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
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总分:120分 时间: 120分钟)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坚持不懈 班班驳驳 风餐露宿 夜不成眠 B .筋疲力尽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C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郑重其事 D .知足安命
不毛之地
不可思议
聊以自慰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寒噤.
(jīn ) 瓦砾.
(lì) 蟠.龙(pán ) 接济.
(jì) B .锐不可当.(dāng )荒谬.(miào )不懈.(xiè) 吊唁.(yàn ) C .琉.璃(liú) 杀戮.(lù)仓.促(cāng )重峦.叠嶂(luán ) D .兀.兀穷年(wù)慷慨.(gài )癖.好(pǐ)文绉.绉(zhōu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B .听了大家的批评,他不但拂袖而去,反而不虚心接受。
C .前一年,我国的物价上涨指数大约为4%左右。
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D .现行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择了一些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活的散文,充分体现了初中新课程标准。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沁凉如水的夏夜,太公湖畔游人如织,人声鼎沸....。
B .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
的沙漠。
C .这次比赛我们不能有丝毫闪失,否则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D .从12秒91到12秒88,看似白驹过隙....的短暂瞬间,却逾越了从奥运冠军到世界纪录的鸿沟。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B .老舍的《骆驼祥子》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作品,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 .《木兰诗》选自唐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南北
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共6分,每小题2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6
确的一项是()(2分)
A.显现战争紧张、频繁。
B.意思是“非常”“十分”。
C.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D.“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7.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B.采用反复手法,
C.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D.采用对偶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8.对《木兰诗》一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B.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的赞美和歌颂。
C .《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D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夸张地表现
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共6分,每小题2分)
弈秋诲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2分)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2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2.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共7分,每小题1分) (1)士别三日,。
(《资治通鉴》)
(2)
,徐以杓酌油沥之。
(欧阳修《卖油翁》)
(3)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
笛》) (5)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6)孤常读书,。
(《资治通鉴》)
(7)岑参在《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
亲人之情的句子是
,。
(四)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共6分,每小题3分)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3.全诗描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谈谈本诗是怎样写“雪”的。
(3分)
14.仔细揣摩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简述出来。
(3分) 三、(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共18分)
(一)翻浆的心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叫着。
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
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可能要被卸成零件。
“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
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
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
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
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
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
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
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
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
我看到了我的提包。
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
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注】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写出“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
分)
17.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
(4分) 18.文章写了“我”与一位“青年”共同搭乘一辆运送旧轮胎货车回家的事情。
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对“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这句话的理解。
(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共12分)
(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9.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和“做”的?(3分)
20
分)
21.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一句话)(3分)22
怎样起过渡作用的?(3分)
四、(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
生中宝贵的财富,珍藏在心灵深处。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珍藏在心灵深处的财富”
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
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
人名、校名、地名。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答案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一、1.A (3分) 2.C (3分) 3.A (3分) 4.(3分) 5.D
(3分)
二、(一)6.D (2分) 7.A (2分) 8.B (2分) (二)9.使 弈 秋∕诲 二 人 弈(2分)
10.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
(2分) 11.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
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2分)
(三)12.(1)既更刮目相待(2)以钱覆其口(3)明月来相照(4)散入春风满洛城(5)杨花榆荚无才思(6)自认为大有所益(7)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鈡泪不干(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四)13.全诗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视觉、听觉等角度从侧面烘托雪之大、雪之厚。
(3分)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彻夜无眠的状态,透露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3分)
三、(一)15.“青年”是一个孝顺、朴实善良、热心助人的人。
(4分)
16.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具有极强的贬义色彩的词语,形象描绘出搭车“青年”在司机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模样,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
(4分)
17.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
静。
(4分)
18.示例:“我”与一位急于回家看望生病母亲的“青年”共同搭乘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回家。
路上,“我”窥探“青年”一系列举动,揣测他想要“偷东西”的行为,并与司机一起设法百般“阻拦”,最后却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文章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知道真相后内心深深的不安与愧疚,(6分)
(二)19.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3分) 20.作为学者有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品格。
革命家有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大勇、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3分)
21.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3分)
22.“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分) 四、23.略。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
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2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A.确凿.(zuó)嫉妒.(dù)颈.子(jìng)马革裹.尸(guǒ)
B.倜.傥(tì)沮.丧(jǔ)铠.甲(kǎi)当之无愧.(kuì)
C.觅.食(mì)弥.漫(mí)田垄.(lǒng)九曲.连环(qǔ)
D.荒谬.(miù)讪.笑(shān)萦.带(yíng)义愤填膺.(yīng)
2.下列选项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二项是()(3分)^
A.收敛揩拭哽咽来势凶凶
B.崎岖狂澜闲瑕气冲斗牛
C.赫然怪诞取缔荒草萋萋
D.同窗骊歌献契一拍既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近期播出的《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交通建设领域的一个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B.
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C.9月10日,信阳李芳老师当选全国“2018
号。
D.
戏墟和侮辱国歌、消费民族伤痛,既是无知,更是无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3分)
获得快乐,其实需要一点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角色就好
蓝天里任性飞翔;是骏马,就在自己的草原上自由驰骋
就好
己,不用拿别人来逼自己,不要用名次来恼自己
A.③④①②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5.古诗文默写。
(6分)
(1)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3)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司马光《孙权劝学》)
(5)《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与之意思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选自《骆驼祥子》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4分)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
(1)选文中的“先生”指__________,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
(2分)
(2)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该先生给了祥子怎样的帮助。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语文实践活动。
(7分)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
为积极响应号召,学校准备在近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
假若你被推荐为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班会活动设计中,有一个人人参与的分享环节——“推荐精忠报国英雄”。
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请向同学们推荐并写明推荐理由。
(3分)
我最崇敬的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16分)
家 书
舒怀玉
十九岁入伍,父亲便网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
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地变换居住地。
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
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
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
那就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
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曰俱增。
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而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这些文物般的家书,是父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祖母分别写给父亲的信。
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
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父亲每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
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阶段,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皮其烦。
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中大量圈粉。
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祖父母用的“信纸”
的田字格作业纸,
疑。
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说:“江水三千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运,建功军营。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门”。
纸上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
如
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它已经吞噬了大部分文字。
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
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
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
过百十来个。
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着她。
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的每一封信,都只有七八十
个朴素的字。
朴素到每封信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
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洋,时时催人奋进。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
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糨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肢棒。
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
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
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4日,有删改)
8.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父亲的行为方式”具体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5分)
(1)祖父特地..买下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
(加点词语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
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段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祖母写的信很朴素,而“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多次提到祖父母简陋的信纸,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
”说说“我”从祖父母的书信中,读出了怎样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14分)
杨绛先生回家记
吴学昭
①2016年5月24日下午,我去协和医院看望杨绛先生,没想到这竞是与老人的最后一面。
②保姆小吴见我走近病床,便趴在杨先生的耳边说:“吴阿姨来了!”久久闭目养神的杨先生,此刻竟睁大眼睛看了我好一会儿,嘴角微微上翘,似有笑意,居然还点了点头。
随后她轻轻地嘟囔了一句,隔着氧气面罩,听不大清楚,意思应该是:“我都嘱咐过了……”杨先生已没有力气再说什么,以眼神表示会意,随即又闭上了双眼。
据一直守候在杨先生身旁悉心照顾的保姆和护工说,此后到“走”,杨先生再也没有睁开过眼睛。
③杨绛先生在遗嘱中交代,她走后,丧事从简,
性,都使我感到吃惊和钦佩。
④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钱钟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
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着说:
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
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
少部分。
也有小古玩器物等。
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着:
存览绛姐赠。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欢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
我深知这本
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
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
迹。
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
欢的诗词。
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
⑦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人。
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
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
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
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声心的微笑。
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贴。
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先生作品的。
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
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
她鼓励失恋的小伙子先生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
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
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右不署名……
⑧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大年初一,
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聊家常。
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
我心悲痛,不免戚戚;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有删改)
13.全文主要记叙了杨绛先生“回家”之前的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⑦段画线句子“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人”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杨绛先生回家记”含义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19题。
(7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