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教案:13.2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十三章第二节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教材版本】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经济学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现象的能力。

具体要求是:
1 .认知方面:了解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含义及内容,宏观调控的多种手段; 理解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计划手段和经济手段。

2 .运用方面:能举出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的具体事例。

3 .觉悟方面:通过紧密联系我国宏观经济生活实际,加深对党的经济方针政策正确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调控主要目标是宏观调控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它不仅决定着多种调控手段作用的方向和力度,而且也决定各种经济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难点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概念抽象,决定的因素比较多;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内容广泛,既有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还有二者的关系。

这些知识要弄清楚,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

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
[提问]
什么是宏观经济调控? 为什么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引言]
上节课我们不仅讲授了宏观调控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讲授了宏观调控的原则即调控方式,这些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阐述的。

本节课主要从操作层面阐述两大方面问题,一是宏观调控“调什么”,二是宏观调控“怎样调”。

第二环节新授课(70分钟)
第二节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40分钟)
(一)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讲解]
1.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经济总量平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社会总供给,在实物形式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向社会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从价值形式上看,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即以有货币支付能力为前提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在实物上表现为社会购买力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经济总量平衡,是指供需双方处于一种大体的均势或基本相等的状态,是在价值总量和实物结构上实现的基本平衡。

2.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总量平衡以经济结构优化为基础,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总量平衡是结构优化的前提。

只有在总量平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促进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

另一方面,结构的协调和优化,又是总量平衡的基础。

因为在供给和需求总量的内部也有构成,如果供需结构不平衡,也会导致供需总量的失衡。

3.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是指供需之间的差距超过了维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限度。

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其目的在于为国民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它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构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归结起来无非是通过对需求的调控、或是对供给的调控、或是同时对供给与需求的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是否平衡、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往往通过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反映出来。

1. 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总产量、总价值的增长。

一般用GDP和人均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立足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2.增加就业
我国长期存在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问题。

一般失业率在4%~ 5%时,就可认为已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

实现充分就业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立足于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有力拉动,把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步推进。

3.稳定物价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保持在经济顺利运行所允许而又为居民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物价综合指数(CPI)每年自发上涨率一般在2%~ 3%以内,是基本稳定,达到5%是“危险警戒线”。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在比较稳定的价格预期下安排生产和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增长,避免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

4.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资金流出流入的平衡和商品进出口的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程度,出现过度顺差和逆差都不利于本国经济稳定发展。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资金流出流入的平衡和商品进出口的平衡在国际收支平衡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适当的外汇收支余额和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外汇收入的比重)。

国际上一般将20%的偿债率作为警戒线。

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从总体上促进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宏观调控在一定时期内会有一定重点,主要是根据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
出矛盾来确定的。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30分钟)
[阅读、问答]
主要围绕手段的含义、作用途径、功能、特点进行提问。

(一)计划手段
计划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调控。

计划调控手段的主要功能: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调控资源配置,进行重点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调节收人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经济效率。

在调控手段体系中,国家经济计划处于最高层次位置,它规定着其他调控手段的作用、方向,是一种导向性的手段。

计划手段通过国家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调控。

(二)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对社会经济的运行进行调控。

经济手段功能:( 1 )分配功能。

( 2 )调节功能。

( 3 )控制功能( 4 )动力功能。

经济手段特点:借助于经济杠杆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引导其经济行为,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间接的;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随时调整经济杠杆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是灵活的。

经济手段可运用的经济杠杆很多,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工资、汇率等,它们共同形成经济杠杆体系。

(三)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法律手段有保护和制裁两个方面。

法律手段的特点有:( 1 )规范性。

( 2 )强制性。

( 3 )责任性。

( 4 )稳定性。

(四)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指标、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方式,调控和管理社会经济的运行。

行政手段的根本特点是依靠上级行政机关的权威,用非经济手段直接管理经济活动,它具有直接性、强制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市场经济出现较严重的全局性问题时,直接干预市场运行、价格机制。

另一方面,对有关国计民生和国防的重大建设项目,组织建设。

行政手段仅是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

在宏观调控中,应当以计划手段为指导、经济手段为中心、法律手段为保证、行政手段为补充,突出运用经济手段,综合运用其他调控手段,发挥它们的总体功能。

第三环节课堂活动(10分钟)
阅读材料:见教材
讨论题目:此次调控都使用了那些手段?都运用了那些经济杠杆?可以总结出那些经验?
第四环节小结(4分钟)
经济总量平衡
1. 基本目标:
经济结构优化
宏观调控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主要目标: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
计划手段含义
经济手段作用途径
法律手段功能
行政手段特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分钟)
教材练习:P5
【板书设计】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