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五要”“五不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女教育“五要”“五不要”
子女教育“五要”“五不要”
徐长银
众所周知,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期翼着子女成“龙”、成“凤”;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父母的正确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应当看到,同是教育子女,运用不同的方法,产生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现笔者融诸多有识父母之经验,认为,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应做到以下“五要”“五不要”:
一要适度关爱,不要溺爱有余。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爱护子女,属人之常情。

但是,有许多父母,未通晓其爱护的内涵,对子女过于溺爱,子女需要什么,总是尽量满足,百依百顺;另有一些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张开嘴巴怕丢。

而对子女的的缺点和错误,一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极力护短。

这些父母,以为这样做,就是爱护子女了,殊不知,这种畸形的爱,与《红楼梦》中贾母对贾宝玉的那种“爱护”同出一辙,最终只能导致“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须知,凡为人父母者,在爱护子女方面,须从子女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倘若一味的呵护,一味的娇生惯养,只能造成子女依赖性强,缺乏生活的自治能力,即使长至十七八岁,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次,对子女过于溺爱,容易导致子女讲究吃穿,贪图享受,严重些,造成子女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哪怕是父母留下的万贯家财,也会挥霍殆尽。

再次,对子女过于溺爱,会养成子女虚荣心强、霸气十足的习性,而这种习性一旦融入社会生活中,轻则众叛亲离,重则误入歧途,酿成不堪设想的结局。

基于此,为父母者务必引以为戒,对子女切勿过于溺爱。

二要注重方法,不要非打即骂。

教育子女,必要时辅之一点严厉方式,对规范其不健康的行为和树立家长的威信,未尝不可。

但是,切忌是非不明,粗暴简单,非打即骂。

特别要结合子女心理不成熟的特点,采取“和风悠悠、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式,使子女是非分明,扬长避短。

凡阅过《红楼梦》的家长,都知道
贾政教子的方法:要么就是张口“畜生”,要么就是捆绑吊打。

此种教育方式,对贾宝玉而言,结果只能是皮肉受苦,遍体鳞伤;而对其内心的诚服,则未收到半点效果。

如今,社会已发展到21世纪,教育子女的文明程度,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可是,有少部分父母,仍在导演贾政的悲剧。

他(她)们总是奉行“棍棒之下出好子(女)”的金科玉律,但他(她)们是否想过,是非不分、粗暴简单、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不仅在子女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一层阴影,甚至严重摧残了子女的身体健康。

这方面的例子,电视、报刊上经常披露:一些父母,在子女不服管教、染上恶习或学习成绩下滑达不到既定的理想效果时,既不追朔原因,更不允许子女说出理由,而是采取或“破口大骂”,或“跪搓衣板”,或“一顿拳头脚尖”,或“面壁思过”,或“不给饭吃”等过激行为,结果造成子女要么“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恨父母一辈子;要么“是可忍,孰不可忍”,奋起抗衡;要么自寻短见,结束年幼的生命。

如此种种,难道不值得做父母的深思吗?记得,一位教育家说得好,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是“和狼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须知,用粗暴简单的方式教育子女,是一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实在不可取。

父母应做到,凡遇有子女有缺点,有错误,不听话,甚至和自己发生矛盾冲突时,一定要因人、因事、因地、因子女性格,做好耐心休细致的教育、诱导工作,启迪他们幡然悔悟,改正不足,走好正确的人生之路。

三要经常过问,不要束之高阁。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既非溺爱护短,也非粗暴简单,而是不闻不问,束之高阁;譬如,子女在校成绩如何,不愿问津;子女成长有无进步,不作观察;子女在一定时期内思想状况、道德品质、行为举止如何,撒手不管……凡属子女的一切,似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缄口不言。

作父母的有这种表现,极不正常,完全是一种严重的失职行为。

须知,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其学业的长进,意识的深华、思想的修养、理想的形成、才华的发挥等,无一不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大凡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为了子女身心、身体健康,为了子女成才,总要耗费不少的心血。

唯有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后代,才会
无怨无悔。

其次,教育好子女,既不但是做父母的天职,也是社会赋予父母的一项特殊任务;那种把教育子女看成无足轻重、额外负担的人,势必要遭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因之,凡是做父母的,都应当把教育子女当成义不容辞的一种责任,切实做到在子女未成熟前,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也无论是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一定要竭尽全力施以管教;特别是子女在学业荒疏或染上恶习时,更要经常过问,严加管束,以免造成木已成舟,米已成饭,追悔莫及。

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要言传身教为主,不要虚与周旋。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

为父母者,是子女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而家庭,则是对子女施教的第一课堂。

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较大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优点能够传给子女,缺点同样可以传给子女,此方面的例证,近年来见诸报端的不少,有许多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其染上的恶习就是父母传染上的。

比如,父母酗酒,儿子也跟着酗酒;父母吸烟、儿子也跟着吸烟;父母不诚实,子女也学会不诚实;父母自私自利,子女也效法自私自利;父母行为不端,子女也染上流氓习气;父母是领导干部,官气十足,子女则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基于此,做父母的,在言论、行动上,就应该为子女做出较好的榜样和表率,籍此引领子女学会做人,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五要与其沟通,不要唯我独尊。

许多人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与父母在思想上难以沟通,两者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笔者认为,此种看法有失偏颇之处。

不可否认,由于阅历、年龄、辈分的悬殊,父母与子女之间,其思维、生活、处事方式难免存在一定的反差,但这种反差是可以求同存异的。

作为父母,要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学会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父母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子女面对的各种问题,如学习、工作、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平等的商榷和探讨;谨记,凡子女的看法、见解,做父母的要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启迪并诱导他(她)们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实质;对颇有见地的观点,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一些尚不
成熟或不正确的观点,要采取疏导的方式,使其加以更正。

切忌“倚老卖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子女,让其无条件接受。

另外,凡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平等对待子女,和子女交朋友,使子女深切感受到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存在“父道尊严”或“母道尊严”,他(她)们才不会产生畏惧之心,有什么知心话和心底的秘密,才会向父母诉说。

反之,做父母的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其结果,子女对其只能敬而远之。

如此,久而久之,隔阂加深,形同陌路。

这对于子女的健康成才,将会贻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