帝在中书省召试晏殊,升任他为太
下诏编修宝训,让晏殊担任同判太常礼院。
晏殊母亲去世,晏殊恳求守丧能够期满,(皇帝)又不允许。
晏殊再一次升任太常寺丞,被提拔为左正言、直史馆,成为升王府记室参军。
一年里,晏殊升任尚书户部员外郎,担任太子舍人,不久又担任知制诰,判集贤院。
过了很久,成为翰林学士,又升为左庶子。
皇帝每次用政事咨询晏殊时,晏殊都在方寸小纸上用小字书写,答奏完毕,总是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皇帝。
皇帝
颇为看重他谨慎严密的作风。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奉先帝遗诏暂且临朝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朝中众臣没有人敢非议。
晏殊进言道:“向太后启奏事情的大臣,太后垂帘听断,都不得见到太后。
”这件事才定了下来。
后来晏殊担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说他是太子的旧臣,恩惠不与其身份相称,于是加任晏殊给事中一职。
晏殊让欧阳修出京担任河北都转运使,谏官上奏说要把欧阳修留在京城任用,皇上没有答应。
孙甫、蔡襄上奏说:“宸妃生下皇上做天下君主,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隐瞒这件事而没有提到。
”又上奏议论晏殊役使官兵修建租赁房来谋求利益。
际上)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明言;而他役使士兵,是当时辅臣按例可公开借用的,当时(的人)都因此认为不是晏殊的罪过。
晏殊被调任陈州,又调任许州,后来又担任礼部、刑部尚书。
晏殊掌管明堂祭祀,调任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管理永兴军,后来又调任河南府,再调任兵部。
因为疾病,晏殊请求回到京师寻医问药。
康复后,再次请求出守,皇帝特地留他侍讲经筵,下诏每五日便晋见一次,仪卫随从(待遇)同宰相一样。
过了一年,他病情加重,皇帝将要前去看望。
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我患的是旧病,快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
”不久病逝。
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
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雕刻他碑首为“旧学之碑”。
晏殊性格刚强率直,生活清廉简朴。
多次掌管各州,吏民很害怕他的急躁易怒。
他擅长了解人,富弼、杨察,
都是他的女婿。
晏殊担任宰相兼枢密使,同时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想要辞退他兼任的枢密使一职,皇帝下诏不答应,他被信任知遇就像这样。
晏殊文章富丽,尤其擅长创作诗歌,闲淡雅致颇有情思,晚年专心学习,不知疲倦。
有文集共二百四十卷,及删除和编集梁、陈以后名臣著述作品,成为一百卷的《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