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3月联考试卷〔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
美联储不愧为修辞大师,此次更是非常慎重地▲表达了加息预期,并表示这次将是美联储数年来最为▲的声明,因其每次表述都牵动世界经济,让人难以▲,市场也随之剧烈波动,所以研究美联储的讲话成为机构投资者煞费苦心的难事。

A.模糊咬文嚼字琢磨
B. 模糊咬文嚼字捉摸
字斟句酌捉摸 D. 模糊字斟句酌琢磨
2.以下各项中,对《三国演义》内容表达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黄巾余党包围北海城。

孔融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

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

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

B.董承谋划利用曹操患偏头痛的机会,与太医吉平商量用毒药毒死曹操,不料被家奴告发,曹操大怒,将董承等人杀了。

曹操杀了董承等人犹不解恨,想废帝另立新君,被手下谋士劝止。

曹操又下令勒死了董承的妹妹、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并派三千心腹充当御林军。

C.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张辽前去劝降,说了拼死有“三罪〞,投降有“三利〞。

关羽也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需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

曹操应允了。

D.董卓死后,汉献帝回到洛阳,宣曹操如朝以辅王室。

曹操兴师入朝,不听董昭的劝阻,要迁都许都。

献帝不得不从,而群臣惧操不敢异议。

迁都许都后,献帝分封大臣,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

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3. 以下语句中,没有使用
....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 天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 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
D.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激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

▲ 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认真伪,寻求真理。

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④②③
5.以下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
..的一项是〔3分〕〔▲〕
A.“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克制饮食,表示虔诚。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
举。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并结合必修三所学文言文,完成6-9题。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

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

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先君子惊。

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

〞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

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

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

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

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

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方苞姚鼐集》〕6.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有.二而终有:通“又〞
B.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按:按照〔次序〕
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购:重金收买
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7.以下各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是〔3分〕〔▲〕
A.恐交臂而.失之耳
B.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C.归而.求救国之策
D.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8.把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3分)
⑵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分)
⑶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4分)
9.依据《田间先生墓表》,概括钱澄之的人物形象。

〔4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回答问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

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1〕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

〔4分〕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

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

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

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

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

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

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

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

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繁重。

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

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

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

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

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

那孩子有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当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

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

屋里的人闻声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

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

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

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

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

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

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
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

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

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凉爽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

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

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

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

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12.简要概括小说中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

(4分)
13.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14.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4分)
〔1〕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2分〕
〔2〕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2分〕
15. 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庞朴
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自己鲜亮特色的中国文化。

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②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

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

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

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说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

这两种精神的理想地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③在这方面说得最为深入浅出的,大概要推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

第一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有从忘食忘忧而到达忘我的意思,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

④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因为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因为他洁身自好;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因为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但三人都不及孔子集三人之大成,成为“圣之时者〞。

所谓“时〞,是进退、出处、远近、迟速,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这是统摄忧乐而又超越忧乐的境界。

⑤在庄子谈到人格类型时,我们也看到了任、清、和、时的影子。

在《应帝王》篇中,有一位壶子,能显四种相,其一是“地文〞,相当于孟子的“圣之清〞;其次是“天壤〞,相当于“圣之任〞;再次是“太冲莫胜〞,相当于“圣之和〞;最后也是最高的相叫“未始出吾宗〞,相当于“圣之时〞。

⑥佛学有所谓四门诀——无门、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与孟子的四圣、庄子的四相,完全是一个套路。

这一切又都可以化约为忧和乐,归之于忧乐的圆融。

⑦圆融既被推为儒道各自学说的最后一言和人格的最高境界,恰好成了检验他们的学说能否落实到底和考验他们的人格能否臻于至上的试金之石。

所以,他们走了“仇必和而解〞的光明大道,互相圆融起来建成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

圆融也成为一种优势,使得中国文化
能顺利迎接外来的佛学,不盲从和自馁,相反却以圆融去容纳和包涵,并终于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⑧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异,浮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

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

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

⑨我们久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选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6.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7.依据第二段,概括“忧乐杂陈的状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8.为什么“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6分〕
七、作文〔70分〕
19.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

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宽容他人就是一种与人为善。

请以“宽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文体正确;④不得抄袭。

高一下3月联考试卷〔语文〕参照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C模糊:不明确、不清楚。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此处指美联储表述不明确,应用“模糊〞。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字斟句酌〞符合语境。

琢磨:有“思索、合计〞的意思;也有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的意思。

捉摸:推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此处应用“捉摸〞。

2. D迁许都是董昭的建议;曹操分封大臣,自命大将军、武平侯。

3. D
4.A
5. B“在下〞是谦词。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6.B〔按:巡视〕
7.C
8.〔1〕〔3分〕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

〔状语后置、“杜足〞、“治〞各一分〕
(2)〔3分〕魏忠贤作乱,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中国这么大,有几个人呢〔“大阉〞、“缙绅〞、“易〞各一分〕
(3)〔4分〕倘假设放弃攻打郑国而是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各一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9.〔1〕爱惜人才〔2〕为人正直〔3〕志向高远〔一点一分,答满三点给全分〕
附:《田间先生墓表》参照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

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

第二天天刚亮,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

我的父亲很惊讶。

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

〞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

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余党,他到安徽巡行视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

诸生正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

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冠,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

御史侍从的骑卒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

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

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几社、复社刚刚兴起。

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

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常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

等到〔参加南明隆武、永历政权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

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三、诗歌鉴赏
10.〔1〕①以动〔声〕衬静〔或视听结合〕〔1分〕
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到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1分〕
③营造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1分〕
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1分〕〔共4分〕
(2)①对晚生卢陟的关切之情;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

〔每点2分,答满3点给全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略〕
五、现代文阅读〔一〕
12. 物质生活艰难,精神生活贫乏。

(4分)【答贫穷、生活单调乏味等也行】
13. ①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危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表现孩
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

②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

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表现孩子谦卑。

④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孩子的自尊和倔强。

(6分)
14. (1) 有意为难孩子,想让他知难而退。

(2分)
(2) 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或惊讶〕,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

(2分)
15. ①通过色彩描述,渲染了阳光下羊凹岭的明亮、温暖,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温暖;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赞美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③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6.〔6分〕首先,提出本文观点:忧乐精神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其次,从儒、道、佛三个角度,阐述中国文化具有忧乐圆融的特点;最后,阐述圆融的作用,并号召人们要敬重和发扬圆融精神。

〔每点2分。

第三层分为两层也可以〕
17.〔6分〕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风貌;②不同人士有不同的神韵情采;③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
18.〔6分〕①检验各派学说能否一以贯之;②考验人格能否臻于至上;③建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④能容纳和包涵外来文化;⑤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

〔每点2分。

答出三点得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