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orthwest population2011年第4期第32卷
人口较少民族是指总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按1990年普查数据),我国共有22个,这些民族包括鄂伦春族、赫哲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鄂温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京族、毛南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高山族等,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口普查资料,毛南族、撒拉族人口均已超过10万人,但仍在传统上划为人口较少民族[1]。

这些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数量特别少(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这22个民族人口总和为63243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的沿边境地区。

据初步调查,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大约有21万多人,约占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的34%,绝大多数分布在全国592个贫困县或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乡、民族聚居村落中,贫困是人口较少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缓解贫困、促进区域发展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工作以及兴边富民工作的重要环节。

人口较少民族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关注的热点,涉及区域发展、基因遗传、教育医疗、民族政策等内容,其中美国Amish人研究最具代表性,作为高度工业化社会中仍然保留着18世纪传统的Amish人,因拒绝汽车、电器等现代化元素并保持原有的聚居方式引起美国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等方面学者的关注,截止2011年3月共发表相关主题文献2501篇,集中在基因、教育、社区发展、文化传统保持等方面,社会经济学领域里关于Amish人的研究中R.Saunders-Pullman (2010),Kraybill,D.B.(1989),Matthew Tonts(2001)有较多成果[2-4];在我国,关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实际问题、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因素、人口较少民族形成过程等方面,近年来随着边境地区发展政策尤其是兴边富民政策的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5-9]。

综合来看,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只有加快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民族的全面小康,保障民族政策的落实以及兴边富民政策的贯彻,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民族矛盾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为对象,分析这一区域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状况,探讨加快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经济腾飞的对策。

一、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及发展特征
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研究
刘爱军,李祥妹,周龙春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人口较少民族因其居民较少、大多居住在边境区或者偏远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等原因,导致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滞后,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有更大的特殊性。

论文以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为例,分析了这一区域人口
较少民族社会经济现状,认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是限制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
方面,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又加剧了社会事业发展的困难,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中面临财政、人才等方
面的困难。

基于此,文章从社会事业发展、人才引进、财政补贴等方面探讨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策,为西藏边境
地区发展及“兴边富民”政策的落实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C95-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11)04-0023-05收稿日期:2011-05-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03020)基于牧户行为的草地管理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资助。

作者简介:刘爱军,男,山西五台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李祥妹,女,河南泌阳人,南京农
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周龙春,女,安徽安庆人,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DOI:10.15884/ki.issn.1007-0672.2011.04.005
2011年第4期第32卷
N orthwest population
1.人口增长较快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列入国家人口较少民族扶持计划的有门巴和珞巴族,分散居住在隆子、错那、米林、墨脱、察隅、隆子、错那、林芝、米林、墨脱、察隅、朗县等7县102个行政村,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地行政区域面积为14.05万平方公里。

除上述民族外,西藏自治区还有两个没有确定民族的居民———僜人和夏尔巴人以及被列入人口较少民族的怒族、独龙族等,2008年底总人口为
17591人,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0.61%①(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64年以来西藏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发展较快,西藏人口由1964年的125.12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79.23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41‰②,其中藏族由1964年的120.87万人增加到2008年年底的264.5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96‰,人口较少民族(珞巴、门巴族)由4544人增加到17591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24‰,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由0.36%增长到0.67%;人口较少民族增长较快,尤其是珞巴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3.84‰,远超过西藏和全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

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区域带来了压力,也要求在未来发展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能够缩小人口较少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距,促进边境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

从人口较少民族构成看,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主要是门巴族,2008年该族人口为10479人,占西藏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的59.57%,其次是珞巴族,占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的17.50%(图1)。

2.地域分布较广
人口较少民族西藏境内总人口17591人(包含国家已经确定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和僜人、夏尔巴人,其中门巴族和珞巴族总人口为13558人),分散居住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山南、林芝三地市。

根据
2008年4月区域经济调查数据统计,目前,西藏自
治区境内人口较少民族共有两族两人,分别为: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僜人(其中属于国家扶持范围的主要是门巴族和珞巴族),居住在包括隆子、错那、聂拉木、定结、林芝、米林、墨脱、察隅、朗县、波密等
10个县38个乡151个行政村中(其中:人口较少民
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县有隆子、错那、林芝、米林、墨脱、察隅等,集中居住的乡有18个,散居乡为20个,集中居住的行政村有102个)。

3.边境安全意义大
从地域分布看,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居住在边境地区,其中僜人、珞巴人和门巴人大部分居住在中印争议区,门巴族聚居的勒布门巴民族乡位于麦克马洪线边缘,是中印争议区的最前端,其中在印度实际控制区内还有较多的这一民族的人口,这一区域居民生产生活关系到边境稳定和国家安全。

表1西藏自治区历年人口较少民族构成
年份
藏族总人口(人)
珞巴族
门巴族
怒族
独龙族
夏尔巴人
僜人
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人)占自治区人口比重%
19641251225712378845440.381980185276712385675213691130104093650.2419851994808203664452278014031097112880.5119902180520232574633783218191248132650.5219952355540269080843942121311494148140.571996239299927208144539118211570147950.6319972427357269982042584018361432144690.5719982453869306483272753418481407149550.5719992477195279684202923520601397150000.5820002512341285684714303221521395153360.6220012537001298084964372415711224147320.582002255442334619308522616041238156890.5920032592113356595844683016451514168060.6120042634370297493414463316871648161290.6020052675520293294884473018801670164470.6020072735867298897474202820591534167760.5920082645000307910479
4413720871468
175910.61
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9年8月。

①西藏自治区僜人、夏尔巴人等没有列入国家人口较少民族计
划,但这些居民同样存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在
本文中和珞巴族、门巴族统一讨论。

②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计算采用指数型模型,公式为:x k =x 0(1+r)n ,式中x 0为初期人口,即1964年的人口数,x k 为末期(2008年)的人口数,r 为年平均增长率,n 为从基期到末期的年数,在本研究中为44。

计算方法来源: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N orthwest population2011年第4期第32卷
县门巴族聚居区当前交通条件还很落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使他们与藏族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我国东部地区居民生活之间差距更大。

对于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在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后,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水平的改善显得更加迫切。

基于区域实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是西藏未来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

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除了具有少数民族发展中的问题之外,还有更加特殊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居住区域的边境性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水平滞后于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
2008年西藏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76元,而人口较少民族人均纯收入为1267元①,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52.03%,相差1168元;2008年全区农村平均恩格尔系数约为60.31%,而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几乎达到80%以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整体经济水平在全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需要国家的大力倾斜扶持。

从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区域看,西藏自治区门巴族、珞巴族大多居住于我国实际控制线和印度控制争议区附近,这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繁,居民居住非常分散,不少地区是地方病多发区,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内还存在着一些绝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特性,该区域居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影响着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和边境繁荣,如果这些民族发展较为滞后,很容易引起国际上的关注,给西藏稳定的政治局面带来较大的影响。

2.基础设施是西藏自治区内最薄弱的区域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西藏边境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于西藏平均水平,西部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边境贫困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形象、国家安全以及西藏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突出表现在: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在墨脱、察隅、错那、隆子等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还有部分刀耕火种农业,靠天吃饭和靠天养畜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区域耕地面积中85%的基本农田中属于中低产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仍然存在。

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102个行政村中仅有34个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尚有78个行政村存在居民吃水困难及饮水卫生问题。

(3)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通车里程少,102个行政村中能够通机动车的仅有36个,其余66个行政村都不通机动车,机动车行政村通达率只有35.29%②。

墨脱县所有乡镇、错那县贡日、基巴两乡、定结县陈塘镇、察隅县下察隅镇以及隆子县斗玉乡等的大部分行政村居民出行仍然是依靠人背马驮。

3.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全西藏平均水平
从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看,西藏人口较少少民族聚居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医疗卫生设施滞后,居民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

102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中,只有14个行政村有卫生所,占总量的13.73%,且这些卫生所仅有赤脚医生,没有病床,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居民身体健康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科学普及水平低,技术服务人员缺乏。

102个行政村中,只有8个行政村有8名科技人员,科技普及水平很低,居民生产生活依然靠代代传承的方式,由于缺乏技术引导和技术服务,区域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文化教育水平低,适龄儿童入学率低。

缺乏基本教育设施,81个行政村没有教学点,占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79.41%,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部分行政村甚至在50%以下,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达45%以上,大部分行政村没有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教育达标率很低。

4.资源环境保护急待加强
从自然条件角度看,分布在门隅、珞隅、墨脱等地的珞巴族、门巴族、僜人,自然环境山高谷深,高山峡谷区地势起伏剧烈,水分、热量、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空间梯度大,呈现出不稳定状态;而且山地的生态容量小,土层瘠薄,抗干扰能力和调节能力弱,给山区的土地利用带来风险,生产能力低,地质灾害等也较为严重,受这些不利因素影响,贫困程度深。

分布在日喀则、山南等地的珞巴族、门巴族和夏尔巴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农田瘠薄,土壤水肥
①数据来源于“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项目组实际调查,该项目已经通过国家民族宗教委员会的评审。

②数据来源于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内部资料。

2011年第4期第32卷
N orthwest population
条件差,降低了土地对物质能量的转化和产出能力,造成了农牧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被迫不择手段地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计后果地投入生产和消费。

其结果是违背自然法则,更大程度地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何在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是迫切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从乡村文化发展看,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02个行政村几乎都有本土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有本村庄的传统等,但这些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抢救和管理,非物质文化正在流失。

三、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策与建议为了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2005年国家出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这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结合对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的分析和调研,本文认为促进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主要对策包括以下方面:
1.强化专家参与制度,强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政策
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内的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缺少哪一个方面,这种发展都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应从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供给入手,来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尽快发展起来。

要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功能,把加速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纳入制度实施的整体目标之中,切实保障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7]。

在政策制定中,进一步发挥专家参与咨询制度,发挥专家学术研究、大量调查的优势,制定适合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政策[8]。

2.多途径筹集资金,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发展
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自身财政和发展能力非常脆弱,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在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国家专项扶持,国家和自治区应根据人口较少民族区域实际,逐步增加资金投入,重点用于人口较少民族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适用科技推广、群众增收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

各项财政扶贫资金向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适当倾斜,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促进群众增收的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项目,国家安排贴息资金,适当增加扶贫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贷款继续实行利率优惠政策。

此外,根据区域实际,探讨吸引民间资金促进区域建设的途径和可行性,在加大开放的基础上,多方面筹集资金,对投资本区域教育、文化、生态以及优势特色资源开发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有效促进区域自身发展能力。

3.立足社会事业现状,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
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行政村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各族群众看病难、文化活动场所少等问题。

加强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如针对墨脱县和定结县陈塘镇等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区域,探索发展地区优势资源的途径。

保护和尊重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抢救和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文化遗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鼓励人口较少民族优生优育,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4.以开发式建设为主导,加大区域对外开放力度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项目的制定和实施要突出开发式发展的特色,体现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和充分利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并能尽快产生效益的原则和方针,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服务、为有效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则,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奔小康提供坚实的基础。

此外,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为我国重要边境区,一方面具有典型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另一方面具有边境风光,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发展探险旅游的首选之地,如墨脱县、定结县陈塘镇等是西藏高原上独具的热带和亚热带风光带,对国内外游客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当前这一区域相对封闭,无论是境内游客还是外籍游客都无法进入这一区域,闭塞的环境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更大压力。

在未来发展中如果区域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则本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会给区域带来巨大的财富,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发展。

5.以循环型农业建设为核心,促进人地关系协调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发展中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因此
N orthwest population2011年第4期第32卷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必须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奠定贫困地区发展基础相结合,要有科学的前瞻性和可预见性,努力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互相协调,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针对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区域的环境条件,重点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引导农户放弃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开展绿色生产理念,实现循环型产业,建立循环型社区,立足区域产品的有机性和无污染性,加大特色农产品的贸易,培育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12],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6.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有效增加区域内在发展动力
一方面加大对本土劳动力的培训,对现有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特别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如农牧业实用技术、特色工业实用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等方面技术,使这一区域农民能够适应新型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进行绿色农业生产,能够接受外界新事物,切实增加区域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引导区内优势资源的对外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上述措施有效实施后,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进入与外界一致的发展轨道上,有效增加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之,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增大资金投入,在加强区域交通、农村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开放,培育自身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稳定边境地区,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赵曦.西藏边境地区贫困调查[J].财经科学,2004(2).
[2]Kraybill,D. B.,The Riddle of Amish Cultu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1989.
[3]R.Saunders-Pullman.Dystopia in Amish-Mennonite and Mennonite Families,Encyclopedia of Movement Disorders,2010:375-377.
[4]Matthew Tonts.The Exclusive Brethren and an Australian rural communit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17):309-322.
[5]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Z]. 2005.
[6]杨本丰.西藏农牧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7]李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道路探析——
—以鄂温克民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8(1).
[8]李澜.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经济发展模式为例[J].学术论坛,2007(5).
[9]吴海鹰,马夫.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5(1).
[10]于春洋,苏洪波.政治学视野下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1]石亚洲.论民族政策制定专家参与制度的完善—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2]刘爱军,李祥妹.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
A Study of Minorities of Les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China
LIU Ai-jun,LI Xiang-mei,ZHOU Long-chu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10095)
Abstract:Minorities of less population have mor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other minorities because most are living in re-mote area or border regions and makes living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hich leads to less developed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with greater particularity.The paper analyses region's minority of less population’s socio-economic status based on the study of less populated minority of Tibe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unde-veloped social undertakings,particularly education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are the main barrier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It concludes that less populated minority also faces finance,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difficulties in development.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s,introduction of talent and financial subsid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
Key words:Tibet Autonomous Region;minority of less population;minor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