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三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高三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
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道家、儒家D.儒家、法家
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上述
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
A.罢黜百家的思想B.天人感应的思想C.君权神授的思想D.独尊儒术的思想
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
②傩戏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
③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
④三幅图片依次体现了其艺术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此学者看法,哪项更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5.该表反映的是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西方科技都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
B.中国科技多是经验的总结
C.西方科技重视实验和规律的研究
D.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范畴
6.自1868年至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的四大集中种植区。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
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8.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0.该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速中国融人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1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2.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3.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1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
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15.晚清历史演进的过程曲折而复杂,国内学术界涌现出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
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他们这些著作
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社会群体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现代化的角度
16.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因产业未兴,兼并未
盛行也。
”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会阻碍社会主义进行。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7.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
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退
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是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B.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
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18.该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当时的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农村经济还没有走出发展低谷
C.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
D.纠“左”工作尚未在农村启动
19.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
国际机构”。
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D.动荡局势的加剧
20.“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工业所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他所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B.垄断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D.国家全面干预科学研究
22.该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标记(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
灵魂。
”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23.1865年,法国的儒勒·凡尔纳撰写的《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等科幻小说以其天才的想像,掀起人们对宇宙航行的极大热情。
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惊奇地发现20世纪中的诸多发明创造,如飞机、潜艇、坦克等在凡尔纳的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原型。
下列最有助于凡尔纳科幻的是
A.细胞学说的创立
B.量子论
C.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创造
D.相对论的提出
24.拜伦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远离社会、孤傲、狂热、充满反抗精神,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其作品风格属于
A.现代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印象主义
25.“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
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内涵
B.“传统”和“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C.材料的论述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D.“传统”和“交流”的概括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二、综合题
1.(20分)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该图为洛阳牙行标记)。
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
领帖者需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
明《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
金”。
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
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1)材料一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8分)
材料二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
绅商们提出‘‘决
胜于商战”的口号,指出“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应“以商立国”。
……1904年元月,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商人以激奋昂扬之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2)据材料二概括“决胜于商战”提出的时代背景。
“历史赋予的新使命”的具体表现
有哪些?(6分)
材料三枣庄市工商业联合会又称枣庄商会。
(该图为工商业联合会图标)它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刺经济的助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枣庄市各类商会多达70家,如06年成立的枣庄市浙江商会包含法人企业一百多家,有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高科技、餐饮娱乐等行业。
商会始终坚持“桥梁、纽带、助手、服务”的宗旨,积极协助枣庄市政府部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慈善捐助,取得了显著成绩。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枣庄市浙江商会的成立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4)如果以“我国商业组织的变迁”为题目进行研究,你准备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搜集哪些史料?(2分)。
2.(12分)人文主义思潮注重人的个性翔,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对近代世界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根据普罗塔戈拉和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4分)
材料二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得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文主义对近代科学和思想的影响。
(6分)
材料三
(3)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上表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出你的理由。
(2分)
3.(18分)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该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6分)
材料二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
《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
”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
请中西教习50余人(该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
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
外国语等20多门。
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8分)
材料三该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
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4分)
山东高三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道家、儒家D.儒家、法家
【答案】D
【解析】略
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上述
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
A.罢黜百家的思想B.天人感应的思想C.君权神授的思想D.独尊儒术的思想
【答案】B
【解析】略
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
②傩戏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
③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
④三幅图片依次体现了其艺术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略
4.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此学者看法,哪项更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答案】C
【解析】略
5.该表反映的是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西方科技都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
B.中国科技多是经验的总结
C.西方科技重视实验和规律的研究
D.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范畴
【答案】A
【解析】略
6.自1868年至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的四大集中种植区。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略
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略
8.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略
9.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0.该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速中国融人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略
1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略
12.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C
【解析】略
13.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答案】C
【解析】略
1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
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答案】D
【解析】略
15.晚清历史演进的过程曲折而复杂,国内学术界涌现出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社会群体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现代化的角度
16.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因产业未兴,兼并未
盛行也。
”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会阻碍社会主义进行。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B
【解析】略
17.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
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退
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是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B.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
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略
18.该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当时的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农村经济还没有走出发展低谷
C.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
D.纠“左”工作尚未在农村启动
【答案】B
【解析】略
19.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
国际机构”。
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D.动荡局势的加剧
【答案】A
【解析】略
20.“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答案】C
【解析】略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工业所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他所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B.垄断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D.国家全面干预科学研究
22.该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标记(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
”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答案】D
【解析】略
23.1865年,法国的儒勒·凡尔纳撰写的《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等科幻小说以其天才的想像,掀起人们对宇宙航行的极大热情。
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惊奇地发现20世纪中的诸多发明创造,如飞机、潜艇、坦克等在凡尔纳的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原型。
下列最有助于凡尔纳科幻的是
A.细胞学说的创立
B.量子论
C.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创造
D.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C
【解析】略
24.拜伦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远离社会、孤傲、狂热、充满反抗精神,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其作品风格属于
A.现代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印象主义
【答案】B
【解析】略
25.“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
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内涵
B.“传统”和“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C.材料的论述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D.“传统”和“交流”的概括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答案】D
【解析】略
二、综合题
1.(20分)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该图为洛阳牙行标记)。
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
领帖者需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
明《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
金”。
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
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1)材料一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8分)
材料二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
绅商们提出‘‘决
胜于商战”的口号,指出“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应“以商立国”。
……1904年元月,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商人以激奋昂扬之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2)据材料二概括“决胜于商战”提出的时代背景。
“历史赋予的新使命”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