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
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
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
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
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
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
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
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
别岛。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
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
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
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
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
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
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
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
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
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
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
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
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已经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别无他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二、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3)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4)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三、其他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全体委员和代表共同努力,承载期望与重托的两会相继闭幕,顺利完成各项议程,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B.中央台《焦点访谈》等舆论监督节目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央视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C.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D.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的决定得到了部分市民的拥护和支持,但也有众多爱心人士提出质疑。
四、语言表达
四、写作(60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2016年9月13日上午,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图,请用文字表述该图的内容。
要求:信息完整,语言简明、连贯,逻辑清晰,不超过120字。
五、其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材料一午夜的路口,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
仅有的一辆车静静地停在斑马路前等待交通信号灯变绿。
材料二车道上,一个神色焦急的行人一边躲避着来往的车辆,一边在车流中穿过马路。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四川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
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
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
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
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
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
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
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
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
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
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
别岛。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
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
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
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
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
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
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
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
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
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
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
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
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
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已经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答案】B
【解析】“已经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2自然段明确说“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答案】D
【解析】据原文第5自然段“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可知“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并不客观,且开篇
引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是为了说明“修禊”传统的起源和祭祀有关,并不是襄阳习家池的修禊记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别无他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答案】C
【解析】第6自然段表述的很清楚“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
成暨修禊活动”这次活动还有庆祝灌溉工程完工之目的。
二、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3)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4)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惟有幽人自来去老鱼跳波瘦蛟舞楚天千里清秋满地黄花堆积川泽纡其骇瞩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
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
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其他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全体委员和代表共同努力,承载期望与重托的两会相继闭幕,顺利完成各项议程,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B.中央台《焦点访谈》等舆论监督节目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央视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C.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D.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的决定得到了部分市民的拥护和支持,但也有众多爱心人士提出质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D.“严禁养犬和捕杀野犬”歧义。
B.递进关系逻辑颠倒引起的语序不当。
C.重复赘余,删掉“进食”或“吃”。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四、语言表达
四、写作(60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2016年9月13日上午,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图,请用文字表述该图的内容。
要求:信息完整,语言简明、连贯,逻辑清晰,不超过120字。
【答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1分)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
个方面六大因素。
(2分)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
大因素,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情景扩写的能力。
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
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
考生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看懂图形构成要素。
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
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
五、其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材料一午夜的路口,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
仅有的一辆车静静地停在斑马路前等待交通信号灯变绿。
材料二车道上,一个神色焦急的行人一边躲避着来往的车辆,一边在车流中穿过马路。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答案】变通也是一种智慧
海尼格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石英表的积压让企业陷入困境,而海尼格的变通——按月份留下12块石英表,剩余的
全部销毁,结果石英表作为限量版被拍出了高价。
海尼格的变通是一种智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恰是刘翔的写照。
“飞人刘翔”这个多么熟悉的称号啊!刘翔在110米跨栏这项比赛中的卓越成绩,震惊了全世界的人。
人们可能都认
为他是天生的跨栏运动员,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刘翔最初作为运动员时,他训练的项目是跳高,但他在这一领域却默默无闻,没有出色的成绩。
后来在一次训练中,刘翔被一个教练看中,邀请他加入自己的训练队伍中,从事110米跨栏的练习。
在思考再三后,他转向了110米跨栏。
最后,才成就了“飞人刘翔”。
刘翔的变通同样是一种智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境界。
陶渊明,一位著名的田园派诗人。
他的清雅惬意令人羡慕。
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诗人,之前,也拥有满腔热血,想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现实是不允许进入官场后的陶渊明屡次受挫,他见证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他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他在纠结和惆怅中,作出了选择——放弃官场的一切,隐居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样以后,才有了那些千古名句,才有了那样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变通也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人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坚持了错误的东西,却不知变通。
如果周瑜懂得变通,又怎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呢?如果项羽懂得变通,又怎会投江自刎呢?如果商鞅懂
得变通,又怎会车裂于市呢?
坚持是无边的沙漠,而变通则是沙漠中的绿洲;坚持是压顶的愁云,而变通则是吹散阴霾的春风;坚持是无边的沼泽,而变通则是沼泽旁鸣唱的鸟儿。
学会变通,变通也是一种智慧。
【解析】作文立意分析:材料一1.体现了人物对规则的严格遵守,不因自我的需求而罔顾规则,也不因缺乏监
督而改变所恪守的准则。
材料二1.人物的行为与第一则材料中的刚好相反,他以自我的需求为行事准则,罔顾
他人的需求,甚至侵犯了他人的空间和权利。
2.善于变通,会在特殊情况(神色焦急可看出)时作出灵活的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立意指导:1.规则是维持公共领域之正常秩序的基础,规则的制定基于公共利益,任何个体和组织都应不容置疑
地遵守规则。
(据材料1正面立意)2.规则的本意是保障公众利益,也包含保障所有个体的利益。
当个体的合理
利益与公众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我们不能生硬地制止个体对于自我合理利益的追求。
(据材料2正面立意)3.规
则必须遵守,但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要灵活处理。
(结合2则材料综合立意)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合2则材料综合立意)5.交通安全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仅从材料表层立意)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
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
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
(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
(3)提供的材料可以
作为写作中的论据。
(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
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
(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
(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
(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
(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
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