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宗谱卷首(历史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门陈氏宗谱卷首(历史篇)
目录
一、义门陈起源 (1)
二、义门陈历朝事迹状 (4)
三、分庄记 (7)
四、江州义门旌表记 (7)
五、太邱公碑文 (8)
六、江州义门陈氏碑文 (9)
七、嘉祐七年分庄诏 (11)
八、敕封江州义门陈氏分庄十二郎记(节选) (11)
九、谢恩表 (12)
十、奏义门卑幼妄擅典卖田产状 (13)
十一、谢贷粟表 (13)
十二、康戬贷粟疏 (14)
十三、敕赐陈氏旌表门闾 (15)
十四、宋授陈旭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16)
十五、宋赠义门陈氏始祖五世公爵敕 (16)
十六、宋授陈蕴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17)
十七、义门家法三十三条 (17)
义门陈起源
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4月遵祖父陈伯宣命,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

陈旺娶妻孙氏生子二,长子陈机,次子陈棋。

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

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
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

义门盛况
1.累受旌表。

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1)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

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

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

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2)宋朝旌表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

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
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示右)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中写道:“江洲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

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
长。

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

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瞬德有重光。

”时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断定“义门陈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五的旌表,可称中国古今之最。

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

因此,后人有“义门陈”盛于宋之说。

2. 兴盛规模
(1)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建庄合炊累计历时332年,聚居18代,人口3978人。

(2)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

(3)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的建筑有:义门正宅、御书楼、东佳书院、东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训堂、德星堂、大学院、接官厅、刑仗厅、太圣院、得胜楼、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秋千院、望仙亭、嬉戏亭、真君祠、五祖碑、藏书楼、百柱堂、兰官、廨院、道院、义门、义酒坊、酒店、馈堂、公堂、鼓楼、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迁祠、先祠、义碑,筮法亭及田庄、园林等三百多处。

(4)宋真宗听说义门陈氏“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仁宗时期义门分庄时为18代),农夫不怨耕田苦。

”惊叹不已,连命义门族人进朝加爵,并额外恩准义门陈氏铸造家币以示荣宠(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铸有“义门世家”字样、外圆内方约一
寸直径的铜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由此可见,“义门陈”当时“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吟哦翰墨香”的繁荣景象。

义门衰弱
1.两次分庄
(1)宋仁宗嘉(示右)七年(公元1062年),有重臣包拯、文彦博等上书,论德安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气,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宋仁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于公元1063年赐“义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成延继。

”遣地方官员谢景初、吕海、范彬等人于同年7月初三到“义门陈”,将12个派行分析为291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

分布全国七十二个郡(今年18个省)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

(2)元未明初,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对德安义门进行第二次分析。

2.两次兵灾
(1)南宋时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抗金名将陈郜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陈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

义门陈受劫后,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云集故里,捐资重建家园,至元未时期“义门陈”庄又重展雄资。

(2)元未,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朱元璋为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故里“义门陈”,进行了洗劫,并将“义门世家”陈姓定为“胥民”,致使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也正因此,陈姓而遍布天下。

义门陈历朝事迹状
修真宗皇帝一朝正史,要见义门陈氏自来义居事迹及朝廷有何恩赐旌表次第,立便取来,仔细具录。

……臣泰家先祖自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孙兼,唐开元(713—741)举进士第为右补阙,仍留翰林院,赠秘书少监。

生京,进士及第,德宗朝(780—804)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瓘,高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

生六子,惟五子伯宣有文史之才,与马总友善。

因游庐山结茅晦迹,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名闻朝廷,累召不起就拜著作佐郎。

后置庄田于江州德安县,子孙因此居住,恪承祖训,屡世同居。

唐僖宗(873—888)朝,令行旌表。

大顺中(891),崇授江州长史,立家法三十三条,置主事,设库司,建书堂,立庄首,自此始也。

直至升元元年(937),江南伪命特立义门,县帖差人于门首竖大柱两条,长可二丈有余,右镌“义”字,左镌“门”字,既立义门。

仍除正苗正税外,免杂差科徭、盐曲线绢等。

时家长(陈)衮授江州司户参军。

衮死,昉为家长又授文林郎试太常寺奉礼郎,累世同居,世守家法。

我朝太祖皇帝开宝八年(975),右补阙知江州事张齐贤奏:“据伪署文林郎试太常寺奉礼郎陈昉状称:“一十三代同居,二千七百余口,在伪命蒙恩除正苗正税外,免放差役沿科物色。

前件可以敦化民俗,激励黔黎,虽属伪命日事,敢不腾录奏闻。

”牒命敕旨,宜令江州一依伪命同施行,仍除正苗正税外与免杂差徭役。

昉死鸿为家长。

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七年(982),樊若水为江州东路转运使复令江州并督陈氏积年沿征杂配。

右直史馆、参知政事赵普奏言:“陈氏历代孝义之家,前李煜时尚蒙蠲免杂配,幸至圣王岂合征收?宜悉免本户沿征杂役,庶彰大化。

”是岁张相会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亦奏:“据江州德安县状申、陈鸿家自来积善、孝悌相承,义聚一十四代,迄今四百余年。

方逢圣运、实厚人伦,本户沿征曾经奏免,著复依前东路转运指挥,一户沿科虽多,在国不足为利。

其陈鸿户下除正苗正税外,所有杂科乞仍免征。

”敕命并依所奏施行。

鸿死兢为家长。

淳化元年(990)殿中丞康戬因勾当公事至陈兢家。

见人众、家贫、田畴不广、供给不足、每春首却于乡闾剩余之家贷借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费二千斛息利。

遂奏乞至春首借陈兢家粟二千石,候到冬收之日一斗只纳一斗。

上从之。

兢死,肱为家长。

肱死,袭为家长。


死,旭为家长。

至道二年(996),殿值裴愈散赐御书到陈旭家,见聚族益众,家道贫困。

遂奏旭家纳米二千七百余石,每年江州输纳,往回四百余里,尽是辇运,倍费盘缠。

奏乞就本县输纳,实省脚值。

蒙敕特许本县送纳。

愈又上陈氏家法二篇。

太宗皇帝叹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

遂赐“真良家”三字。

侍臣又谓:“江州陈氏一家孝友恭俭无比,长幼三千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阖)门之内,肃如公府,近为本郡岁歉以官粟二千石贷之,后家长旭但肯请其半。

且云:‘啬而食之可以及秋,’或谓何不受而粜之,以邀善价。

旭曰:‘朝廷以吾家食众,居荒歉之岁,特以王赋贷私室,岂可见利忘义,而为罔上之事乎。

’”上为叹惜,因赐之诗。

真宗皇帝景德三年(1006),侄延赏受殿中丞知南容州赴任,便路经过本家,见诸庄子侄勾当不告家长,擅自典卖田产,深虑不省卑幼递相仿效,坏祖先之义范,辜负圣朝奖励之鸿恩。

到任后,奏乞差官追领臣家卑幼子侄与承典豪民一并提勘,将庄田所典得钱谷去着敕降断还。

蒙敕下江州,差大理评事知本州德安汪白勾勘,钱谷多无去着,及利过于本。

……江州检格业还本主,财没不追。

旭以守义年深,不欲违负乡人,钱谷逐年还足。

后来虽至困穷不敢私卖田产,上负圣恩。

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家长旭诰敕一道,特授将仕郎守江州助教。

旭死蕴为家长。

天禧四年(1020)奉敕诸州军监应有旌表门闾人户,仅免户下物役,其余合差人夫科配物色并依例施行,不得放免。

其义门合行事件,只仰依格,敕指挥州、县详义门事实,与其余旌表不同。

天圣元年(1023), 见义门孝义之风卓然无比,追赠义门陈氏先祖五世公爵, 许立祠堂以奉祭享, 旌其义也。

天圣三年(1025),奉敕应有官户只买水田三十顷。

泰家义居三千余口,田畴窄狭,与其余官户不同、遂有状申州。

当蒙知江州李原颖依状与奏,特敕许与从便置买田产。

今上仁圣皇帝天圣四年(1026),又见陈蕴曾授敕不曾科配,蒙赐蕴敕一道,特授将仕郎守江州助教。

蕴死,泰为家长。

太岁已已年(969)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徐锴撰《陈氏书堂记》。

随状投下。

咸平五年(1002)制诏总裁胡旦撰《义门记》,凡户下起止事迹总在其中。

随状投下。

历朝圣皇赋诗,随状投下。

右泰所奉帖命,取本家自来义居事迹及朝廷有何恩赐、旌表次第者。

窃以泰家自叔明王分封以来,几更其代,几更其迁矣。

然纪其年,自隋唐五季以来,至于圣朝,不越四百八十载,一十五世不见分,聚族三千七百余口皆是义聚事迹。

累蒙圣朝恩赐次第,已在前项开说,并是指实,具状申闻。

天圣五年(1027)七月二十四日江州义门陈泰谨状。

分庄记
余家自宜都王分派以来,几更其代,几迁其居矣。

然纪其年,自隋唐五季以至圣朝,已越四百八十余秋。

迨旺公始迁德安常乐里,至崇公持家有道,率下以礼,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大小一心,合德同风;荷累朝之恩光,传义风于千古;共勉修齐之志,谁萌分析之心?今奉敕析居,众官临门监析,势不容己。

以御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派名,阄分二百九十一庄。

计江南一百一十庄,楚地接壤九十一庄,二支守祖居,以奉祀先祠,其余详载分庄记。

书之以梓,刻之以石,立于广堂之东,盖之以亭。

俾后之远迩各庄子孙往返于此者,见碑迹相传,动其报本追远之思,敬宗收族之意。

祖宗之产虽析,子孙之心莫二;仍效前人之规,恪守义门之训。

往来莫间,音信莫疏,长幼必识,尊卑必辨,自一至众,以义相继;不以一分而坠数百年之义风。

则今日之一义门,后日千百万义门自此始也!
是为嘱。

大嘉祐八年三月,分庄阕终,家长同具,书于广堂。

江州义门旌表记
陈亮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四月,诏贷江州义门陈兢粟。

初,江州陈宗数世同居,唐僖宗旌表其门,而南唐又为之立义门,免其徭役。

厥后子孙繁衍,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无闲言,每食必群坐广堂,卑幼人等,别为一席。

有犬百余,共牢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建书楼以延四方之士,乡里化之。

知州康戬请每岁春首贷陈氏粟三千石,秋收还官,令建孝义坊。

夫张公艺九世同居,忍也;而陈氏十四世同居,公也。

忍则无嫌心,公则无私意,能忍而能公,治家之良法也。

按陈氏乃陈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也;历隋唐五代以至于赵宋,敕诰频锡,富盛莫比。

后之子孙,尚其勉诸。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正月十八日陈亮
太邱公碑文
先生讳实,字仲弓,颖川许人也。

含元精之和,应期运六数兼资九德,总修百行,于乡党,则恂焉,彬彬焉。

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咸安怀之。

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不徼许以干时,不迁貳以临下。

四为郡公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宰闻半岁,太邱一年德务中庸,教敦不肃,政以礼成,化行有谧。

会遭党事,禁锢二十年,乐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诌上,爱不渎下,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及文书赦宥,时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千老,四门备礼,闲心静居。

大将军何公,司徒袁公,前后招辟,使人晓喻云:"欲特表,便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行佩金紫,光国垂勋"。

先生曰"绝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

皆遂农杨公,东海陈公,每在衮职,群僚贺之,皆举手曰:"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跻,惭子藏文,
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

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午,遭疾而终。

临殁顾命留葬所,卒时服素,棺椁财周榇,丧事唯约用,过乎俭。

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

大将军吊祠,锡以嘉谥曰:"徵士陈君,禀岳渎之精,苞灵曜之纯,天不因遗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於时靡宪法缙绅儒林,论德谋迹,谥曰,文范先生"。

传曰:"郁郁乎文哉!"书曰:"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诲没号,不亦宜乎?"三公遣令史祭以中牢,刺史敬吊。

太守南阳曹府君,命官作诔,曰:"赫矣!陈君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士作程,资始既正,守终,又令奉礼,终没休矣!"清声遣官属掾吏,前后赴会,刊石作铭。

府丞与比县会葬,荀慈明、韩元长等五百余人,缌麻设位,哀以送之,远近会葬千人已上,河南尹种府君,临郡追叹功行,述录高行,以为远近鲜能及之。

重部大掾以成时铭,斯可谓存荣没哀,死而不朽者也。

乃作铭曰:"峨峨崇岳,吐符降神;於皇先生,抱宝怀珍。

如何昊穹?既丧斯文。

微言圯绝,来者曷闻?交交黄鸟,爰集於棘,命不可赎,哀何有极"!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

江州义门陈氏碑文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运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属教人之全行也,是以古之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性乎,尧舜帅天下以仁,汤武帅天下以义,义者仁之基、行之本,生民之大要也,莫不敦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风俗者也,昔周德方盛,文王化行关睢乐而不遥,螽斯欲而不诟,子孙众多流于歌咏,故其诗曰:螽斯羽诜匕兮,宜尔子孙振兮,内崇亲威,外树声教,所被由家而国;故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成王之时管蔡失道,周公摄政大义行诛,自是
宗亲恩渐疏缺,召公伤其不协作,诗纠合故其诗曰棠棣之花鄂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迨至幽王不亲九族,好谗信邪骨肉相怨,父兄致刺而作诗焉,其诗曰骈骈(角弓字)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平王东迁,泽不下降,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故,其诗曰:绵绵葛荔,在河之浒,终远史弟,谓他人父,亦莫我顾,周鼎既亡,战国飙骇,秦废诸子,汉灭宗亲,魏则聚邺,以终亡晋;则分藩而致败,南北不竞,唐随失纲,骨肉参商,宗族鱼肉,朝不自理,政奚有经广明以来,中原板荡而江表无事,人民安乐,匡庐崔嵬号为南障彭蠡,浸其左九江,控其右豫章,都其南浔阳,宅其北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远方,家崇恺悌之风,门尚敦睦之义,其籍甚者唯陈宗乎,按陈氏宜都陈叔明四世孙兼,举唐高宗上元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生京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中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监官令褒之子灌为嗣,官高安县丞娶孙氏生镶,避难于泉州娶谢氏生伯宣,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征诏不起,就拜著作郎,其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旺生机、机生感、匕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曰伉、曰侍、曰仲、曰俛、曰伟、曰伸、六而十九,十九而三十有六,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仲子崇以治家之道为仁之本,欲隆风教之先必从孝弟而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故序云:我家袭秘监,累功承著作之诒训,代传孝弟,业继典贲,由是子众孙多,上下相睦,将恐睇云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有乘负荷之理,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必令均等,务要和同庶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于是,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长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租梨勘司以序男女,学堂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法以备祷祈,医士以供药石,东佳书院以待学者,德安轩宇以奉公门,其余酒浆盐米之储,巾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时宴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婚祭吊葬送往迎来,赏以勤能罚以惩恶,凡诸线细莫不周详,而且藏获不入其门,鹰犬不为其玩,天文图纬之学,继横权变之谋,佛图桑门之言,商贾营贩之利,禁止不习惧败家风,是以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于时崇为江州长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钽袋,家法之行如于唐(昭宗)大
顺元年庚戌(公元890年)也,至五代南唐,衮为江州司户参军,昉侍太常寺奉礼郎,旌表孝弟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立始于南唐长元元年丁酉(注查史无此年)也,升卒景立景卒,煜立又镌其沿征科役,宋太祖开宝末,江南平江州未下主将曹彬移牒存抚及成平又奏免两税,正色外并免沿征杂配,率初池州樊若水游学东佳,陈氏待以常礼,及归天朝擢迁侍御史为江南转运使,令江州并督陈氏积年沿征杂配,陈氏以状闻诏免差役,太祖太平兴国七年(注公元982壬午年)改右补阙直史馆张齐贤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注张公于公元1014甲寅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卒),奏言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行,李煜时尚蒙镌放归圣朝后,岂合征收宜免本户沿征杂配,庶彰大化诏可淳化初殿中丞唐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骨肉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年春首贷米二千石,以瞻之候,丰年还官从之宋至道二年(注公元996丙申年),太祖遣内侍裴愈散御书,表三吴名山寺观德义之家,皆赐本陈氏所得三十三卷,藏之于家,愈复上陈氏家法二篇,太祖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刺愈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焉,愈遂言陈氏租米税二千七百余斛,距江州二百余里,舟车不通,常费二千余斛脚值,若就德安县仓以冲军马驿料,则天恩加惠义门者厚矣,太祖许之,自是陈氏省费,官民称便,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立三百口,而义门立开宝之末计七百四十口,咸平三年(注公元1000庚子年)增至一千四百七十八口,然则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让四世长也,识五世长也,昉六世长也,鸿七世长也,逵八世长也,竞九世长也,肱十世长也,袭是十一世长也,旭十二世长也,春秋传曰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自旺至青五世矣,至衮八世矣,镶衮兄弟也,共为一世,衮立义门,子昉主家三十五年最盛,由鸿以下又兄弟也,崇为长史勋为蒲圻令,玟为德安令,礼为吉玉府司马,衮为司户参军,昉试奉礼郎,恭为洪州掌书记密知舞阳县事,赏为渭州军士推官皆衣冠之荣者也,若圭俦为节度押衙扶为都知兵马使,镶为御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总管,郜为感义都军头,彰、巨、辉为讨击副使。

谦为馆驿使,凉为教练使,矫为三司国学士,皆文武宦职之崇者若,晋为三史,用
为三礼,昭、昱、琛、卓为三传,逊、严、度、渐、绩、诱、永、陬、延、年并举进士,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芝具擅词坛,皆文学之英才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在齐实乃陈氏之于今日也,夫天地一气也,万民一性也,政教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予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竞技者不衍清纯者也,富则不骄,贫则不怨,善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正者也,吾以为士民之家未有若陈宗者,其谓敦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诗,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天兵之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七人共处同归,一无所伤义之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若天无灵害,时无疫厉,岁有丰穰之利,政有富教之施,岂惟寿考之为福,亦将千意之是保,丁酉岁夏予以尚书兵部掌纶诰持史笔坐司命不当遭贬岭表,己亥岁会赦东归,辛丑春过浔阳登庐山,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籍口属具,知其状因为之记,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业。

渤海中书舍人:胡旦撰
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注公元1002年)风十二月壬戌朔五日丙寅书
嘉祐七年分庄诏
唯尔江州德安县义门陈氏同居一十五世不为不久,义居三千九百不为不多,朝廷恩赐盖已有年,各属安存已非一日,窃虑尔民生齿日众,难为统属之方,年谷不登,得无饥馁之患?但世道颓靡,已匪唐虞之日;人心不古,岂皆尧舜之民?恐后失于检束,变起不虞,上负德于朝廷,下遗羞于厥祖。

朕为尔等恤之怀之,特诏尔民分居。

硕业析俭营生,持已往之仁,以杜将来之患;尔等各宜殷勤是务,毋辜堂构之谋;棺弟同泽,弗负丝纶之贵。

鸟兽有异巢之日,烽茧有散处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