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杜甫素材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代表名句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曲江对雨》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酒中八仙歌》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

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

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

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
美,不隐恶”,故号诗史。

此说可取。

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诗歌影响
杜甫在他有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

他在世时关于他的参考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

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然而,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

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苟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鲁迅也评价过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

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

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

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

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

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
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

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

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

《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

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

”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

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

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

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

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

”大致情况是,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穷困潦倒的原因--------杜甫过着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时运不济。

今天的说法,就是有些背时。

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

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

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

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

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

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

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

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

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

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没爬上去过。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

这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

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

《唐才子传·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

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

《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杜甫比他爷爷
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

”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

《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

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

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

《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

章彝就没那么好运。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

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

《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

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很多,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

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

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

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

”“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素材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

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

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

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