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要注重“四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教学要注重“四性”
根据科学课改的总体目标,初中科学新教材应在三个方面得到强调和强化:一是使学生认识科学与生活,生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科学角度去认识社会;二是使学生从学习科学中获得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三是使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增强探究的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因此,对初中科学新教材的教学,应注意与周边学科的联系,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所处的世界,注重教学的“四性”(即联系性、实用性、开放性、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注重联系性
1.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分支越来越多,但是,科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却是越来越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才能圆满解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

如初中科学中有一道常用的练习:如何鉴别蒸馏水和食盐水。

解决方法除了化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试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等,从初中的知识层面来看,可以找出近十来种方法。

再看下面的实验题:广口瓶中盛有正在萌发的种子及一个装有NaOH的小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u形管的a、b两端液面有什么变化?这道题目,与NaOH 的性质有关,同时也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气压变化等问题,打破了单一的学科界限。

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摆脱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局限性,提高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2.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往往注重概念和定理的教学,并将科学描述成中立的、客观的和不受个人偏见影响的学问。

事实上,科学脱离人类社会就可能被歪曲。

也许就因此而使那些对人类和与自身有关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科学学习更接受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

质量守恒定律最初在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煅烧金属锡的实验发现的。

然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德国化学家朗多耳特及英国化
学家曼莱,又相继重复或改进了上述实验,用更精确的实验数据(相对误差小于千分之一),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1860年确立的原子——分子学说,也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支持了这一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化学实践的正确指导,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为人们的判断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

氧气制取和性质实验课,教师给每组同学m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粉末,要求制取尽可能多的氧气,并做氧气性质实验。

每组同学基本上都收集到三瓶多四瓶不到的氧气,利用装满氧气的三个集气瓶,完成了三个氧气性质实验。

这时,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能否利用本次实验的数据来测出氧气的密度?课后思考方法和原理,下次再进实验室来解决。

学生意犹未尽地下了课,实际上又进入了一种新的”愤悱”状态,求算气体的密度,必然要知道气体的质量和气体的体积,而实验中氧气质量的计算,就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下节课,当学生算出自己的“氧气密度”时,对照氧气的实际密度,又会进入新一轮思考。

二、注重实用性
新教材以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综合性,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旧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等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我们不妨试试让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和观点来分析下列问题。

(1)将自来水直接注入金鱼缸,不久,金鱼的鱼体会发生溃疡;时间长了,金鱼还会死亡。

但是,如果将自来水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金鱼缸,则不会发生上述情况,为什么?(2)中国家庭一般都使用铁制的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铁锅有益健康,在全社会推广使用铁锅,为什么?(3)家中热水瓶长期使用后,在瓶胆上会沉积水垢,用微热过的食醋倒入热水瓶,浸泡一段时间后,水垢便能除去,是什么原理?(4)到菜场买菜,怎样才能买到新鲜放心的肉食品呢?(5)有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方法——PH试纸法,只要将肉的渗出液滴到试纸上1秒钟,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

若显橙色或淡绿色,说明是鲜肉;若是蓝紫色,则已变质,不能食用。

什么道理?这些知识很实用,又联系了科学中的水、NaOH、酸、PH等内容,使科学知识在学生面前少了几分乏味感,多了几分生活的亲和力。

三、注重开放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开放,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主从关系,建立起互动的交流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打破一味闭门造车的老框框,既有课堂,又没有课堂的界限。

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能体验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探讨中相互诱导,相互激活思维。

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充分沟通学科与世界的联系。

网上与网下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其次,要设计开放式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开放式教学问题既可以是实验题型,也可以是情景题型。

这类问题开放不封闭,问题材料立意新颖,条件充分或不完备,问题的切口相对比较宽泛,给学生从多角度打准切入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样性,能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多个层面审视,选择最佳途径,获得正确结论。

答案不是惟一的,有可能呈现不同条件下的不确定性。

看下面例题:
氢气是一种理想“绿色起源”。

1980年,我国已制成了燃氢汽车,该车可乘12人,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40公里。

为了有效发展民用氢能源,可否利用电解水或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作为氢气的来源?较经济的可供开发的制氢方法有哪些?
显然,解决这类内涵具有发展性、思维无约束性的教学问题,需要学生查阅一定资料,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开放式学习。

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教学评价模式,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考查中,注意设计开放式试题;答案是尽量多元化,减少标准答案。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都给予肯定、鼓励,提高学生成功的概率。

对学生参与课外科学兴趣活动,科学竞赛,撰写科学小论文等,也给予相应的评价,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科学索养。

四、注重实践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科学实验是实践性的最重要载体,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头”的机会。

例如:(1)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扩大实践的空间和容量。

(3)把某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

例如:量筒为什么不能用于配制溶液?可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将一定量的热溶液倒入量筒,冷却后,发现溶液的体积将有所变化,道理也出来了。

(4)加强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

(5)增强作业实践性,布置家庭小实验。

如:用牵牛花或月季花的花瓣来试制酸碱指示剂。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一些客观事物的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直觉性。

在这过程中,学生不能避免地会遇到某些反常现象,出现与理论的某些差异,造成认知的失衡,受到心理受挫的考验。

适时抓住这种挑战机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负面的心理影响,以促进其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解决得好,挫折的经历将带给他们强烈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