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A卷〔50分〕
一、基础选择题。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
....,缺一不可。
B.虽然计算机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
举,一挥而就
....。
C.传统节日是一种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
社会格格不入
.....
D.将往昔林林总总
....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3分〕
A.劝.学〔劝说〕可以横绝
..峨眉巅〔飞越〕
博.学〔广泛〕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闻着彰.〔清楚〕蒙.故业〔继承〕
开关延.敌〔迎战〕寻声暗.问弹者谁〔暗地里〕
C.河内凶.〔荒年〕丛菊两开他日
..泪〔往日〕
兵刃既.接〔已经〕王无罪岁.〔年成〕
D.吾师.道也〔学习〕锦瑟无端
..五十弦〔无缘无故〕
圣人无常.师〔固定〕六艺经传.〔传记〕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河.内凶②民不加.多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七十者可以
..
..止⑥非我也,岁.也⑦驽马十驾
..食肉矣⑤或百步而后
⑧无可寄托
..而问焉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⑩犹且从师
..者⑨山东
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③⑦⑨D.④⑤⑥⑧⑩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青,取之于蓝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蹑足于行伍之间
D.不拘于时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目前,科技界很关心科技投入问题,提出“科教兴国,谁兴科教〞的口号,呼吁“国兴科教〞。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够全面。
同时政府才能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科教。
①所以更全面的提法应该是“科教要兴国,兴国要科教〞
②兴国真正地依靠科教,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国家的含义不同
④“科教兴国〞的“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⑤“国兴科教〞的“国〞,是国家政府
A.⑤④③①②B.③⑤④②①
C.①④⑤③②D.④⑤③①②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句子〔16分,每一句1分〕
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⑵,环珮空归夜月魂. 〔《咏怀古迹》〕
⑶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
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⑸,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
⑹,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⑺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
⑼其曲中规.,不复挺者,. 〔《劝学》〕
⑽,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⑾,信臣精卒车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⒀,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三、经典名著阅读〔16分〕
㈠阅读《三国演义》1~40,回答7~8题〔10分〕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著内容的两项是〔〕〔〕〔5分〕
A.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爆发黄巾起义。
幽州太守刘焉要招募义兵抵抗黄巾军.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义,投靠刘焉,打败进犯青州的黄巾军,又出奇兵解了涿州之围,还救出被黄巾军打败的曹操,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B.袁绍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他假意和公孙瓒联合,派公孙瓒打下冀州。
但是冀州攻下之后,袁绍不但不分给公孙瓒,反倒背信弃义,乱箭射死公孙越,并派文丑去杀公孙瓒。
后来公孙瓒幸遇赵云,被其救下。
C.曹操以汉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发布了讨伐董卓的檄文,十七路诸侯群起响应,刘关张兄弟三人也加入了联军。
众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由孙坚任先锋,合兵向京城进军.在诸侯联军的进攻之下,董卓最后放弃了洛阳,迁都长安。
D.曹操发兵进攻刘备。
张飞向刘备献计洗劫曹寨,不料被曹操识破。
曹操设下埋伏,张飞中计,兵败逃往芒砀山.刘备势单力孤,全面溃败,只身突围,投奔青州城.关羽留下保护刘备妻小,死守下邳城。
E.陈琳曾为袁绍攻打曹操起草檄文。
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
卧病在床的曹操看了檄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病也更严重了。
后来陈琳不为袁绍重用,前来投奔曹操。
曹操爱其才而不计前嫌,仍委以重任。
8.“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是刘备第几次到隆中拜谒诸葛亮的情景?请叙述与之相关的情节。
字数100字左右〔5分〕
㈡阅读《论语》选段,回答9~10题〔6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论语里仁》〕
子贡问:“师与商④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⑤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⑥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①适:亲近、厚待。
②莫:疏远、冷淡。
③比:从,靠近、亲近。
④师与商:颛孙师和卜商,即子张和子夏。
⑤愈:更好些.⑥狷:耿直拘谨,洁身自好的人。
9.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世间,事有定形,而无定理。
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一定要去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去做的。
B.人的行为要以义来规范,做事情要唯义是从,只要符合义,就可以大胆去做;如果不符合义,就不要去做。
C.子张做事常有过分之处,子夏做事常有不及之处,他们俩的性格有明显的差异,都存在不足之处.
D.孔子认为,狂者有进取心,敢作敢为,狷者拘谨,洁身自好,不肯做坏事,这两类人还是可以交往的。
10.“无适〞“无莫〞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师〔子张〕、商〔子夏〕与狂者、狷者有相似之处吗?请简要分析。
〔3分〕
B卷〔100分〕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回答11~14题〔13分〕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是一场及时雨,这就是在肯定这场战争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歌,回答15~16题.〔6分〕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中,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5.这首诗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2分〕
16.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21题〔18分〕
㈠〔6分,每小题3分〕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
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
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
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
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
〞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
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
况且,《汉书·卫青霍去。
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
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
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
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
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
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7.《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1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㈡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9~21题〔12分〕
布鞋
——厉彦林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
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
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
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
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
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
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
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
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
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
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
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
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
〞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
〞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
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
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
〞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
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
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
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19.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6分〕
⑴品味④段中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表现母亲怎样的特点.〔3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⑵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加点的“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
八、作文〔60分〕
虽然地球和月亮,有着一个不可衡量的距离,但地球能够亲睹月亮的光辉,他们有无数定期的约会。
两岸的山峰,终日凝望,他们虽曾面对着长河叹息,而有时也在空间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似满足于永恒的遥遥相对……〔覃子豪《距离》〕
2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以“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者议
......。
要求:文体特征明确,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三、经典名著阅读
〔一〕《三国》阅读〔10分〕
7.AE〔A项①“涿郡〞应与“青州〞对调;②被黄巾军打败的是董卓而不是曹操。
E项
①连头风病也顿愈;②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虏,并非主动投奔。
〕
8.第三次.1诸葛亮正在草堂昼寝
.......,.
..........着,自己则拱立阶下
... 1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外等
相候多时
......。
1....,刘备请他以天下苍生为念,为其赐教。
诸葛亮纵论三分天下.....1诸葛亮醒后相见
刘备恳请他出山相助
.....。
1〔第38回〕
......。
诸葛亮受三顾之恩,愿出山效劳
〔二〕《论语》阅读〔6分〕
9.A〔“事有定形,而无定理〞有误。
应该是:事无定型,而有定理.〕〔3分〕
10.“无适〞“无莫〞,既无可无不可,说的是在符合义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
不同的做法,这体现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
子张做事常有过分之处,有似于狂者;子夏做..................................
事常有不及之处,有似于狷者。
..............〔3分〕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
四、文言阅读〔13分,选择题每题3分〕
11.D 〔倍:动词,扩充一倍〕
12.A 〔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于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3.A 〔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激怒天下;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
14.向南
...〔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
把.我们放到后头
....呢?〞〔每句每个点1分,句子通顺1分,共4分〕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题3分〕
17.D (A项对应信息区在第4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隐藏……〕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C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因果关系不对;D项对应信息区在最后一段.)
18.D〔A项错在“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应为“龙城飞将合用卫青、李广事〞。
B项应为唐时有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依据是《潜邱札记》的解说。
C项错在强加因果关系。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19.⑴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细心、认真、关爱孩子。
〔2分〕
⑵形象传神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2分〕20.不能删去。
〔1分〕因为本段点明了文章主旨,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2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走好人生路的决心,使文章主题进一步升华。
〔2分〕
〔如果回答“可以删去〞,视其回答,酌情给分,且最高只有3分。
〕
七、语言运用〔3分〕
21.①“惊悉〞改为“听说〞;②“阁下〞改为“您〞;③“造访〞改为“看望〞;④“馈赠〞改为“送上〞。
〔3分,改对一个给1分,只找出未改对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