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郭瑞红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时,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首先,教材以介绍事实的方式说明,人站在地球上,由于视野受限能观察到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也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全貌的。

接着,提出:“人类是怎样逐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然后教材依次向学生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2.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地球形状、大小概念,为教材下一步学习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以及地表的变迁等内容打好基础。

本课涉及的知识包括地理、历史、物理等诸多学科,内容较丰富。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对于六年级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

有关地球概
况的相关资料,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的相关挂图、多媒体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地球仪。

(1)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

可是在过去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板书:地球的形状
<</SPAN>设计理念>:以直观地球仪为载体,从问题引入,利用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实际情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评价:从生活实际出发,谈话式教学,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习任务。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1)谈话提问: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
(2)学生交流评价
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SPAN>设计理念>: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培养学生查阅、搜集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古代人认识地球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表达自己的观点。

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出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它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SPAN>设计理念>:进一步加深学生感知地球形状的印象。

3.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评价: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科学的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4.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曲折过程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那么,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1)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希腊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板书:古代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提问:既然古代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3)学生交流讨论。

<</SPAN>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

因此此次活动是双重猜想。

3.观察实验“进出港船只”活动
(1)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
通过模拟实验帆船进港,我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
<1>老师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2>师生模拟实验
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

<</SPAN>设计理念〉:无论是模拟实验还是对比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对古代人通过船只航海的现象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评价: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使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4.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1)老师提问:谁来讲讲航海家的故事?
<1>学生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

<2>老师谈话:正是因为麦哲伦的勇敢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人类才第一次验证了这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人们才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我们应该为他鼓鼓掌!我们想不想足不出海的体验一下这个伟大的旅程?那还等什么,快开动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来一次航海旅行吧。

<3>学生:模拟环球航海旅行。

(2)老师谈话及活动
你们对现代人类探索地球都有一定的了解吧,现在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你知道的事情好吗?板书:精细观察。

正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又将认识地球形状的程度加深了,从而出现了一些勇敢的航海家去探索和实践,来证实我们刚才的猜测。

板书:探索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板书:现代
<</SPAN>设计理念>:以上活动是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总结提炼
(1)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生交流:
师:让我们整体来回顾一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播放资料片)
师: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却经历了人类从古至今漫长的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下面让我们概括地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过程。

学生总结概括,教师画出重点词: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SPAN>设计理念>: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一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究历程;二是反思本课学习、探究活动的经历。

评价: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友好地合作,整个课堂的探究气氛民主、和谐、愉悦、主动。

板书:
地球的形状
球形
古代人: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近代人:探索与实践
现代人:精细观察
设计特设简述:
本节课,我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问题引入、经历探究、总结提炼、激发兴趣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问题引入,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时,对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领会:(1)这是一个科学家不断求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假想,不断地进行实证,不断地修正探究结果,才有了今天的科学结论。

因此,合理的假设需要不断收集充足的证据的过程。

虽然过程漫长而且曲折,但是这个过程还将继续下去,以此激发起学生们长久的探究意识。

(2)这是一个人类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

从古至今,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通过这段历史,要让学生们体会到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会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