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潮流中的文学泛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社会潮流中的文学泛化[论文关键词]消费社会文学创作文学泛化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学在各个方面受到冲击,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消费社会”这一词语对大家而言已并不陌生。

然而,要想深刻理解消费社会与文学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我们还得从“消费社会”开始说起。

一、消费社会
“消费”这一词语人人都不陌生,古往今来,人们似乎都存在消费的问题,但为什么以前没有演变成“消费社会”呢? 第一次接触这一名词是源于法国社会学家、理论学家让.博得里亚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消费社会》一书。

看完之后十分费解,并没有在脑海中形成明确的概念。

在翻阅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之后,才有些粗浅的认识。

消费社会这一词语应该属于社会学概念之一,那么就是说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才被人们提出并广泛接受的。

消费社会是相对于生产社会而言的,这个时候,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动力和目标了。

那么,我们的脑海中很自然得会浮现另外一个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生产决定着消费,社会消费什么取决于生产什么,那么到现如今生产什么要决定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么?也就是说,消费决定了生产了么?这是一个至今仍在思索而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中国的现状
中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表面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消费情况就是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林林总总的街铺,玲琅满目的商品,电视等媒体的发展间接地刺激了广告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电视剧的时候要不得以看很多和电视剧毫不相干的广告。

曾有人戏说电视剧前的广告叫剧前广告,电视剧后的叫剧后广告,那么插播在电视剧中间的呢?有人为它起了个很恰当的名字:夹心广告。

由此可见,广告在人们的生后中已经无孔不入。

但是,从广告中就一定可以看出我们社会的富裕程度吗?是不是广告里有什么我们都可以消费得起呢?
当然,社会的发展会迅速产生一些富翁,尤其像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一方面受到广告的诱惑,另一方面觉得已经拥有很多的财富,所以应该占有这个社会更多的资源,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于是就通过消费的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

他们所购买的商品早已超过了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更多的则是奢侈品。

他们的生活就在赚钱—―消费――遗忘中循环往复。

然而,当今的中国这些人仍然是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贫富的巨大差距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加之媒体对富翁的追捧,迷惑了人们的心理。

我们越来越少的关心农民和工人了,而是主动加入到谈论富翁的潮流中,似乎我们也是其中之一了。

中国存
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城乡差异,加之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说中国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并且正处于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所以并不能整齐划一的说已经是什么什么社会了。

从社会发展的潮流来看,中国进入消费社会是必然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只是消费社会的预演阶段,或是说,中国进入了消费社会的潮流之中。

“消费社会”这一名词毕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中国的情况是复杂的,用西方发展的任何阶段和名词来界定都将是很尴尬的。

三、文学创作主体的泛化
中国的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很大的解放,这时的文人、诗人承担着很大一部分解放人类思想的重任。

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场景:每个女生都会拿着一本诗集,男生则在看哲学,在一个名气并不大的诗人周围围了相当多的人,这时诗人是个中心,像磁铁一样有新引力和号召力。

文学在大多数人心中是无比神圣和完美的。

而这神圣与完美则来自于书中所写能够开阔他们的眼界,而更多的则是可以揭开人们心中的疑惑,解放他们愚昧的心灵。

这时的文学创作只属于那些思想开通,感情深邃或最早接受新思想的少数人。

加之中国当时教育的落后,文学在那时的中国还处于“阳春白雪”的地位,是“极少数人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已经在和世界接轨,愚昧的思想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极少数。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往往更关注于精神生活的享受;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倾向于个体生活经验的宣泄;教育水平的普及与提高也造就了一大部分有文化的人。

这样,文学神秘的面纱就进一步被揭开,文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事,而更多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了。

网络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与民主的平台,每个写作者都处于不同的方位,经由个性化、私人化的体验,不经意间写的随笔就可能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通过网络被很多人接收、评价。

套用笛卡儿的一句名言,也许现在的人们就是“我写固我在”。

这时,我们极少再见到哪个诗人身边围着很多人了。

文学创作的主体由少变多,年龄由集中变得分散,阶层由单一变得复杂了。

文学创作主体的泛化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刺激了人们创作的欲望,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文学修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和人性。

但是,它也是不无弊端的。

在文坛上,不经意间,就会出现一个新鲜的面孔,让人们一时欢喜,但是过不了多久也许就被人们遗忘了,可以说“文坛月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半年”。

四、价值观念的泛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淡出,文学的社会教化和道德批判的功能也日益减弱。

文学的价值取向走向了多元化,“总的来看,主要还可以纳入到社会功利主义和审美论这样两个系统或两种主要流向中来加以观照”。

(赖大仁《文学批评形态论》p220,p223)文学的娱乐性功能在不断的加强,休闲文学、大众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文学的商品性消费性也日益见涨。

在消费社会潮流下,文学已经作为商品而存在了,这些文学作品不再冲撞历史,也不展望未来,有些甚至只为博得人们一时欢笑。

消费性文学满足了人们的休闲需要,
所以它的感性主义越来越强烈,有时甚至少了起码的理性。

在消费社会潮流下,文学作为一种消费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学的消费性也日益凸显,文学不必再抱怨所受的商业主义、消费主义的冲击,只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继续实施,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环境,消费社会在中国就将是必然的趋势,面临困境的文学应该迎接挑战,积极应战。

参考文献
[1]让・博得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赖大仁,文学批评形态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4]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广义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文本形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