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雨轩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生产清真牛羊肉产品3万吨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自然环境
4.1.1 地理位置
原阳县地处豫北平原,隶属于新乡市,位于新乡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6´~114°15´,北纬34°55´~35°11´,总面积为1339km2。
县县域南邻黄河与郑州隔河相望,西与新乡县相邻,北与新乡市区、延津县接壤,东与封丘县搭界,县城城区规划面积为70 km2。
原阳产业集聚区原规划选址位于原阳县城西南部,106~107国道连接线两侧,北至原阳县城南干道,南至工纬五路,东至陈平路,西至西二环西侧,总规划面积为10.5km2。
集聚区调整方案向南、向东扩区,西、北边界不变,调整后区域为东至黄河路,南至工业大道,西至西二环,北至南干道,规划总面积14.69平方公里。
集聚区与京港澳高速入口接壤,距省会郑州35km,一河之隔,三桥相连,新乡市区25km,处于郑州、新乡、开封和焦作所自然形成的交汇中心要冲地域。
107国道、京港澳高速、郑焦晋高速、黄河公铁两用桥107连接线、310省道从规划区附近穿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厂址位于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四周环境为:东邻金华南路,对面为集聚区中央厨房区;南邻小庄村(规划搬迁至聚龙社区);西临空地(规划为二类工业用地);北临解放路,路对面空地(规划为居住用地)。
厂区四周环境如下图
图4-1 项目四周环境示意图
4.1.2 地形地貌
原阳系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大致平坦。
原阳县县域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坡降约为1/6000~1/10000,海拔高度为70.5米至93.5米之间。
黄河大堤南北地面高差7至9米。
黄河自古流经县境,在境内多次决溢、改道,自此形成自
北至南的沙丘、冲击平原、背河洼地、高滩等四大地貌特征。
沙丘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和北部,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至10公里,面积15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8%;冲击平原面积2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9%;背河洼地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大堤北侧一线,包括天然干渠两岸,东西长约56公里,南北宽约2至12公里,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3%;堤南高滩地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2至6公里,面积4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9%。
4.1.3 气候特征
区域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秋季天气凉爽多晴天,降温快,温度适中,日差较大;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年平均气温为14.4℃,历年最高气温44.1℃,最低气温-18.9℃。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9.9毫米,年际最大降水量为874.8毫米(1964年),最少降水量282.9毫米(1966年),且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6、7、8三个月降水多而集中,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7.6%,全年平均降水日为75天。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1m/s,瞬时最大风速:17m/s;年均日照数:2540h;年均气压:1004.1hPa,极端最高气压:1032.2hPa,极端最低气压:984.3hPa;年际湿度范围:58-62%,年均相对湿度:60.1%。
4.1.4 地表水环境
原阳县属黄河流域,境内河流除黄河为天然河流外,其他河流均为人工引黄灌溉沟渠。
黄河:是原阳县与郑州市的界河,自本县西侧入境,沿县境南侧东行,县境内黄河河段长60.2km,多年平均流量1434m3/s。
黄河水位比堤北地面高5~7m,是本县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源,多年平均侧渗补给量为l30.98万m3/(km·a),影响带宽度约10km。
天然渠:发源于本县西部祝楼南部的背河洼地,平行于黄河大堤,自西向东至梁寨出境,全长59km,常年排泄地下水和汛期洪水。
文岩渠:源于本县西部祝楼村南,往东北行至韩庄出境,境内渠长36km,
主要为排涝渠道,也兼做引黄灌溉之用。
引黄灌溉渠道:原阳县境内现有6个引黄闸,已建成堤南、韩董庄、祥符朱三大引黄灌区,灌区内渠道纵横,仅干支渠就将近300条,总长约800km。
新一干渠:为新乡市第五水厂饮用水渠,自黄河取水口取水,送入福宁集南岳蓄水池,作为饮用水源。
4.1.5 地下水环境
原阳县地下水均属于孔隙水类型:浅层地下水埋藏于地表以下0~50米左右,绝大部分为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低矿化度淡水,多属HCO3型水,水质较佳,适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其主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和河水渗漏,紧邻黄河,县域多为黄河滩涂地,是主要的地下水源补给区。
中层水埋于地下50~100米深的含砂砾岩、中细砂中,矿化度较浅层水高,但一般小于2.0g/L,水化学类型为HCO3~Na,Mg型水,水质较差,为工业开发用水;深层水埋于地表100米以下各地层中的含水砂层,为高水头承压水层,不受降水直接影响,补给途径远,目前尚未开发利用。
4.1.6 地质构造
原阳县县域内地表均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下层属内陆湖泊沉积和黄河河相沉积,表层为黄河泛流堆积物,由于本区位于华北地台黄淮中断坳的开封地凹的西北部,太行山复背斜的南移复式向斜的核部,系位于新华夏系与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故县域内褶皱、断层较发育,断层主要可分为三组:北东向,近南北向及东西向展布。
县域内岩承载力一般为8-12吨/平方米。
4.1.7 土壤植被
原阳县的土壤分两大类:潮土和风沙土。
潮土类土壤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
其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偏碱性,适宜多种农作物、林木和其他植物。
区域内植被多为农作物栽培植被片,成片林植被分布在故道沙区。
其余植被系统为人工植被,人工栽培的杨类、旱柳与农作物组成的大面积的人工农田林网。
4.2 地表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4.2.1 纳污水体概况
项目废水经厂区内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排入原阳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最终排入文岩渠。
文岩渠安东庄断面执行2016年新乡市文岩渠水质保护目标COD 40mg/L,NH3-N 2mg/L,TP 0.4mg/L。
区域地表水分布示意图见图4-2。
图4-2 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分布示意图
4.2.2 近期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
本评价利用安东庄新乡市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数据,对文岩渠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文岩渠安东庄断面2016年4月~2017年3月水质监测结果见表4-1。
表4-1 近期地表水COD、氨氮监测数据(2016.4-2017.3月)
由上表可知,文岩渠安东庄目前水质状况为:COD为15~31mg/L,标准指数范围为0.375~0.775;NH3-N为0.19~1.18mg/L,标准指数范围为0.095~0.59,总磷为0.06~0.26mg/L,标准指数范围为0.15~0.65,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限值要求和河流断面水质保护目标,表明区域内地表水水质较好。
4.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3.1 监测点布设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域地下水基本流向为西南向东北,评价依据地下水流向及项目厂址位置确定3个地下水监测井位。
河南和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0日~22日连续3天对地下水进行了取样检测,同时监测了井深和地下水水位。
具体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下表4-2。
表4-2 项目地下水现状监测布点一览表
4.3.2 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为: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硫酸盐、氯化物、K+、
Na+、Ca2+、Mg2+、CO32-、HCO3-。
4.3.3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水质钾和钠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1904-89)、《水质钙和镁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1905-89)、《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DZ/T 0064.49-93)进行,详见表4-3。
表4-3 监测分析方法
4.3.4 评价标准与方法
地下水评价标准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18-93)Ш类,详见表4-4。
表4-4 地下水评价标准
(2)评价方法
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因子评价,计算公式为
Si ,j = Ci ,j /Csi
PH 标准指数为:
PHsd PHj
S j PH --=
0.70.7. 0.7≤PHj
.70
.7.--=
PHsu PHj S j PH 0.7>PHj 式中:Si ,j — 污染物i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
Ci ,j — 污染物i 在第j 点浓度(mg/l ) Csi — 污染物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
j
PH S , — pH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
PHj — j 点的pH 值
PHsd — 地下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PHsu — 地下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上限
4.3.5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5。
表4-5 地下水现状监测及统计结果
由统计结果可得,除厂址处的总硬度超标外,各监测点的pH、高锰酸钾指数、总硬度、氨氮、硫酸盐、氯化物6项因子监测值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的标准要求。
监测数据表明,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良好。
4.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4.1 监测点布设
本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共在项目厂址周围布设了3个监测点,由河南和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0日~4月26日对3个监测点位进行了连续7天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具体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表4-6。
表4-6 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一览表
4.4.2 评价因子
根据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特点,评价选取PM10、PM2.5、SO2、NO2、氨、硫化氢,作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因子。
同时记录风速、风向、气压、气温等气象要素。
4.4.3 监测分析方法
按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具体方法见表4-7。
表4-7 监测分析方法
4.4.4 评价方法和标准
4.4.4.1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Pi=Ci/Si
Pi:污染物i的单因子污染指数
Ci: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mg/Nm3)
Si: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mg/Nm3)
4.4.4.2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值见表4-8。
表4-8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4.4.5 监测结果统计与评价
4.4.
5.1 监测结果统计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9和表4-10。
表4-9 评价因子小时平均浓度统计结果
表4-10 评价因子日均浓度统计结果
4.4.4.2 评价结果
根据表4-5、表4-6的统计结果,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如下:
SO2:评价区域各监测点SO2小时平均浓度和日均浓度监测值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小时均值0.5 mg/m3、日均值0.15 mg/m3要求;
NO2:评价区域各监测点NO2小时平均浓度和日均浓度监测值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小时均值0.2 mg/m3、日均值0.08mg/m3的要求;
PM2.5:评价区域各监测点PM2.5日均浓度监测值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0.075 mg/m3要求;
PM10:评价区域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监测值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日均值0.15mg/m3要求;
H2S:评价区域各监测点H2S小时平均浓度监测值均可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0.01 mg/m3的要求;
NH3:评价区域各监测点NH3小时平均浓度监测值均可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0.2mg/m3的要求;
以上分析表明,评价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4.5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5.1 监测布点
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和周边环境情况(厂界200m范围内无敏感点),本次评价分别在厂址东、南、西、北厂界外1m处设置四个监测点。
4.5.2 监测方法与频率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监测,河南和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0日~21日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夜各1次。
4.5.3评价标准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执行。
4.5.4 评价方法
根据噪声现状监测统计结果的等效声级,采用与评价标准直接比较的方法,对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4.5.5 监测结果统计与评价
4.5.5.1 监测结果统计
各个监测点声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11。
表4-11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单位:dB(A)
4.5.5.2 评价结果
由表4-11可知,各个监测点昼、夜噪声值分别为:昼间52.4-54.6dB(A)、夜间44.8-46.7dB(A)均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的要求,表明项目厂界周边声环境质量良好。
第十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
5.1.1 基本气象资料
(1)资料来源
地面气象资料取自新乡市气象局原阳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结果。
每日00-23时定时观测24次,采用中国气象局规定的并经过检定的仪器。
气象观测按照中国气象局编制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
原阳县气象站位于原阳县城东北,距离本项目约8km,气象资料选取符合导则要求。
(2)评价区气候特征
从气候类型划分,该地区为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风、降水随季节变化明显。
受季风影响的原因,冬季气候寒冷,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润,降水多呈强阵性;春秋季节属冬季和夏季的过渡时期,气候较为温和,但时间短促。
总的来说,该地的气候主要受北半球大气环流制约。
该地重要的气候特征是一年四季分明。
(3)地面气象要素
①地面风向、风速特征
该地风向在全年中随季节而有所变化。
多年新乡市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资料统计结果见表5-1、2、3、4和图5-1。
由表、图可知,年最多风向为NE风,频率17.0%;次多风向为ENE风,频率14.5%,年主导风向为NE。
当地全年静风频率8.5%。
静风出现时近地面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差,容易加重近距离地面的污染。
表5-1 各风向频率单位:%
表5-2 各风向平均风速单位:m/s
表5-3 各月及全年平均风速单位:m/s
表5-4 全年不同风速档风向频率单位:%
图5-1 全年及各季风向玫瑰图
②大气稳定度
大气层结的稳定程度反映了大气垂直运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大气稳定度统计结果见表5-5。
表5-5 全年及各季大气稳定度频率单位:%
由表5-5知,该地的大气稳定程度以稳定类(E、F)最多,不稳定类为次,中性较小。
从季节来看,冬季的稳定类最多,占46.52%,不稳定类(A、B)最少,只占11.26%。
冬季为全年中最不利于扩散的季节,夏季为比较有利于扩散的时期。
③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蒸发量
按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新乡市年平均气温为14.0℃,以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7.0℃,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0.5℃(表5-6)。
气温年较差27.5℃。
年际间气温变化不大。
月际间以春季3-5月升温明显;秋季9-10月降温显著。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7℃,极端最低气温-21.3℃。
年平均气压1007.9hpa。
相对湿度68%。
年蒸发量1748.4mm。
年均降水量617.8mm。
年内降水分布很不均匀,6-9月降水量最多,为409.7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尤其7-8月最为集中,达275.7 mm,两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8%。
冬春二季(12月至次年5月)雨雪稀少,只有109.8mm,两季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9%。
全年蒸发量是全年降水量的3.1倍,常常出现干旱、空气干燥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的冲刷清洗。
④混合层厚度
混合层厚度是地面空气上下对流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垂直扩散的重要参数,表现为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能够扩散的范围。
混合层越厚,越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近地面污染浓度愈小,反之亦然。
混合层厚度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的方法求算。
在大气稳定度为A、B、C和D级时:
L a U f
b s
=10当大气稳定度为E、F级时:
L b U f
b s
=10
f=2ΩΦ
sin
式中:Lb —混合层厚度,m;
as、bs —混合层系数;f —地转参数;
W —地转角速度,取7.29×10-5rad/s;
F —地理纬度,度。
混合层厚度计算结果见表5-6。
混合层厚度随大气稳定度的增强而减小,混合层越厚,越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
表5-6 大气混合层厚度单位:m
5.1.2 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根据估算模式计算,环境空气评价分级判据见表5-7。
表5-7 环境空气分级判据表
由表5-7可知,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
5.1.3 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为以污染源为中心,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
5.1.4 预测因子
根据项目工程特点,选取PM10、NH3、H2S、SO2、NO X作为预测因子。
5.1.5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标准执行见表5-8。
表5-8 评价标准单位:mg/m3
5.1.6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项目污染源排放参数见表5-9。
表5-9 项目点源排放参数调查表
5.1.7 预测模式
本次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大气导则要求,采用估算模式作为预测模式。
5.1.8 预测结果
预测结果见表5-10、表5-11。
表5-10 点源估算模式计算结果一览表
表5-11 点源估算模式计算结果一览表
按照估算模式计算,项目PM10最大落地浓度0.00237mg/m3,占标率0.47%,SO2最大落地浓度0.00397mg/m3,占标率0.79%,NO X最大落地浓度0.01854mg/m3,占标率7.41%,出现距离为下风向362m处。
NH3最大落地浓度0.00302mg/m3,占标率 1.57%,H2S最大落地浓度0.00032mg/m3,占标率3.21%,出现距离为下风向218m处。
根据预测结果,项目评价范围内关心点各污染因子小时(一次)浓度贡献值情况见表5-12、表5-13。
表5-12 关心点PM10、SO2、NO X小时浓度贡献值
表5-13 关心点NH3、H2S一次最大浓度贡献值
由表5-12、表5-13可知,评价范围内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聚龙社区,本项目废气污染物PM10、SO2、NO X、NH3、H2S贡献值分别为0.002mg/m3、0.00333mg/m3、0.01563mg/m3、0.00229mg/m3、0.00024mg/m3,SO2、NO2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SO2 500μg/m3、NO X 250μg/m3标准
限值的要求。
PM10、NH3、H2S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PM100.5mg/m3、NH30.2mg/m3、H2S0.01mg/m3的限值要求。
故本项目运营对周边环境的大气影响是可接受的。
(三)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厂界浓度预测
本项目废气污染物主要是恶臭气体,根据前面的工艺分析,评价在各个恶臭的产生环节均采取了有效收集措施,恶臭气体经处理后有组织排放。
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大量的无组织排放情况,但仍不可避免地会有少量的恶臭气体NH3、H2S以无组织形式向外扩散,经类比同行业的恶臭控制水平(恶臭产生单元30m 外无臭味),确定本项目NH3、H2S的无组织排放速率分别为:NH30.005kg/h、H2S 0.0008kg/h。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要求,评价以污水处理站和固废临时存放间作为一个无组织排放源,预测项目废气厂界浓度,预测结果见下表。
表5-14 污染物面源源强及有关参数
按照面源参数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氨气、硫化氢在四厂界处的浓度值均能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中NH3 1.5mg/m3、H2S 0.06mg/m3的限值要求。
5.1.9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要求,评价以污水处理站和固废临时存放间作为一个无组织排放源,计算该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如下:
表5-16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计算值为131m。
根据排放源所在的位置确定,本项目各厂界外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东厂界外、北厂界外无防护距离,南厂界外101m,西厂界外73m。
5.1.10 卫生防护距离
本项目废气均经有效收集处理后有组织排放,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无组织排放情况,根据《农副食品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第1部分:屠宰及肉类加工业》(GB18078.1-2012)表1要求,本项目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300m,相应要求及本项目设防对比情况见表5-17和表5-18。
表5-17 屠宰及肉类(畜类)加工生产企业卫生防护距离限值
表5-18 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设防情况
项目以屠宰车间和污水处理站为产生危险物质的单元,以此在各厂界外设置防护距离,设防距离见表5-19,卫生防护距离图见附图5。
根据原阳县产业集聚发展规划,项目厂址所在区域土地性质均为工业用地。
项目东邻金华南路,一路之隔为河南味德佳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容大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须水邓记食品有限公司和河南钰晟永春食品有限公司;南邻小庄村和空地,小庄村正在规划实施搬迁,根据管委会证明,小庄村将在本项目投产运行前搬迁完毕;西临空地,规划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北临解放路,一路之隔为空地,规划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
卫生防护距离内无环境敏感点,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本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屠宰车间、待宰圈及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定期消毒,不会对周边单位(味德佳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容大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须水邓记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厂)及自身的产品(牛排、丸子、香肠等肉制品)产生不良影响。
5.1.12 预测结论
根据估算模式计算结果,本次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为三级。
由估算模式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各预测值均可满足相应标准要求,且贡献值较小,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项目生产厂区设置卫生防护距离300m,卫生防护距离内无敏感点,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类型属简单类型有机废水,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总磷等,建设单位拟在厂区内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将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一同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该项目废水排放量为866.09t/d,厂区污水处理站设计采用“格栅+隔油池+调节池+气浮+A2/O +二沉池+消毒池”工艺,设计处理能力1100t/d,污水经处理后,通过集聚区污水管网,进入原阳县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治理,处理后废水最终排入文岩渠。
5.2.1 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5)中有关评价等级划分的要求,确定本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详见下表。
表5-20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一览表
根据导则要求:本次评价根据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给排水状况、排水去向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本项目的废水处理及排放情况,评价将重点对项目外排生活污水排入原阳县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及纳污水体断面达标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5.2.2 污水排入原阳县污水处理厂可行性分析
原阳县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为:包括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在内的原阳县城区共计70km2区域,现有处置规模为5万m3/d,进水水质为:pH 6~9、COD≤320mg/L、BOD5≤145mg/L、氨氮≤28mg/L、SS≤160mg/L、TP≤3mg/L、TN ≤40mg/L。
项目废水排放量为866.09m3/d,占原阳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废水量的1.35%,且本项目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水质较好(厂区排放口水质为COD 154mg/L、BOD540mg/L、SS 68mg/L、氨氮15mg/L、动植物油4mg/L、总磷2.6 mg/L),符合其收水水质标准,不会对原阳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5.2.3 文岩渠断面达标情况分析
依据文岩渠安东庄断面2016年4月~2017年3月水质监测结果,文岩渠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限值要求和河流断面水质保护目标。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5-21。
表5-21 近期地表水COD、氨氮监测数据(2016.4-2017.3月)
由上表可知,文岩渠安东庄目前水质状况为:COD为15~31mg/L,标准指数范围为0.375~0.775;NH3-N为0.19~1.18mg/L,标准指数范围为0.095~0.59,总磷为0.06~0.26mg/L,标准指数范围为0.15~0.65,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限值要求和河流断面水质保护目标,表明区域内地表水水质较好。
文岩渠安东庄断面平均流速为0.4m3/s。
项目废水排入原阳县污水处理厂,原阳县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A COD 50mg/L、BOD 10mg/L、SS 10mg/L、NH3-N 5mg/L、动植物油1mg/L、TP 0.5mg/L的标准要求,最终纳污水体为文岩渠。
本项目废水排放量为866.07m3/d(0.01 m3/s)。
本次评价不考虑TP的衰减,简单采用平直河流完全混合模式进行预测,公式如下:
C=(C p Q p+ C h Q h)/(Q p+Q h)
文岩渠安东庄断面平均流速为0.4m3/s,断面总磷浓度最大值0.26 mg/L;
本项目废水排放量为0.01 m3/s,排放的总磷浓度0.5 mg/L;
将以上数据代入后,计算得,本项目运营后,文岩渠安东庄断面水质中总磷浓度0.266 mg/L。
综上分析,本项目废水排放量较小,本项目建成运营后,不会影响文岩渠断面控制目标的实现。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3.1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规定,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建设项目行业分类和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进行判定。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如下:
表5-22 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