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京剧趣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京剧趣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课件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在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
(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纳鞋底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曲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纳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
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纳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纳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学解决提出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可以加
深学生对相应部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壳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
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
(板书:亮相静止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分文字的理解,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大冇好处。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
伸
()分钟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扌丁,也是京剧表
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
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
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
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
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
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
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
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出示课件,让学生
了解京剧表演的四种艺
术手法,为学生看懂京
剧打基础,为学生能够
喜欢京剧艺术,增强鉴
赏能力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画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1.京剧里还有一些(虚伪虚拟)的道具,但一样感觉可使用。
2.京剧(继承传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
3.杂技成分的存在,(显现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缩句)
2.这哪里还像戏剧?(改为陈述句)
3.因为道具是虚拟的,所以演员的表演比真实的更好看。
(修改病句)
三、读课文,填空。
《京剧趣谈》一文通过描写马鞭的作用,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作者对“ _______________ ”这一特色的描写,使我们了解了京剧艺术有很多高妙之处。
【答案】
一、画去:1•虚伪2.传承3.显现
二、1∙这种方式符合美学。
2.这哪里都不像戏剧。
3.虽然道具是虚拟的,但是演员的表演比真实的更好看。
三、利用虚拟的道具可以表演得十分好看亮相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疗的文化底蕴。
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乂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形式的研究上。
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23.《京剧趣谈》教学反思
《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是:京剧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一、教学效果
圉绕本课教学Ll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
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很少,在教学“学戏曲”这一单元里,我先问孩子们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很多孩子说他们听不懂戏曲里唱的是什么。
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听入手,比如在教学本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风趣诙谐的京剧《红灯记》导入新课。
然后我引导学生逐渐地体会听出京剧的韵味, 听出唱词的精炼。
乂给学生听了婉转、哀怨和节奏比较慢的《大雪飘》。
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的次数越多的唱段会越喜欢。
看着孩子们对戏曲有所感兴趣了,我就鼓励孩子们上“中国京剧艺术网”,让他们搜集一些喜欢的唱段听,或者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
2.我对教学环节作了合理设计,让同学们在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的同时,参与实践和探究,唱
一唱,做一做,念一念,说一说等等,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活动中获得了京剧知识,感受了京剧的魅力。
在讲解“马鞭”“亮相”以及名段欣赏的过程中,我通过恰当的开导,合理自然地融入了京剧的三个艺术特征“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同学们对京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在他们参与实践时我及时地给予了语言鼓励,我知道,同学们在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能学得最好。
3.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习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
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的学习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辨别唱腔类别,我为大家学唱了一段《红灯记》选段,带动了大家学习京剧的热情。
在教唱京剧片段环节,我先唱一遍,再用钢琴教唱,
化难为易,同学们旋律唱得准确,唱得都很投入。
三、不足之处
在整合学生材料方面要多加注意,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京剧艺术,进一步喜欢京剧艺
术尽一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课前播放视频《京剧经典唱段》,创设情境。
接着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看看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哪方面知识,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画出知识点,列示意图,分析重点句子,找关键词,补充资料。
小组派代表把本组列的示意图写在黑板上,并向大家讲从哪些句子里学到的,并给大家讲所搜集到的资料,让同学们通过讲解,更多地了解京剧的知识,同时体会说明文章的表达方法。
最后拓展延伸。
一一除了京剧,我国还有许多优秀的剧种,你还知道哪些剧种或剧Ll呢?也可以给大家唱一唱。
(准备《花木兰》《女驸马》《红灯记》《花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