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姓氏、家谱研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鲍、瞿。
凡族中出过进士、举人、贡生,并由其主修的家谱,比较而言,差错就少,如:王、孔、毛、田、任、汤、汪、来、李、周、顾(长潭)、郭、徐、屠、黄(埭上)、韩(湘南)、楼、瞿等家谱,世系清楚,记事翔实,间有考证,质量均属上乘。
(三) 萧山土著居民去何处?
何谓“土著”?意即世居本地的人。
唐•颜师古云:“言著土地,而有常居。
”(《汉书•注》)
据湘湖北岸的跨湖桥遗址和下孙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主要从事狩猎。
专家们认为,在距今9500年至8000年的漫长岁月里,湘湖地区森林火灾频起;在距
今6500年前后,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侵。
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导致相对低洼地的积水,沦为沼泽。
之后,海水又逐渐淹没了沼泽地,使我们祖先失去了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向南
方迁移。
当然,那时姓氏尚未产生——姓氏产生于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
20多年来,我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跑了两宋以前就存在的200多个聚落,浏览了
150多部、1000余册各姓家谱,发现自春秋至南北朝,萧山这方美丽、富饶而又饱经沧桑
的土地上,先后生活着施、朱、陈、夏、许、孙、郭、戴、白等人。
他们可以说是萧山的
土著,其代表人物为:
西施:春秋末期苎萝山下卖柴人的女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在其居地设苎萝乡•西施里(今属临浦镇)。
朱隽:因军功拜右车骑将军,封钱塘侯,东汉时定居余暨,为今衙前镇翔凤村朱姓人
的始祖。
陈荅:三国•吴枢密院事陈筒长子,天乐郗坞(今属进化镇)陈氏始祖。
夏方:西晋•永兴人,孝子。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设夏孝乡,以纪念其孝行。
许询:东晋•会稽内史许归次子,萧山许氏始祖。
孙处:东晋•永兴人。
后随南朝宋武帝刘裕镇压孙恩、卢循义军,因军功受封振武将军、龙骧将军,赠交州刺史。
郭世道(一作“世通”)、郭原平父子,南朝宋•永兴人,居独枫里(后改孝行里,今戴村镇张家弄村)。
戴僧静:永兴人。
南宋齐•淮南、高平太守,谥号壮侯。
白敏:永兴人,居孝悌乡•白墅里。
南朝梁•平北将军。
(四)各姓缘何迁萧然?
探究各姓迁萧山原因,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
萧山是个好地方:会稽、龙门、天目3山如苍龙般地从四方迤逦游来,浦阳江、西小江、南门江及其支流犹如人体血脉,流淌于田畴间,湘湖、白马湖镶嵌于城西,莹莹碧水
象两块翡翠。
我们的祖先依山傍水,筑宅定居,从事农耕,繁衍生息。
萧山是美丽的,萧山人是勤劳的,历代诗人为它献上形象而精彩的佳句:
“一县繁花香送雨,五株垂柳绿随风。
”——唐•方干
“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
”——宋•姜白石
“夜灯机杼声连屋,春雨桑麻绿遍村。
”——元•贡性之
“岸岸花欹屋,村村树拂楼。
”——清•潘耒
再加上地广人稀,民风淳朴,自然成为官吏隐居颐养之地,灾民的避难谋生之所,拓
展家族者的创业新区:
唐•乾宁、光化间(894—900),淮南节度使丁璞(山东临淄人),避黄巢乱,携眷隐迹
凌溪之南(今戴村镇丁村)。
唐•天复元年(901),汝阳郡王李琎4世孙庶,自陕西凤翔避难南来,流寓绍兴锦鳞桥,卒葬天乐。
其次子继宗为守父墓,遂定居天乐(今所前大小坞村)。
五代十国时期,钱鏐麾下战将、兵部尚书楼晋(义乌人),见仙岩山如虎之踞,州口溪如龙之蟠,便于此定居发族,之后蔚为大姓。
北宋末年,宰相韩琦曾孙、饶州(今江西上饶)知府膺胄(河南相州人)随驾南来,
安家于湘湖之南(今义桥镇峡山头一带)。
这里“南列寿山,北枕湘湖;西环渔浦,东瞻文笔。
”而且交通便利,“当其时,一以勤王,而江干之小舸易达京畿(杭州)。
”与其他朝臣
不同的是,膺胄忧国忧民,时时想着报效朝廷。
南宋•绍兴年间,绍兴太守陈守迎“因爱萧山山佳水秀,民风淳厚”,年老卸任之后,
不愿再回故乡东阳,便择塘里住了下来。
“其后家益大,子孙益繁”,便名居地为塘里陈
(今属新塘街道)。
南宋初,伊洛(今河南洛阳)人沈文锡,任秘书省正字,与其上司秘书少监秦熺(秦
桧养子)不和,为免遭其害,预先把家眷迁至长潭七都一山村中(今戴村镇沈村)。
南宋时,省元王性(山东莘县人)扈驾南渡后,“因恶秦桧之奸,避居萧邑之苎萝村(今临浦镇大庄桥一带)。
”
南宋时,“奸臣秦桧议和误国”,节度使郁绵,自河南隐迹余杭良渚。
至元朝,其曾孙
明笙,再迁萧山“地势宽平,龙脉峥嵘”的燕窝山下(今戴村镇郁家山下)。
南宋•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张称逊,“性耿直,不附权贵,因与贾似道(理宗贾贵妃
之弟,右相)有隙,遂谢事归。
”隐居萧山崇化里(城南)。
以上种种表现了迁徙者的志节,对权臣误国的鞭挞。
元初,南宋监察御史屠子茂曾孙缉,自诸暨紫岩琴坞,途经萧山,见“其山(苎萝山)矗矗,其水(浣纱溪)潆潆,其地(苎萝村)若云蒸霞蔚”,遂迁居苎萝乡之界塘(今属临浦镇)发族。
元末,富阳龙门孙氏从三、从八二公,“游至萧邑地(今浦阳镇桃源小湖),见其山明
川秀,土厚泉长,居民鲜少……”遂卜宅定居。
……
莅政萧山,埋骨任所;赴任或经商途径萧山,殁而葬焉。
他们的子孙便筑屋守墓,成
为萧山人:
南宋初,婺源人朱槔随高宗南迁,任萧山县主簿,其裔后迁萧山。
元•大德年间,金华人韩逊之,任萧山县县尉。
晚年他对儿子说:“萧山人民德我,吾亦不忍去。
吾殁,尔毋返吾骨于婺(金华)。
”
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於善(西安原冶人)任杭州府推官。
至正十一年(1351)调萧山县县尹,“兵燹不归”,其裔定居于楼塔、义桥、浦阳一带。
元•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赵诚,“以进士官萧山县主簿,有惠政,殁而葬焉,子孙依墓者奠居大弄里(今属城厢街道)。
”
南宋•嘉泰二年(1202),河南鄢陵人来廷绍(1150—1202),以直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事。
岂料未到府治而病逝萧山祗园寺。
其长子师安葬父于湘湖东岸,自己为
守墓而筑屋冠山南麓(今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父(齐王杨忠)、兄(冀王杨次山)埋骨钱塘江南岸的杨岐山麓,族人守墓,定居萧山。
南宋时,汤思退(处州青田人)出知绍兴,在夏孝乡河斗里(今属长河街道)建立别墅,后裔遂定居该地。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义乌商人虞芽,携眷避难杭州,途中病逝迥龙山。
其子元亨、元贞葬父于山之南坡,兄弟俩则筑室守墓于此(今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
入赘是一种迁徒方式,自己不必营建住宅,购置土地、家什。
北宋初年,诸豪自开封南来,入赘山阴天乐(今诸坞)潘氏。
北宋•咸平年间,富阳人倪源入赘桃源(今后倪)韩氏。
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避兵乱,淳安人郭绵迁诸暨直埠马坞,元后,马坞人郭完(1187—1246)再迁萧山,入赘九都卜家(今属河上镇)。
元朝时,四明史弥远(宰相)5世孙、朝奉郎公亨,为避兵乱,入赘天乐(今欢潭)
田氏。
元朝时,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7世孙寿,为避战乱,自婺源入赘萧山城东金氏,
居地今称朱家坛(属新塘公社)。
明•洪武间,绍兴下方桥人徐本一,入赘城北塘湾闻氏。
明•洪武间,郑禘自萧山县城入赘山阴天乐山栖王氏。
明•成化间,安徽黟县人汪煦入赘闻堰(今东汪)韩氏。
等等。
(五)萧山各姓来自何地?来于何时?
萧山各姓以来自古越地为最多。
吴、越之战前,古越疆域为:
南至句无(诸暨和义乌交界处),北至御儿(桐乡西南);东至于鄞(宁波鄞州),西至姑蔑(衢州龙游)。
吴越之战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并向北扩张,一度称霸,其疆域为: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浙江北部。
来自绍兴的:王、叶、任、诸、缪、徐、杜、陆、范、童、詹……
来自上虞的:朱(翔凤)、杨……
来自余姚的:毛、戚(党山)……
来自新昌的:蔡、吕(吕才庄)……
来自宁波的:史……
来自诸暨的:蒋、何(铜埠)、方、朱、许、汤(大汤坞)、杨(云石尖山下)、陈、俞、郭、黄、周、屠……
来自浦江的:郑……
来自义乌的:楼、骆、傅、朱(河上)、柳、虞、颜……
来自东阳的:陈(塘里)、朱(许贤)……
来自金华的:朱(桃源)、韩(永思堂)……
来自永康的:胡(紫霞)、瞿、马(塘村)……
来自汤溪的:华(华家垫)……
来自江山的:柴……
来自青田的:汤(河斗)……
来自温州的:陈(涝湖)……
来自杭州的:张(衡河)、郁、洪、孔、魏(县城)……
来自德清的:魏(河上)……
来自富阳的:孙、盛、倪、陆(戴村)……
来自淳安的:郎……
来自江山的:柴……
来自古越地以外的有:
来自江苏的:顾……
来自江西的:万……
来自安徽的:汪(东汪)……
来自河北的:赵(大弄)、张、葛、徐……
来自河南的:沈(云石沈村)、郁……
来自陕西的:於、马(板桥)……
综上所述,直接从始居地迁来萧山的几近于零。
虽然跨湖桥遗址证明8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但此后战事、灾荒频发,萧山发展延滞。
至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在凤凰山下营建宫室后,钱塘江南岸这方宝地始为人们重视,各
姓陆续迁此。
各姓迁萧山时间,以南宋和明朝为多:
唐朝:丁、李、楼……
北宋:华(渔浦)、沈(长巷)、诸、魏(河上)、胡(所前)、邵(进化)、张(城南)、倪(浦南)……
南宋:王(苎萝)、施(航坞山北)、任(县城)、华(渔临)、汪(大义、构源)、瞿、黄、韩(湘南)、来、汤(夏孝)、钟、赵(杜湖、石柱头)、杨、俞、陈(涝湖)、顾(云石)、高、夏、戚(义桥)、曹、詹、裘、郭、戴(苎萝)、谢、傅、沈(云石)、朱(鹊竿)、柴……
元朝:张(葛、徐)、孙(湘湖)、於、朱(黄阁河、城东)、张(衡河)、周(来苏)、虞、颜、蔡、郎、何、赵(大弄)、史、洪、郁(郁家山下)、马(塘村)……
明朝:孔、吴、金、范、汪(东汪)、姜、胡(赭山、紫霞)、冯、徐(吉山、井亭)、盛、杜、魏(县城)、童、卢、缪、方、郑(所前)、毛、钱(浦阳)马(板桥)、骆、彭、祝、钟(佛山)……
说明南宋、明朝时期,萧山这方土地已趋成熟,居民日渐增多:
唐•开元中,39453(丁);南宋•嘉泰元年,44643(丁);明•崇祯十三年,92995人。
(六)、家谱是个资料库:
梁启超先生说:“族谱、家谱,一族一家之史”,为“国史取材之资”。
当代谱牒学专家、《谱牒学研究》丛刊原主编武新立先生说:“家谱是个资料库”。
诚哉是言!笔者在读谱中获得了鲜为人知宝贵知识,宣传了故乡的名人名胜,提高了
萧山的知名度:
一是弄清了萧山主要姓氏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开创基业的艰苦历程;
二是疏理了150多个古村落历史,尤其是南部山区的村落史。
那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勤劳、善良、淳厚、质朴和“耕读传家”民风;
三是为萧山5部旧志(明•嘉靖志、万历志,清•康熙志、乾隆志和民国志)增补了20
名进士。
至此,萧山有进士349名,说明地灵则人杰;
四是考证大禹确有其人、越王勾践为大禹44世孙。
萧山的楼姓人、夏姓人都是大禹的后代;
五是西施故里苎萝村确在今萧山临浦镇境内,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朝廷在此设
苎萝乡•西施里,至今,尚有王、倪、於、周、赵、施、屠、葛、童、戴10姓宗谱可以证明;沿浣纱溪两岸的14处遗迹,原知原味,累累如贯珠,留下了西施的芳踪;
六是考证欢潭是岳飞、牛皋等带领部分亲兵去诸暨店口看望朝议大夫、金华县知县陈
协时,天热欢饮潭水,不是岳家军抗金经过;
七是考证出明初山西布政使、后奉旨出使日本的华克勤为闻堰潭头华氏始祖,其隐居
读书的延庆寺还在。
朱执信的祖籍是衙前翔凤村……
八是发掘出完整的两组“萧山八景”组诗和别的描写萧山景观的诗词。
这些诗词5部
旧志未收,当代出版的如《萧山古诗五百首》等也缺载;
九是发现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曾有密谋的史实,可补正史之缺;
十是找到了汤金钊象和他的《自订年谱》,解开了其棺木中的木脚之谜;
十一是考释了金庸堂姐查良镜与汤氏家族的关系,刘墉(“刘罗锅”)与萧山朱氏(黄阁河)的渊源……
不唯如此,在拜读、摘录家谱中,笔者受到先人“居庙堂之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以及耕读创业、诗礼传家,孝亲睦族、尊师重道,守身积德、清廉自律等等美德高风的教育(家谱中有“家训”或“家诫”,以教育子孙)。
(七)必须有分析地引用家谱资料
家谱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
浦南顾家埭1947年续修的《萧山桃源顾氏宗谱》尊顾劬为第1世。
顾劬为顾邵之误。
顾邵为顾雍之子。
顾氏第1世当是顾雍。
(此条错误在顾家溪同年续修的《萧山长潭顾氏宗谱》中已得到改正)
浦沿河东王村《萧山王氏宗谱•序》说:“我邑西乡之有王氏也,有谓自其始祖贻正公于明•成化间从山阴钟泽迁于此。
”又说这位贻正公居“国子博士,授左位将军,拜驸马都尉,赐贻永,位至尚书。
生于成化四年,卒于嘉靖四十七年。
”
按:王贻正为北宋时国子博士。
驸马都尉贻永是他的儿子。
明•嘉靖帝在位止于四十五年,何来四十七年?
义桥赵家坞《浚仪赵氏玉牒世谱》尊佥判毅武军节度使、佥判绍兴府兼守孝陵的赵摅为始迁祖。
其实赵摅一直住在绍兴东关,迁居赵家坞者为赵摅的9世孙赵仲睦,时在明朝中期。
《天氏颜氏宗谱》1923年重修时赫然有《乾隆四十九年徐渭序》,此徐渭不知何许人也?
一首《题口氏宗谱》的七律:
“奉观先牒起遐思,南北家乘续旧枝。
一脉子孙无异姓,千年昭穆恍同时。
蒸尝共守唐臣庙,今日犹存宗诰辞。
惟愿后人存孝敬,莫将身世负君师。
”
这首告诫子孙不要数典忘祖的诗,分别为余姚黄氏、萧山埭上黄氏、萧山涝湖蒋氏、萧山长潭顾氏4谱转载,作者署宋•王十朋(1112—1171),乐清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侍御使;欧阳元量,江西新喻人,山阴县知县,著《决胜兵要经》;吴潜(1196—1262),安徽宁围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状元,兵部尚书、参知政事;黄溍(1277—1357),义乌人,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侍讲学士。
究竟何人题何姓家谱?还是伪托名人,提高家谱品位?至今仍是一个谜!
再如有一首题为《辞朝诗》的七律:
“大定山河四十秋,人心不是水长流。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好休。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世间多少忠良将,服侍君王不到头!”
说明封建社会的大臣,天天提心吊胆,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
只有辞朝退隐了,才能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如果没有飞来横祸的话。
这首诗先后为渔临关《华氏宗谱》和郁家山下《郁氏宗谱》所引用,作者分别是宋•吏部尚书华琜(王字旁加”来”)和宋•吏部尚书郁琜。
华谱重修于1916年,华琜为该族29世;
郁谱重修于1947年,未表明郁琜世系。
很明显,郁谱中的这首诗从华谱移入。
这是谱师的常玩小动作。
家谱中,往往存在着自相矛盾:
进化《吉山徐氏宗谱》称:城北井亭徐氏由吉山迁入,始迁祖为明•吉山徐氏第4世徐坎;而《井亭徐氏宗谱》则清楚地写着:绍兴下方桥人徐一本,字茂林,系北宋•祥符五年(1012)状元徐奭15世孙,明初入赘城北塘湾闻氏,是井亭徐氏的始迁祖。
经查证,当以《井亭徐氏宗谱》记载为准。
《绍兴湖塘金氏宗谱》称:“吾宗系出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
《萧山庙东金金氏宗谱》则说,他们的始祖是“汉景帝八子中山靖王刘胜。
”
而《暨阳紫岩螺山刘金氏家乘》(金海观出此族)写得明明白白:“汉景帝九子胜,
封中山靖王”,是紫岩螺山刘金氏的祖先。
经查阅正史,此说正确。
关于郁达夫祖籍,萧、富两地有争议,我先后撰文(1995年10月27日《联谊报》、1998年2月7日《萧山日报》),结论是“郁氏的祖籍应是黎阳郡。
富阳的郁氏确从萧山郁家山下村迁出去的。
”事后发现,后一句是不确的。
因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萧山崇化乡郁氏宗谱》以及道
光丁未年(1847)《萧邑郁氏宗谱》并未记载明•郁明笙之孙义安(萧山郁氏4世)“迁富邑城内满家弄”。
那么,富阳郁氏究竟由何地迁入?据上述3谱:北宋•熙宁丙辰年(1076)进士、南宋•绍兴朝节度使郁绵,护驾至杭州(为郁氏入浙始祖),“因忤权臣,避迹梁朱(今余杭良诸)”。
绵生3子:祺、襟、袂。
襟生遨,为富阳郁氏第1世;袂生游,为萧山郁氏第1世。
他们都是从良渚迁出去的。
作者信息:
王炜常萧山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谱谍学研究会会员。
参考文献:
1、《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
2、《萧山县志稿》,来裕恂独力修撰,民国时期;
3、《渔临关华氏宗谱》,木刻本,1916年修;
4、《萧山长潭顾氏宗谱》,木刻本,1947年修;
5、《萧山夏孝汤氏宗谱》,木刻本,清雍正年间;
6、《萧山苎萝王氏宗谱》,木刻本,清光绪10年;
7、《萧山朱家坛朱氏宗谱》,木刻本,清道光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