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K12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选择题
1.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用它测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是若用它来测得温水的温度为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
A。
B。
C。
D.
2。
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
液
化 B. 凝
华C。
汽
化 D. 升华
3.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使用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②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③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
④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一定留在被测液体中。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
①②③
4.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象.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 )
A. 水的凝固过程
B. 海波的凝固过
程 C. 玻璃的凝固过
程 D. 蜡的凝固过程
5。
关于下列生活情境,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泳上岸后感到特别凉,是因为天气比较凉
B. 水沸腾时壶嘴的白气是壶中的水喷出的
C。
冬天雪人逐渐变小是熔化现象
D。
湿衣服晾在通风的阳光下是为了加快水的蒸发
6。
初夏,大雨来临前,沉闷的天气常使墙面或地面变得很潮湿,其实这是一种液化现象.在
下列现象中具有与此相同的物态变化是( )
A. 夏天打开冰棒纸,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烟”B。
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
C。
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
了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了
7.把一盆0℃的水放入0℃的房间内,则( )
A。
水一定结成冰 B. 一定有少量水结
冰C。
一定变成冰水混合物 D. 水一定不结冰
8.“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
象 B.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
象D。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9.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熔化
B. 冬天,温暖车厢的车窗模糊是因为车外水蒸气液化
C。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
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
10.自然界关于云、露、雾、霜、雨的成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的大量小水滴凝华成大量小冰晶形成的
B.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C. 露是大量的小冰晶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大量的小冰晶
1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面方法中错误的是
A. 所测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
B。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C.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
为方便读数,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靠近眼睛,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2.下列物态的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
B.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蒸发现象
D. 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13.一支没有刻好的温度计,当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10cm,当插入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是35cm.若此温度计插入某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是
20cm,由此可知待测液体的温度是( )
A。
0℃
B。
20℃
C.40℃
D.100℃
二、填空题
14.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
15.很多宾馆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
请说出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两个理由:①________;②________。
16。
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以及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有关,为了通过实验探究蒸发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三组实验,每组实验中分别滴在两块玻璃板上的酒精质量相等.请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回答问题:根据丙组实验可以判定,当质量相同的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相同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有关.本实验中采取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17.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干得快,这是因为液体的________,蒸发越快;冬季,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火焰熄灭前的图片.
18。
冬天的早晨,湖面上常会冒起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下雪时雪花飘落到湖水中就不见了,这是雪花落入湖水中发生了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19。
舞台上常用干冰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白雾________(选填“小水滴"“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20.如图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进行,每分钟供热不变).根据图象可知: 这种晶体的名称是________,其熔点是________,液态名称是
________,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加热8
分钟时,此物质的温度是________,此时进行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
________分钟.
21.家庭中使用的液化气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___ 的方法使其液化储存的.
22.小明将插在酒精中的温度计取出后,观察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填“一直下降"、“下降至一定温度后保持不变”或“先下降后上升”)。
这是因为温度计刚取出时,玻
璃泡上沾有的酒精要________,此过程要________(填“吸热” 或“放热”)。
23。
夏天,剥开包装纸的冰棍会冒“白气”是________现象(汽化/液化);根据你的观察,在室
内无风时,冰棍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图________(甲/乙).
三、实验探究题
24。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 ________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的顺序进行: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________ 填“甲”或“乙” 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________ ,熔化过程要继续 ________热.
25。
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1)图中硬纸板上小孔的作用是使烧杯内外的________
(2)实验中除了图中的器材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3)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 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凝固点
/℃
沸点
/℃
水银﹣39357
酒精﹣11778
(4)a、b是两个实验小组绘制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________ 不同.
从图中实验现象和表格中的数据可得水的沸腾条件是________
(5)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纸板内侧有大量水珠,其中“水珠"是由水蒸气
________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6)实验中为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26.兴趣小组用同一酒精灯将一块冰加热成水直至沸腾,并记录了温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根据数据绘画的温度时间图象.
(1)要完成冰熔化的实验,除了甲装置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________.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3)图丙中,________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选题“BC”或“CD”)
(4)由丙图象可知冰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丁水沸腾时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选题“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5)如图中,________(选题“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景,且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根据此特点,家里煮鸡蛋时,当水沸腾时可以用________(填“大”或“小”)火继续煮较好.
(6)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白气”,这些“白气”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四、综合题
27。
据北京电视台12月6日《今日天气》报道:北京市区今天白天:多云转阴,早晨有雾,南风4—5级,最高气温12度,南风5—6级,相对湿度60%-95%。
由于早晨有雾,请司机朋友们注意行车安全。
(1)找出文中的一处物理方面的错误并改正:________。
(2)上文中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请找出原文中的1个词句,并指出发生了何种物态变
化:________.
28。
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
的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
时, 或,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 , 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划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五、解答题
29。
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她把这支冰棍放进茶杯里,过一会,茶杯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帮小鹭解释“粉”、“白气"和“冒汗"是怎么形成的.
30。
去年寒假期间,小聪到太原五龙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人工造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积了厚
厚的一层“白雪”,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人工造雪”的成因.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解答】(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1.25℃;(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70℃时,液体的实际温度:1。
25℃×(70−10)+0℃=75℃,ACD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实际的温度和温度计上的刻度,计算所测量的实际温度.
2。
【答案】C
【解析】【解答】解:汽油在常温下容易蒸发,汽车工作时和手机工作时,容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引燃气态的汽油燃烧,发生火灾.
故选C.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汽油常温下易蒸发,并且气态的汽油遇到火花易燃,从这个角度分析.
3。
【答案】D
【解析】【解答】①使用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分度值②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③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④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留在被测液体中.
故答案为: D
【分析】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
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所以是凝固过程;在温度变化过程中,有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的线段,说明在此段时间内温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此时间的温度值即为该物体的凝固点,而只有晶体才有凝固点,故排除B、C;
由图可知,此晶体的凝固点大约为0℃.由此可知,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水的凝固过程.因为海波的凝固点大约为48℃;
故选A.
【分析】根据原图的曲线走向,可以首先判断出此图是某物体的凝固过程,而只有晶体才有凝固点,可根据上述分析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5.【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沾有大量的水,水蒸发吸热的缘故,故A错误;
B、壶中的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严冬,堆成的雪人变小是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3)物质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4)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6。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夏天打开冰棒纸,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烟”,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B、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C、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属于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7。
【答案】D
【解析】【解答】晶体的凝固条件:①温度到达凝固点;②放热;在本题中虽然到达了水的凝固点,但是由于房间的温度也是0℃,所以不会发生热传递,水不能放热,就不会凝固成冰;故选D。
【分析】0℃是水的凝固点,但是水只有在到达凝固点并且能够放热的情况下才会凝固。
8.【答案】B
【解析】【解答】雾、露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霜、雪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故选B。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9.【答案】D
【解析】【分析】A、水泥加水后搅拌成泥浆,是不同物质间的混合,不属于物态变化现象,所以A错误。
B、冬天,温暖车厢的车窗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造成的,所以B错误.
C、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所以C错误。
D、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再吸热熔化变成小水滴,形成雨,所以D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属常见题型。
10.【答案】D
【解析】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霜、云、雾、露的状态及形成原因.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
【解答】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形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不符合题意;
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液化的小液珠,不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自然界中云、雨、雾、露等有关物态变化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变化名称
11.【答案】D
【解析】
【分析】(1)使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温度不能超出温度计的最大量程.(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A、所测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正确;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正确;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正确;
D、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二是通过图的形式来考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2。
【答案】D
【解析】【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根据我们对于凝华、液化和升华的理解来作答.
【解答】A、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所以A是错误的;
B、雾是液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所以B是错误的;
C、冰是固体,变干就是变为了气态,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所以C是错误的;
D、由C的分析可知,D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13.【答案】C
【解析】【解答】当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内水银柱的长度是10cm,即此时温度为0℃;插入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是35cm.即此时温度为100℃;
则此温度计每cm表示的温度值为:
水银柱的长度是20cm时的温度为:
故答案为:C。
【分析】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二、填空题
14.【答案】37
【解析】【解答】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所以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7℃。
故答案为:37
【分析】
温度计读数时,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15.【答案】热风:升高温度;风:加快空气流动
【解析】【解答】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同时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所以它能很快把手烘干.
故答案为:热风:升高温度;风:加快空气流动.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16。
【答案】表面积;温度;液面上方空气流速快慢;控制变量法
【解析】【解答】(1)丙图中,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加快了酒精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而酒精的温度和酒精的表面积是一定的,是探究蒸发快慢和液体上方空气流速的关系;本实验中采取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表面积;温度;液面上方空气流速快慢;控制变量法。
【分析】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探究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
17.【答案】表面积增大;乙
【解析】【解答】解:(1)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衣服干得快;(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白气”少;火焰熄灭后的一瞬间,锅的上方仍有大量水蒸气,但火焰熄灭后温度降低了,所以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了“白气”.故“白气”多的是火焰熄灭后的情景,“白气”少的
是火焰熄灭前的情景.
故答案为:(1)表面积增大;(2)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掌握情况。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8。
【答案】液化;熔化
【解析】【解答】白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下雪时雪花飘落到湖水中就不见了,这是雪花落入湖水中由固体变成液体,发生了熔化。
故答案为:液化;熔化【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是指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19.【答案】小水滴;升华;液化
【解析】【解答】解:固态的干冰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是物质的升华现象;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
成“白雾”.故答案为:小水滴;升华;液化.
【分析】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的升华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是放热的.
20.【答案】冰;0℃;水;固液共存;液体;100℃;(汽化)沸腾;3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在加热过程中,BC、DE段的温度不变,是晶体的熔化过程.由BC段的温度知:此晶体的熔点是0℃,故这种晶体是冰,液态名称是水.
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熔化过程,晶体未全部熔化,所以状态为固液并存状态.
加热6分钟时处于图象中CD段,晶体全部熔化为液体,故处于液体状态.
加热8分钟处于DE段,对应温度100℃,且温度保持不变,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故进行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沸腾.
由图象知:晶体的熔化是从第1min﹣第4min,所以晶体熔化经历了3分钟.
故答案为:冰、0℃、水、固液共存,液体,100℃,(汽化)沸腾,3.
【分析】根据题中晶体加热熔化图象可知BC即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对应温度为熔点0℃,由此判断出此晶体为冰,液态为水,然后再分析加热2分钟处于BC段,为固液并存状态,加热6分钟处于CD段为液体状态.加热8分钟处于DE段,对应温度100℃,题中叙述加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100℃即为水的沸点,此时水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升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21.【答案】压缩体积
【解析】【解答】解: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故本题答案为:压缩体积.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22。
【答案】先下降后上升;蒸发;吸热
【解析】【解答】在25℃的房间里,一位同学把插在酒精中的温度计取出,因为温度计液泡上有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所以温度计先下降,酒精蒸发完以后示数会上升到和房间的温度相同。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酒精极易蒸发,蒸发吸热。
23.【答案】液化;乙
【解析】【解答】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
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分析】“白气”不是气体,而是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冷气”的密度较大,在空气应该向下运动。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答】烧瓶中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进入容器A中,容器A放在装有冷水的容器B中,容器A的温度也比较低,通入容器A中的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试管壁上;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分析】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水蒸气受冷液化时要放热。
三、实验探究题
24.【答案】(1)自下而上
(2)乙
(3);吸
【解析】【解答】(1)由于加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在安装器材时,先固定石棉网的位置,放上烧杯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水中,再固定温度计的位置,所以应按照自下向上的顺序进行(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3)分析图象可知,在0℃时,图线呈水平,此时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乙;(3)0;吸.【分析】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会保持不变。
25。
【答案】(1)气压相等
(2)钟表
(3)水银
(4)质量;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