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考试题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全部内容。
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分析题两部分。
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2分,30道题,共计60分)
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 (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2.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儒家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
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4.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这样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千秋
民作本,多俯首听听.”与此下联思想吻合的是()
A.非攻,尚贤 B.存天理,灭人欲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民贵君轻
5. 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6. 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以下的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8.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
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B.理是世界本原
C.无为而治D.仁者爱人
9.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10。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B.“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
的衡量标准
C.“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1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
"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理学( )
A.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
B.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压抑了人性
C.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
D.将儒、佛、道思想糅合
12.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13。
《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A.遵循学以致用B.倡导婚姻自主C.挑战正统思想D.鼓吹专制集权
1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5.明清之际,外国传教士借历算、地理和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顺势利用当时中国哪种思潮()
A.程朱理学B.王阳明心学C.唯物主义D.经世致用之学
16.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百度搜索框里,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搜索信息:“明末清初”“武装抗清”“孤秦陋宋"“唯物主义",那么他最有可能找到的人物是()
A.李贽B.王夫之 C.顾炎武 D.黄宗羲
17。
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
A.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18.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类似西方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19.普罗泰格拉说:“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突出体现了()
A.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B. 人要探索自然奥秘,否定基督教的影响
C。
否定神对于人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D.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不再信奉传统的神
20. 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 )
A. 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
B. 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
C. 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 D。
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21。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
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22。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英类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士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
这类学校兴起于( )
A。
古罗马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启蒙运动时期D。
工业革命时期
23. 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
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表现在()
①诵读古典文化②批判神权统治③鼓吹人性解放④倡导思想自由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
②③④
24.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教皇无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25. 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法治取代人治”
26.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 彼特拉克
B. 莎士比亚C。
马丁•路德D. 伏尔泰
27. 伏尔泰在一封信中说:“启蒙运动已普遍展开,一有机会马上就会爆发,而那一爆发将非同小可。
”这里的“非同小可”主要表现为()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 启蒙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C. 启蒙运动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D. 人文主义思潮迅速发展为理性主义思想
28.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总是以时间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
这表明康德( )
A. 反对暴力革命B。
主张自由和理性
C。
反对财产平等D。
主张实行法治
29。
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明显超越了文艺复兴运动.其“超越”主要表现在()
A.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B.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D.倡导追求现世的成功3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第II卷
材料解析题(31题12分,32题各14分,33题14分共计40分)
31。
(12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分)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6分)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32.(14分)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
.。
.。
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进入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
.。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一一“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
(4分)
(2)材料一、二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6分)
33.(14分)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
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6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 BAADB 6—10 DCBCD 11—15 CACDD
16-20 BDBCD 21-25 DBCCD 26—30 DBBCB
31、(12分)【答案】(1)核心:“仁”“礼"。
(2分)
(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发展(4分)
(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孔子是非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分)
32、(14分)【答案】(1)原因:教会自身的黑暗和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成长;人文主义的兴起;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任选四点,4分)
(2)共同点: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天主教会。
(2分)
不同点:由思想主张发展为反天主教会专制统治的政治运动(或材料一是思想文化领域,材料二是政治领域)。
(2分)
(3)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政治上:直接批判专制制度;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宣扬理性主义;提倡三权分立(或分权)等。
(6分,任答三点)
33、(14分)【答案】(1)不脱: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每点2分,共8分)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
证的评价)。
(2分)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