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我的卡路里--产热脂肪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意思的是,遗传学脂肪定位实验表明, 肩胛间区和骨骼肌中的棕色脂肪细胞来自表达生
肌决定因子Myf5的细胞群[6]。同时,棕色性[7-8]。
典型的棕色脂肪组织分布在啮齿类动物的 肩胛间、肾周和主动脉周围。在人类中,棕色脂 肪存在于婴儿的肩胛间,该棕色脂肪组织的发育 主要在产前阶段完成,以便在婴儿出生后通过非 震颤产热方式产生热量,维持婴儿体温。啮齿类 动物的棕色脂肪组织则终生存在。人类肩胛间 棕色脂肪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缩小,因此 曾一度认为成年人体内不存在有活性的棕色脂肪 组织,直到使用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断层扫 描(18F-FDG-PET)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人 体进行临床观察时,意外发现成人体内存在明显 活跃的棕色脂肪组织,从而改写了这一说法[9]。 目前,利用18F-FDG-PET/CT扫描技术,在成人 颈椎、锁骨和腋窝处均发现了活跃的棕色脂肪组 织。从进化角度来看,成年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 物脖颈处的棕色脂肪可能起到加热脑部血液供 给、保护大脑的作用。
㓶㜎Ṩ
㓯㋂փ 㜲┤
ⲭ㢢㜲㛚㓶㜎
ἅ㢢㜲㛚㓶㜎
㊣㢢㜲㛚㓶㜎
图1 脂肪细胞的三种类型
对肥胖治疗的现状,也即“减肥”而言, 目前已有的FDA批准的减肥药抑制摄食中枢(如 利拉鲁肽)或抑制肠道脂肪吸收(如奥利司他),均 通过降低能量摄入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然而,这 些药物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包括抑郁、油 性肠蠕动等。因此,开发新的肥胖治疗策略迫在 眉睫。最新研究进展表明,棕色/米色脂肪细胞 的数量与身体质量指数和肥胖呈负相关,增加棕 色/米色脂肪细胞的数量或增强其产热功能导致 机体的体重下降,提示其在控制能量稳态方面发 挥着关键作用[5]。因此,研究棕色/米色脂肪组织 的发育以及功能调控有望为治疗人类肥胖提供新 的策略。
关键词 棕色脂肪;米色脂肪;产热;能量平衡;肥胖;代谢性疾病
生命中的挑战并不是要让你陷于停顿,而 是要帮助你发现自我。
——约翰森·里根
在中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衣食住 行都变得非常方便,享受生活的同时,不知道大 家是否发现自己身材的变化呢?
身体质量指数(BMI)判定体重状况: 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 18.5≤BMI<24.0 kg/m2为体重正常 24.0≤BMI<28.0 kg/m2为超重 BMI≥28.0 kg/m2为肥胖
1 棕色脂肪的发育起源及解剖学特征
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由棕 色脂肪细胞组成。与专职储存能量、含单一大脂 滴的白色脂肪细胞不同,棕色脂肪细胞富含许多 小脂滴(多房脂质),并特异性表达解偶联蛋白1 (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UCP1在寒冷、摄 食、肾上腺素等刺激下可被激活,促进棕色脂肪 细胞线粒体呼吸和产热。
据2015年国家健康委员会统计:中国18岁及 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 %,肥胖率为11.9 %;6~17 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9.6 %,肥胖率为6.4 %, 且该数据呈不断上升趋势[1]。由此可见,中国肥 胖率的范围及严重程度都在不断扩大。
放眼整个地球村,肥胖也是肆虐全球的公 共卫生问题,是冠心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
†通信作者,研究方向:能量失衡和糖脂代谢紊乱的调控分子和作用机制。E-mail: lyxu@
423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ol. 41 No. 6 REVIEW ARTICLE
而在寒冷和β3肾上腺素刺激条件下又表现出棕 色脂肪细胞的特质,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4]。 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白色脂肪细胞数量的异常增 多、胞内脂质的累积过多,或棕色和米色脂肪产 热功能降低导致的能量消耗异常减少,均可以导 致肥胖(图1)。
肝、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慢性代谢性疾 病的常见诱发因素[2]。肥胖率居高不下给人类健 康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肥胖问题 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导致肥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遗传、疾 病和生活方式等都可造成肥胖。在过度加工的高 热量食物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机体能 量摄入长期超过能量消耗,能量收支的不平衡, 更促进了肥胖的高发[3]。究其本质,肥胖是由全 身或者局部脂肪过度堆积造成的。目前认为脂肪 细胞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构成了大多数动物 脂肪组织主体的单房性白色脂肪细胞,典型的例 子是镶嵌在牛排上具有大理石般纹理的白色纹 路,中年发福后圆滚滚的肚子里也积攒了许多白 色脂肪;第二种是高度特化的棕色脂肪细胞,它 们以热能的形式消耗储存的化学能,典型的棕色 脂肪细胞聚集在啮齿动物的肩胛间区和肾周区, 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第三种米色脂 肪细胞是最近发现的新型脂肪细胞,富集在皮下 脂肪中,在静息态表现出白色脂肪细胞的特点,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9.06.005
第 41 卷第 6 期 ■专题综述
燃烧我的卡路里——产热脂肪的前世今生
陈鑫,李国强,孟美瑶,徐凌燕†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摘要 肥胖为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引起的脂肪过度堆积,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的 重大风险因素。脂肪作为防治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组织靶点,分为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以及产热并消耗能量的棕色和 米色脂肪。研究发现,成年人体内的棕色和米色脂肪含量与机体能量代谢呈正相关,而与BMI和血糖呈负相关,提示激活 人体棕色和米色脂肪产热在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的重大潜力。文章讲述了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的发育起源、解剖学 特征以及调控其发育和产热功能的各种因素。总而言之,棕色和米色脂肪作为治疗肥胖的靶标既具有巨大潜力,又面临着 巨大挑战。
2 米色脂肪的发育起源及解剖学特征
米色脂肪是哺乳动物中除棕色脂肪以外的 另一种热原性脂肪(thermogenic,能够产热的脂 肪)。米色脂肪细胞主要分散存在于啮齿类动物 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其在静息态时形态与白 色脂肪细胞类似,寒冷、锻炼及长期使用过氧化 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g (PPARg)激动剂等因素 可以激活米色脂肪细胞。激活态的米色脂肪细胞 在形态与功能上类似于棕色脂肪细胞,大量表达 UCP1并表现出UCP1依赖的产热能力,这种现象 因此被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或褐变[10]。
肌决定因子Myf5的细胞群[6]。同时,棕色性[7-8]。
典型的棕色脂肪组织分布在啮齿类动物的 肩胛间、肾周和主动脉周围。在人类中,棕色脂 肪存在于婴儿的肩胛间,该棕色脂肪组织的发育 主要在产前阶段完成,以便在婴儿出生后通过非 震颤产热方式产生热量,维持婴儿体温。啮齿类 动物的棕色脂肪组织则终生存在。人类肩胛间 棕色脂肪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缩小,因此 曾一度认为成年人体内不存在有活性的棕色脂肪 组织,直到使用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断层扫 描(18F-FDG-PET)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人 体进行临床观察时,意外发现成人体内存在明显 活跃的棕色脂肪组织,从而改写了这一说法[9]。 目前,利用18F-FDG-PET/CT扫描技术,在成人 颈椎、锁骨和腋窝处均发现了活跃的棕色脂肪组 织。从进化角度来看,成年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 物脖颈处的棕色脂肪可能起到加热脑部血液供 给、保护大脑的作用。
㓶㜎Ṩ
㓯㋂փ 㜲┤
ⲭ㢢㜲㛚㓶㜎
ἅ㢢㜲㛚㓶㜎
㊣㢢㜲㛚㓶㜎
图1 脂肪细胞的三种类型
对肥胖治疗的现状,也即“减肥”而言, 目前已有的FDA批准的减肥药抑制摄食中枢(如 利拉鲁肽)或抑制肠道脂肪吸收(如奥利司他),均 通过降低能量摄入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然而,这 些药物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包括抑郁、油 性肠蠕动等。因此,开发新的肥胖治疗策略迫在 眉睫。最新研究进展表明,棕色/米色脂肪细胞 的数量与身体质量指数和肥胖呈负相关,增加棕 色/米色脂肪细胞的数量或增强其产热功能导致 机体的体重下降,提示其在控制能量稳态方面发 挥着关键作用[5]。因此,研究棕色/米色脂肪组织 的发育以及功能调控有望为治疗人类肥胖提供新 的策略。
关键词 棕色脂肪;米色脂肪;产热;能量平衡;肥胖;代谢性疾病
生命中的挑战并不是要让你陷于停顿,而 是要帮助你发现自我。
——约翰森·里根
在中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衣食住 行都变得非常方便,享受生活的同时,不知道大 家是否发现自己身材的变化呢?
身体质量指数(BMI)判定体重状况: 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 18.5≤BMI<24.0 kg/m2为体重正常 24.0≤BMI<28.0 kg/m2为超重 BMI≥28.0 kg/m2为肥胖
1 棕色脂肪的发育起源及解剖学特征
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由棕 色脂肪细胞组成。与专职储存能量、含单一大脂 滴的白色脂肪细胞不同,棕色脂肪细胞富含许多 小脂滴(多房脂质),并特异性表达解偶联蛋白1 (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UCP1在寒冷、摄 食、肾上腺素等刺激下可被激活,促进棕色脂肪 细胞线粒体呼吸和产热。
据2015年国家健康委员会统计:中国18岁及 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 %,肥胖率为11.9 %;6~17 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9.6 %,肥胖率为6.4 %, 且该数据呈不断上升趋势[1]。由此可见,中国肥 胖率的范围及严重程度都在不断扩大。
放眼整个地球村,肥胖也是肆虐全球的公 共卫生问题,是冠心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
†通信作者,研究方向:能量失衡和糖脂代谢紊乱的调控分子和作用机制。E-mail: lyxu@
423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ol. 41 No. 6 REVIEW ARTICLE
而在寒冷和β3肾上腺素刺激条件下又表现出棕 色脂肪细胞的特质,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4]。 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白色脂肪细胞数量的异常增 多、胞内脂质的累积过多,或棕色和米色脂肪产 热功能降低导致的能量消耗异常减少,均可以导 致肥胖(图1)。
肝、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慢性代谢性疾 病的常见诱发因素[2]。肥胖率居高不下给人类健 康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肥胖问题 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导致肥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遗传、疾 病和生活方式等都可造成肥胖。在过度加工的高 热量食物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机体能 量摄入长期超过能量消耗,能量收支的不平衡, 更促进了肥胖的高发[3]。究其本质,肥胖是由全 身或者局部脂肪过度堆积造成的。目前认为脂肪 细胞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构成了大多数动物 脂肪组织主体的单房性白色脂肪细胞,典型的例 子是镶嵌在牛排上具有大理石般纹理的白色纹 路,中年发福后圆滚滚的肚子里也积攒了许多白 色脂肪;第二种是高度特化的棕色脂肪细胞,它 们以热能的形式消耗储存的化学能,典型的棕色 脂肪细胞聚集在啮齿动物的肩胛间区和肾周区, 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第三种米色脂 肪细胞是最近发现的新型脂肪细胞,富集在皮下 脂肪中,在静息态表现出白色脂肪细胞的特点,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9.06.005
第 41 卷第 6 期 ■专题综述
燃烧我的卡路里——产热脂肪的前世今生
陈鑫,李国强,孟美瑶,徐凌燕†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摘要 肥胖为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引起的脂肪过度堆积,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的 重大风险因素。脂肪作为防治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组织靶点,分为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以及产热并消耗能量的棕色和 米色脂肪。研究发现,成年人体内的棕色和米色脂肪含量与机体能量代谢呈正相关,而与BMI和血糖呈负相关,提示激活 人体棕色和米色脂肪产热在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的重大潜力。文章讲述了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的发育起源、解剖学 特征以及调控其发育和产热功能的各种因素。总而言之,棕色和米色脂肪作为治疗肥胖的靶标既具有巨大潜力,又面临着 巨大挑战。
2 米色脂肪的发育起源及解剖学特征
米色脂肪是哺乳动物中除棕色脂肪以外的 另一种热原性脂肪(thermogenic,能够产热的脂 肪)。米色脂肪细胞主要分散存在于啮齿类动物 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其在静息态时形态与白 色脂肪细胞类似,寒冷、锻炼及长期使用过氧化 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g (PPARg)激动剂等因素 可以激活米色脂肪细胞。激活态的米色脂肪细胞 在形态与功能上类似于棕色脂肪细胞,大量表达 UCP1并表现出UCP1依赖的产热能力,这种现象 因此被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或褐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