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应试指南之妇科按摩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概述
细目一:女性生理特点
要点一、胞宫
要点解析
1、位置: 胞宫位于小腹正中, 居膀胱之后, 直肠之前, 下口连接阴道。

2、功能: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要点二、月经的生理现象
要点解析:妇女一生中第一次月经来潮, 称为初潮。

初潮年龄一般为13-15岁, 平均14岁, 可早至11-12岁, 迟至16岁;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 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不超过一周也属于正常范围;经期一般为3-7天;每次经量大约50-80毫升;经色为暗红, 经质不稀不稠, 不凝固, 无血块, 无特殊气味。

此外, 还因个体差异而有并月, 季经、避年、暗经、激经等, 这些均为生理上的个别现象。

要点三、月经产生的机理
要点解析:月经的产生, 是女子发育到一定年龄阶段后, 脏腑、气血、天癸、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行。

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 而血为脏腑所化生, 由经脉的输注到达胞宫, 所
以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受着脏腑、气血、天癸的盛衰, 经络通畅与否的直接影响, 因此认识月
经产生的机理, 就必须从如下方面来阐述:(1)天癸与月经的关系(2)气血与月经的关系(3)脏腑与月经的关系(4)经络与月经的关系。

要点四、妊娠与产育
要点解析
1、早孕反应: 受孕初期常有头晕、厌食、择食、嗜酸、恶心欲吐、倦怠嗜睡等现象。

2、恶露:新产之后, 常有余血浊液从阴道流出, 称为恶露, 大约在20天左右排净。

细目二、妇科病病因病机
要点一、病因
要点解析
1.寒热湿邪:六淫中以寒邪、热邪、湿邪为多见。

2、情志内伤:以怒、思、恐为多见。

3、生活失度: 多产房劳、饮食失节、劳逸失常、跌仆损伤等。

4、体质因素:体质因素主要决定于先天禀赋, 而后天条件对体制的强弱也会产生相应影响。

体质的阴阳、正气的盛衰, 决定着致病因素能否损伤机体导致疾病, 决定着疾病的性质、程度、转归和预后。

要点二、病机
要点解析
1、脏腑功能失常:妇人以血为主, 在脏腑中, 脾主生血同血, 肾主藏精, 精血互化;肝藏血, 主疏泄, 所以在妇科病中常以肾、肝、脾功能失常为多。

2、气血失调: 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 因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都是以血为用, 以致机体相对处于血分不足、气分有余的状态气血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又相互影
响, 但在病理变化上, 仍要区别血病和气病的不同机理。

一般说, 寒、湿、热邪容易引起血分病, 情志的变化, 常引起气分病而涉及血分。

3、冲任督带损伤:引起冲、任、督、带损伤的原因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直接损伤有邪毒感染、多产房劳等, 间接损伤是由于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失常所致。

细目三、四诊概要
要点一、望诊
要点解析
1、望月经:主要了解月经量、色、质的变化, 以辨其寒、热、虚、实。

2、望带下: 主要了解带下量、色、质的变化。

3、望恶露:主要了解恶露量、色、质的变化。

要点二、闻诊
要点解析
1、听声音:包括患者的语言、嗳气、呼吸、叹息声等。

2、听胎心音: 妊娠20周以后, 一般可用听诊器在孕妇的腹壁听到胎心音。

3、闻气味:主要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有无特殊的气味。

要点三、问诊
要点解析
1、问年龄:青春期女子肾气初盛, 天癸始至, 冲任功能尚未稳定, 常易致月经病;中年妇女因经、孕、产、乳耗伤气血易使肝肾失养, 而出现经、带、胎、产诸疾;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 肾气渐衰, 天癸竭, 冲任虚衰, 容易导致阴阳失调, 而出现绝经前后诸症、肿瘤等。

2、问主诉: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

3、问现病史:主要询问发病诱因,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是否经过治疗, 以及治疗效果等。

4、问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气味、末次月经的时间(或绝经年龄), 以及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症状等。

5、问带下:主要了解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等。

6、问婚产史:对于已婚妇女, 需了解结婚年龄、妊娠胎次、分娩次数, 有无堕胎、小产、人工流产等。

7、问既往史: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病史。

8、问家族史:了解家属有无传染性或遗传性疾病, 家族有无肿瘤病史等。

9、问个人史:包括工作、生活、嗜好、居住环境等。

要点四切诊
要点解析
1、切脉:包括月经脉、妊娠脉、带下脉。

2、按肌肤: 了解肌肤局部冷热、有无浮肿等情况。

3、扪腹部:主要了解腹壁之冷热、软硬、胀满、压痛以及有无包块及包块之部位、大小、性质等情况。

第二单元、月经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月经病的定义
要点解析: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异常, 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
的一类疾病, 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要点二、月经病的范围
要点解析: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统称月经不调), 月经量过多、月经量过少、痛经、闭经、经间期出血、崩漏、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吐衄、经行情志异常。

等。

要点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要点解析:重在调经以治本, 还应当根据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分清轻重缓急。

常用调经方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细目二、月经先期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甚至10多天, 并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统称为月经
先期。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主要由血热、气虚所致。

血热则迫血妄行以致血海不宁;气虚则统摄无权, 冲任不固, 均可使月经提前而至。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血热
(1)阳盛血热:预警周期提前, 量多, 色深红
或紫红, 质稠;或伴面赤, 心烦口渴, 小便短黄, 大便燥结;舌质红, 苔黄, 脉滑数。

(2)阴虚血热:月经周期提前, 量少, 色红、质稠;或两颧潮红, 手足心热, 潮热盗汗, 咽干口燥;舌质红, 苔少, 脉细数。

(3)肝淤血热:月经周期提前, 量多或量少, 经色深红或紫红, 质稠, 经行不畅, 或有块;少腹胀痛, 或乳房胀痛, 或胸闷胁胀, 烦躁易怒, 口苦咽干;舌红, 苔黄薄, 脉弦数。

2、气虚: 月经周期提前, 经血量多, 色淡红, 质清稀;神疲肢倦, 气短懒言, 小腹空坠, 纳少便溏;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弱。

要点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
(1)病史:有血热病史,或有情志内伤史、慢性疾病的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且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经期基本正常, 可伴有经量过多。

(3)检查:妇科检查.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必要时B超检查。

2.鉴别诊断:应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

【要点五】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疗原则:清热、益气、固冲。

2.施术部位:背腰骶部、腹部
等。

3.主要穴位:关元、气海、气冲、肓俞、肝俞、大肠俞、三焦俞、肾俞、次髎。

.
4.施术手法: 推、揉、按、拨等。

5.手法操作: 揉按小腹法、按压腧穴法拿揉颈肩法。

细目三:月经后期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月经周期延后 7 日以上, 甚至延后40—50 日者, 称为月经后期。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本病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

虚者多因营养不足或阳气虚衰, 以致血海空虚, 不
能按时满溢;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 以致经脉不通, 冲任受阻, 血海不能如期满盈,
因而导致月经后期。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血寒.
(1)实寒:周期延后,量少,经色紫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病减,畏寒肢冷,面包苍白;舌质暗,苔白,脉沉紧。

.
(2)虚寒: 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
2.血虚:月经周期延后, 量少, 色淡质稀;小腹空痛, 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 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 苔簿, 脉细弱。

.
3.气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经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要点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1)病史:禀赋不足,或感寒饮冷,或有情志不遂史。

<2)症状:月经周期延..
日以上,甚至3到5个月,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

(3)检查:B超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必要时做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

2、鉴别诊断:应注意早孕、妊娠出血等相鉴别。

要点五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施术部位: 背腰部、腹部及下肢部等。

2、主要穴位: 肝俞、脾俞、肾俞、带脉、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3.施术手法: 推、摩、按、揉、擦。

4、手法操作: 揉擦腰骶法、揉拿下肢法、揉颤小腹法、按揉下肢法。

细目四月经先后无定期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 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 冲任功能紊乱, 血海蓄溢失常。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1.肝郁:经来先后无定, 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 , 或有血块, 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 脘闷不舒, 时叹息, 暧气食少;苔簿白或薄簧, 脉弦。

.2.肾虚:经行或先或后, 量少, 色淡黯, 质清稀;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 脉细弱。

【要点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1)病史:有七情内伤或慢性疾病等病史。

.
(2)症状:月经不接周期来潮,提前或错..日以上,并连续出..个周期以上。

.
(3)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

必要时做卵巢功能测定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有助于诊
断。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崩漏相鉴
别。

【要点五】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I.施术部位:背腰骶部、腹部、胁部及下肢。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

.
3,施术手法:.推、揉、拨、按、擦等。

4.手法操作: 揉拨背腰法、滚搽腰骶法、揉压涌泉法揉按小腹法、揉压下肢法。

细目五:痛经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或痛引腰骶, 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痛经发病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不通则痛”;虚者多因气血虚弱,肝肾亏
损,致使精亏血少.冲任胞宫失养,“不荣则痛”,遂致痛经。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经血量少, 行而不畅, 经色紫暗有块, 瘀块下后痛暂减;乳房胀痛。

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脉弦。

2、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 得热痛减, 经行量少, 经色暗有血块;畏寒便溏, 舌质暗苔白, 脉沉紧。

3、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净后, 小腹绵绵作痛, 有空坠感, 喜揉喜按, 经量少, 色淡质稀;面色苍白, 神疲乏力, 头晕心悸;舌淡苔薄, 脉细弱。

4、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 喜按, 经量少, 色淡质稀;腰底酸痛, 头晕耳鸣, 健忘失眠;舌质淡红, 苔薄, 脉沉细。

要点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
(1)病史:注意了解情志因素、生活因素、手术史等。

(2)症状:痛经者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两天, 行经第1天达到高峰, 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 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现象。

(3)检查: 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 如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所致);辅助检查(超声检查、腹腔镜、宫腔镜、子宫输卵管点油造影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应与急性阑尾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恶性肿瘤等相鉴别。

要点.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为通调气血。

2.施术部位:腰背部、腹部及四肢。

.
3.主要穴位:肝俞、脾俞、次髎、气海、血海、三阴交等。

.
4.施术手法:推、揉、按、摩等。

.
5.手法操作: 揉按俞穴法、摩揉腹部法、揉擦腰骶法、揉压下肢法。

第三单元.带下病.
【要点一】带下和带下病的定义.
【要点解析】 1.带下: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带下指经、带、胎、产等多种妇科疾病;狭义的带下又有生理和病理之分', 生理性带下是指女性发育成熟后, 阴道内分泌的少量无色透明的黏液。

在月经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可稍有增多。

2.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 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 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脾虚: 带下色自或淡黄,质稀簿,如涕如唾,绵绵.断,无臭气;面色萎黄或发白,四肢倦怠,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细缓。

.
2.肾虚:带下量多, 绵绵不断, 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 畏寒肢冷, 小腹冷感, 面色晦黯, 小
便清长, 或夜尿增多, 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迟。

3.肝经湿热:带下量多, 色黄如脓, 或赤白相杂:, 质黏稠, 味臭秽, 阴中瘙瘁;口苦咽干, 烦躁易怒;舌边红, 苔黄腻, 脉弦滑。

.
4.热毒: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要点四】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施术部位:腰背部、腹部、胁部及下肢。

2.主要穴位:脾俞、肝俞、肾俞、次髎、中脘、带脉、归来、三阴交、足三里。

.
3.施术手法: 推、揉、按、擦、摩等。

.
4.手法操作:揉拿背腰法、揉擦腰骶法、推揉腰骶法、推揉小腹法、揉拨下肢法、揉叩足弓法、揉拿肩并法。

第四单元产后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产后病的定义
要点解析: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统称为产后病。

要点二产后病的病机特点
要点解析:产妇在分娩过程中, 由于亡血伤津, 淤血内阻, 形成了多虚多淤的病机特点。

要点三产后病的诊断
要点解析:产后三审, 即一审小腹痛与不痛, 以辨恶露有无停滞;二审大便通与不通, 以辨津液的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 以察胃气之强弱。

再结合产妇的体质、脉象、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 做出正确诊断。

要点四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要点解析:本病的特点是多虚多淤, 所以治则以补血祛瘀为主。

细目二、乳痈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乳痈是指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以局部红肿热痛, 泌乳功能障碍, 同时伴有恶寒发热为特点的乳腺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乳腺炎。

要点二、分类
要点解析:中医把乳痈分为3类:一是外吹乳痈, 即发生于哺乳期的乳痈;二是内吹乳痈, 即发生于妊娠期的乳痈;三是不乳儿乳痈, 即发生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乳痈。

要点三、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乳汁蓄积, 乳络不通, 化腐成痈。

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肝郁胃热、乳汁淤积、感染邪毒三个方面。

要点四、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3期。

1、初期:乳房肿胀疼痛, 触痛明显, 皮色不红或微红, 肿块不明显;乳汁排出不畅, 伴恶寒发热, 口渴等。

2、成浓期: 乳房结块明显, 疼痛加剧, 触痛明显, 伴壮热不退, 口渴欲饮, 若结块和中央渐软, 按之有波动感, 是为成脓。

3、溃脓期:肿胀成熟之后, 可自行破溃出脓, 或手术排脓。

若脓出畅通, 肿消痛减, 热退, 疮口
逐渐愈合;若脓出不畅, 肿块不消, 身热不退, 疮口不愈, 称为乳漏。

要点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
(1)病史:哺乳期妇女, 以初产妇多见。

(2)症状:以乳房中肿胀疼痛, 结块, 乳汁排出不畅为主。

(3)检查: 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体温升高。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乳痨, 扡癌相鉴别。

要点六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疗原则:消瘀滞, 通乳络。

2.施术部位:乳房部、上肢部、背部胸段。

3、主要穴位:乳根、屋翳、膻中、肝俞、脾俞、肩井、天宗、少泽等。

4、施术手法: 摩、揉、拿、刮、拨、按等。

5、手法操作:摩拿乳周法、蹬腋牵指法、拨揉经穴法、拿揉肩井法。

第五单元妇科杂病
细目一绝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症)
要点一绝经前后诸症的定义
要点解析: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的行经紊乱、头晕耳鸣、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五心燥热、腰膝酸软、肢冷便溏、面浮肢肿、情志异常等症状, 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症, 现在医学称之为更年期综合症。

要点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绝经前后诸症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妇女界近七七之年, 肾气渐衰、冲任二脉亏虚, 天癸将竭, 肾中阴阳平衡失调, 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本病以肾虚为主, 临床可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要点三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肾阴虚:绝经前后, 月经紊乱, 经量或多或少, 经色鲜红;头晕耳鸣、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便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

2、肾阳虚: 月经紊乱, 或崩或漏, 精神萎靡, 面色晦暗, 腰背冷痛, 小便清长, 夜尿频数,
面浮肢肿, 舌淡, 舍旁边有齿印, 苔薄白, 脉
沉细若。

要点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
(1)病史:45-55岁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经,卵巢功能早衰,或卵巢切除史等。

(2)症状: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头晕耳鸣、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面浮肢肿、情志异常等症状,其中仅.2、.个症状即可诊断。

.
(3)检查:结合现代医学排除生殖系统的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
2.鉴别诊断.
(1)结合临床症状及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生殖系统的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2)排除某些症状类似的内科病。

【要点五】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施术部位:头部、背腰部、腹部、四肢部。

.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涌泉、百会、风池、中脘、关元、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

.
3.施术手法:推、揉、按、摩、擦等。

.
4.手法操作:推抚全身法、舒肋取穴法、按压夹脊法、掌撩腰骶法、揉拿下肢法、揉擦涌泉法、滚揉脘腹法、揉拿四肢法、头部常规按摩法、拿揉颈肩法
细目二:乳.(乳腺小叶增生) .
【要点一】定义
要点解析:乳腺小叶增生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是指乳房出现的形状、大小、数量不一的硬结肿块,祖国医学称之为乳癖。

要点二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肝郁气滞:乳房胀痛, 随情绪和月经的变化而加重, 肿块有触痛, 胸胁胀痛, 嗳气叹息,
舌暗, 苔薄黄, 脉弦数。

2、痰气凝结:乳内肿块, 无明显胀痛, 胸闷痰多, 胃纳欠佳, 舌淡胖, 苔白腻, 脉细滑。

3、肝郁肾虚:乳房肿块或粒或团或片, 月经前增大, 月经后缩小, 月经不调, 腰膝酸软, 舌
暗淡, 苔白, 脉细弱。

要点三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施术部位: 胸腹部、两胁、上肢、背部。

2、主要穴位: 膻中、气海、屋翳、膺窗、乳根、期门、肝俞、脾俞、肾俞。

3、施术手法: 推、按、揉、摩、拨。

4、手法操作: 摩揉乳周法、揉按腧穴法、揉按冲任法、拿揉四肢法、推拨背部法、揉拿颈肩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