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与悦心之道余华小说悬念艺术透视--以《黄昏里的男孩》短篇小说集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7月Jul. 2020
第37卷 第7期
Vol. 37 No. 7新乡学亞学报..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忧心与悦心之道:余华小说悬念艺术透视
—
—以《黄昏里的男孩》短篇小说集为例夏俊华
(河南工业大学潔河工学院,河南潔河462000)
摘要:作为先锋小说家的余华,其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叙事而言,就有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重复手法、零度情
感、自由穿插等,都是其叙事的特色所在。
在他极富个性的叙事艺术里,最令人激赏的则是小说中的悬念叙事。
《黄昏里的
男孩》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悬念形式主要有结构悬念、情节悬念、信息悬念和心理悬念等几种类型。
关键词:余华小说;《黄昏里的男孩》;悬念艺术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20)07-0029-04
余华是颇负盛名的小说家,也是当代文学的领军 人物。
在2005年举办的“世纪文学60家”评选活动中, 余华排名第十,在当代作家群里只有贾平凹一人位列
其右。
余华着力书写人生苦难,关注下层百姓生存状 态,这使他的小说获得了独特的认知价值;他以描写暴 力、凶杀、血腥在当代小说界更是独树一帜。
在艺术上, 余华苦心孤诣,成就斐然。
他的人性演绎、原生态生活
观照、零度感情叙事等审美元素我们姑且不论,仅叙事 一项,余华取得的成就他人就难望项背。
在其小说文本
中,笔者发现他在进行故事叙述时总爱设置悬念,总爱 用悬念给读者创造审美快感。
本文以他的《黄昏里的男 孩》这部短篇小说集为例,来看余华是怎样钟情悬念、 巧设悬念并让悬念发挥它独特审美价值的。
何为悬念?《现代汉语词典》义项有二:_是指“挂 念”;二是指“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 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切。
其实,悬念本是一
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人对外界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提
心吊胆、萦念于怀的紧张心理。
后来人们把它移用到读 者阅读小说、观众欣赏戏剧及影视作品时关切故事发
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 “悬念”义项二的解释。
从小说“所叙之事”看,故事里面本身就隐含着悬
念,因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进程中总有不确定的因素存 在,总有让人牵挂的未知的人和事,所以威•路特说: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悬念故事。
”閃就“事之所叙”的 作者看,他总是要发挥他述说故事的天赋,总想把故事
讲得妙趣横生,“从而可以让读者悠悠联想,领略到无 穷的妙处,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叫因此,悬念就
成了他叙事的首选之法。
所以,悬念无论是在西方小说
里,还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被作家们所倚重。
学者们对悬念的探究可谓乐此不疲,甚至有点禅
精竭虑o 有人从悬念内涵入手,把悬念分为单一悬念和 复式悬念;有人从悬念性质入手,把悬念分为开放性悬
念和闭锁式悬念;有人从表现形态入手,把悬念分为总
悬念和分悬念;不一而足。
笔者从文本价值和悬念效用 的视角,结合余华作品悬念创设的特色,把余华小说中
的悬念析分为结构悬念、情节悬念、信息悬念和心理悬
念几种。
上文我们已经谈及,余华是小说创作的大家、 叙事的高手,为了让作品产生吸引力,他在作品中常常 着意创设悬念,以此让读者生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我们
以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这部短篇小说集为例来探讨 这一问题。
《黄昏里的男孩》共有12篇短篇小说,其中
有悬念叙事的至少就有8篇,比例之高在其他小说家 那里是不多见的。
悬念被余华运用得炉火纯青:或在开 篇出现,或在篇中出现,或在结尾出现,或贯穿作品始 末。
总之,他的悬念设置让人眼花缭乱、步步惊心。
—、结构悬念
所谓结构悬念,就是作者在设置悬念时,从小说整
收稿日期:2020-03-09
作者简介:夏俊华(1968-),女,河南潔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30•新乡学院学扌艮
体结构布局出发,从作品全局进行谋划,把悬念纳入结构当中去运作。
它统摄人物安排及情节设置,整个作品的结构组织服务于悬念的营造。
《黄昏里的男孩》中,具有结构悬念的典型之作应该是《在桥上》这一篇。
《在桥上》的悬念设置完全是从结构整体这一视角切入的。
也就是说,作者安排结构时首先凸显的是悬念这一因素,他把悬念的创设与结构的谋划合二而一,同步推进。
悬念自始至终不离故事半步,悬念与结构浑然一体。
我们要分析这篇作品的结构,一定不能离开悬念去单独分析结构。
当然,我们如果要探讨该小说的悬念设置,自然也不能抛开结构O总之,悬念是结构的悬念,结构是悬念的结构。
《在桥上》开篇写道:
“我们……”
他说着把脸转过来,阳光在黑色的眼镜架上跳跃着闪亮。
她感到他的目光像一把梯子似的架在她的头发上,如同越过了一个草坡,他的
眼睛眺望了过去。
她的身体离开了桥的栏杆,等着他说:
“我们回去吧。
”
或者说:“我们该回家了。
”
她站在那里,身体有些绷紧了,右腿向前微微弯曲,渴望着跨出去。
可是他没有往下说。
⑷96
作品以“我们……”这一省略句开篇。
“我们”后面省略掉的意思便构成了悬念。
“我们”后面究竟要表达什么,发生什么,不要说读者,就连女主人公也不知道。
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叙述的推进,“我们……”在作品中连续出现了三次。
开篇设下的悬疑还没有完全揭开,而男主人公—
—也就是那位卡车司机却突然又关心起她的“例假”来了。
为何要关心妻子的“例假”?这又是悬念。
作品接下来写道:
他显得烦躁不安。
在这样的一个温和晴朗的中午,他睡得好好的突然跳起来,结果什么事都没有,只是为了问一下她的例假是否来了。
她觉得他的样子很滑稽,就笑出了声音。
他却是心事重重,坐在床沿上歪着脑袋说道:
“妈的,你是不是怀上了?”
她不明白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即便怀上T孩子也不是什么坏事,他把她娶过来的时候就
这样说过:
“你要给我生个儿子,我要儿子,不要女儿。
”
她说:“你不是想要一个儿子?”
“不。
”他几乎是喊叫了出来,“不能有孩子,这时候有孩子我就……就不好办了。
”⑷98
至此,女主人公方知其丈夫关心她的“例假”,是不想要孩子。
这一反常思维不仅读者大惑不解,就连女主人公也莫名其妙。
为什么不要孩子?这在人物间的对话中渐露端倪:生活状况不允许,他们的工资养活不了一个孩子。
这一悬念解开后,又一悬念开始出现—
—男主人公突然说出“我们离婚吧”这一句话来。
男主人公何以要提出离婚,前边情节里没有任何蛛丝马迹。
是因为养不起才不想要孩子这一原因要离婚吗?像是,又似乎不是。
正像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第8回“林冲与洪教头比棒”一段的评点时说的:“极力摇曳,使读者心痒无挠处。
”邱9这一悬念直到作品结尾也未能解开,真真使读者心痒无处可挠。
如上所析,《在桥上》的结构中_直缠绕着悬念,悬念自始至终和结构纠合在一起,悬念成了结构性的悬念。
在《黄昏里的男孩》小说集里,《蹦蹦跳跳的游戏》也属于结构与悬念纠合这一类型。
作者在述说这一有病男孩的故事时,悬念的设置也是从结构的视角操作的。
《蹦蹦跳跳的游戏》篇幅虽短,但给我们的审美快感却极深厚,这一审美效果的取得,无疑来自结构性悬念的营造。
结构性悬念与其他悬念一样,都是一种让读者产生紧张、期待甚至焦虑的一种叙事方式,它与其他悬念的不同之处在于:结构悬念是作者在设计全篇、谋划整体时的一种“全局性”安排。
可以说,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结构的安排都和悬念息息相关。
一言以蔽之,结构悬念关涉作品全局。
二、情节悬念
所谓情节悬念,是指作者在设置情节过程中,把悬念这一叙事技巧涵纳到情节设计中,情节表现为悬念,悬念与情节粘连,难分何处为情节,何处是悬念。
在情节悬念模式中,作者用悬念推动情节,情节发展又处处表现为悬念。
“情节悬念是将悬念视为情节安排所产生的某种效应,是最古老的悬念观”间。
这种情节式悬念在余华小说中也是俯拾即是,《黄昏里的男孩》中的《朋友》一篇就是这类悬念设计技法。
《朋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大名鼎鼎的昆山
夏俊华:忧心与悦心之道:余华小说悬念艺术透视•31•
要把石刚宰了。
昆山和石刚经过一番角斗、厮杀,最终握手言和成了朋友。
在情节安排上,作者要让悬念推动情节进展,情节发展的每一步都表现为悬念。
小说一开始就极力造势,让手提菜刀的昆山去和人打架。
昆山扬言要把石刚宰了,“就算不取他的性命,也得割下一块带血的肉”。
石刚和昆山有什么深仇大恨?作品并不透露原委,而使悬念在情节开端中产生。
接下去,昆山只是说“他不给我面子”。
为什么说石刚不给昆山面子?随着情节的推进,悬念被慢慢解开:原来石刚打了昆山的妻子,所以昆山说石刚不给他面子。
情节继续发展,悬念也算解开了不少。
随着情节的发展,新的悬念继续产生:这个不给昆山面子的石刚究竟是什么人,敢打昆山的老婆?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一悬念又解开了。
原来这个不给昆山面子的石刚竟是他的妻弟。
接下来的情节仍然是悬念,这悬念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这石刚有多大本领,他能招架得了“提着一把亮晃晃的菜刀”的昆山?读者不免为石刚捏一把汗。
昆山来到石刚的单位一炼油厂,等候正在洗澡的石刚。
读者越是心急,作者越是漫不经心,让读者悬着的心始终无法放下。
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宋江潯阳江遇险”一段评点道:“不险则不快,极险则极快。
”阳在《朋友》中,作者以很长的篇幅写昆山在外等待石刚,等得不耐烦,而石刚则显得不慌不忙,从容镇定。
此时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当石刚在澡堂洗完了澡出来后,一场搏斗厮杀在所难免。
昆山能否制伏石刚,石刚能否抵挡住昆山,这是更大的悬念。
“英国当代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在阐释悬念问题的时候曾经讲到,写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使用什么手段—
—语言、电影、连环漫画—
—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住读者的兴趣”切。
余华在这里就是不急于给读者答案,故意让读者紧张和焦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山和石刚的较量终于开始了:昆山手提菜刀,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而石刚则镇定自若,毫不畏惧,他胳膊上缠着帆布工作服,一手提着一条湿毛巾。
两个人你来我往,经过几轮搏杀,双方均伤痕累累、精疲力竭。
最后,石刚以“一条毛巾打败了一把刀”。
这样的结果昆山能接受吗?这仍是悬念。
故事结尾,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悬念才得以解开:这天,昆山向石刚走来,从石刚口袋里摸出香烟,取出一根叼在嘴上。
这次不像以前那样把别人的香烟摸出来,“抽出一根递过去,剩下的他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是摸出一根香烟叼在嘴上后,“将剩下的还给了石刚”。
石刚这次“也从里面抽出一根叼在嘴上”,“将剩下的香烟放进了昆山的口袋”里,就这样,两人最终成了“朋友”。
这就是标题的寓意。
在《朋友》中,悬念自始至终和情节纠结在一起,可以说,没有悬念也就没有情节,悬念始终表现为情节,情节的一步步推进就是悬念的一次次建构与解构。
三、信息悬念
所谓信息悬念,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把有关信息进行掩藏遮蔽,让读者对作品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命运一直处于猜想之中。
这些被隐藏的信息对读者一直产生吸引力,使读者一直维持破解信息的心理。
信息悬念不像结构悬念那样对作品整体发挥作用,也不像情节悬念那样出现在故事情节的关键点。
信息悬念大多出现于作品的某一部分,它只关涉作品的局部。
在余华《黄昏里的男孩》这一短篇集中,《我为什么要结婚》和《女人的胜利》两篇均有信息悬念。
在《我为什么要结婚》里,当“我”来到了林孟家中,林孟妻子出现了一系列失常举动。
小说是这样写的:我指的是在这个房间里,我看到萍萍听了我的话以后,脸上的肌肉抽了两下,我心想这是微笑吗?我问萍萍:
“你怎么了?”
萍萍不解地看着我,我又说:
“你刚才对我笑了吗?”
萍萍点点头说:“我笑了。
”
然后她脸上的肌肉又抽了两下,我倒是笑起来了,我说:
“你怎么笑得这样古怪?”
萍萍一直站在门口,那门也一直没有关上,抓住门框的手现在还抓着,她这样的姿态像是在等着我立刻离开似的……⑷心1
萍萍肌肉的抽搐、那一直没有关上的门、手一直抓住门框和笑容的古怪等细节都是谜。
这谜里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读者当下无法知晓的,也是作者故意藏匿的。
通过下文的“解谜”,读者才知道萍萍如此反常的原因:她的丈夫林孟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他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有任何接触。
作品对林孟的这一性格信息进行了刻意延宕和隐藏,所以才让“我”和读者不知道萍萍这样紧张、失常的原因。
小说的
•32•新乡学院学扌艮
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于信息的巧妙掩藏,也就是设下信息悬念。
这些信息的隐藏构成了小说文本中的信息悬念艺术。
四、心理悬念
所谓心理悬念,是指小说作者在细节设计或形象塑造过程中利用人物命运、事件发展的不可知性,让受众产生担忧、恐惧、紧张、期待等焦虑情绪。
虽然结构悬念、情节悬念、信息悬念等诸种悬念也能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悬疑,使其紧张不安,但不同的是,心理悬念的设置不考虑小说的结构、情节等因素,是“专为悬念而悬念”,特意制造一些让读者提心吊胆、萦念于怀的紧张心理。
在《为什么没有音乐》一篇中,心理悬念特别凸显,它通过郭滨的口把这一心理悬念制造出来。
郭滨是男主人公马儿的朋友,但作为朋友的郭滨竟对马儿家的一切了如指掌。
小说写道:
郭滨说马儿的家就像是一个单身女子的宿舍,里面摆满了各类小玩意儿,从书架到柜子,
全是小动物,有绒布做的,也有玻璃做的,还有竹编的。
就是在床上,也还放着一只胖大的绒布黑熊。
而属于马儿的,哪怕是他的一支笔也无法在桌子上找到,只有当他的衣服挂在阳台上还没有晾干的时候,才能在他的家中看到属于他的一丝痕迹。
说到马儿床上那只绒布黑熊时,郭滨不由得笑了笑,问他的朋友,同时也问自己:“难道吕媛出嫁以后仍然是抱着黑熊睡觉?”期
读者一定大惑不解:作为外人的郭滨为什么对马儿家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连马儿床上的私密东西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让读者更为疑惑的还在后头。
作品继续写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郭滨对马儿家中的了解也逐步地深入,他吹嘘说就是闭上眼睛在马儿家中走上半个小时,也不会碰到一把椅子。
而且,他说他知道马儿家中物件的分布,什么柜子放什么东
西,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只要他的朋友们有兴趣,他就可以让他们知道。
他说:“他们床头的那个柜子,里面有一个抽
屉,抽屉里放着他们两个人的全部证件,和他们全部的银行存折,抽屉是上了锁的。
抽屉的下面叠着吕媛的短裤和乳罩,还有袜子和围巾。
”⑷23
这些家庭私密竟然让一个外人了解到这般地步,不能不让读者感到困惑和好奇。
这正是作者设置心理悬念所要达到的目的。
除了上面提及的之外,《他们的儿子》《黄昏里的男孩》和《女人的胜利》等也是设有悬念的佳作。
可以说,余华对小说悬念叙事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通过对以上诸种悬念的解析可知,小说悬念的设置,目的是让读者对人物的命运担惊受怕,对事件的发展结果不断猜测,让读者徘徊于作者建构的悬念迷宫之中,然后经过一连串的山重水复,最终找到迷宫出口,抵达令人心旷神怡的“又一村”境地,从而获得鉴赏快感。
金圣叹说:“读书之乐,第一莫乐于替人担忧。
,,[8]余华正是运用悬念艺术手段给读者制造了从心忧到心悦的审美境界,从而让短篇集《黄昏里的男孩》成为“美的小说”。
以上我们依据悬念的价值和效用把它划分为四种类型。
实际上,悬念在作品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有时又是重叠交叉的。
比如结构悬念可能也是情节悬念,同时还是信息悬念。
我们之所以把它叫做某一悬念,只不过是它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特征比较鲜明罢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1426.
[2]威•路特.论悬念[J].宫竺峰,译.世界电彩,1982(3):
171-18&
[3]范培松.悬念的技巧[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194.
[4]余华潢昏里的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6]陈瑜.悬念研究:理论资源及其问题意识[J].社会科学,
2008(7):30-36,189.
[7]颜培金.非常悬念:无法抗拒的情节诱惑[M].济南:山东
友谊出版社,2002:66.
[8]金圣叹全集:卷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83.
【责任编辑郭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