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从豁“调理中焦,顾护脾胃”针灸治疗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从豁“调理中焦,顾护脾胃”针灸治疗经验
夏文丽;王寅
【摘要】田从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从医60载,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调理中焦,顾护脾胃”.其重视中焦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形成及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治疗从中焦脾胃入手,常用穴位有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20)008
【总页数】2页(P1159,1175)
【关键词】针灸;调理中焦,顾护脾胃;田从豁
【作者】夏文丽;王寅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3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田从豁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主任医师,从医60载,擅于运用针灸调理脏腑功能、调和气血,驱邪不忘扶正,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特别是气血不足、虚损的患者都从中焦、脾胃入手治疗。
笔者跟随其学习半年,受益匪浅,现报道如下。
1 顾护脾胃,培补正气
田从豁认为在疾病过程中,或虚实夹杂,或久病体虚,均应注重顾护脾胃,脾胃健
运则正气充足,五脏之气俱旺,才能驱邪外出;若脾胃之气不旺,则百病丛生。
案1:患者,女,46岁,主诉左侧口眼歪斜2年半。
患者2年半前因劳累、生气后出现左侧口眼歪斜,经多家医院诊治目前仍遗留左侧面部麻木、发紧感,左侧鼻唇沟略浅、闭目无力,自觉劳累后症状加重。
纳可、大便时溏、睡眠尚可、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滑,诊断面瘫,辨证属风痰阻络型、脾胃虚弱、病久正气不足,以疏风化痰通络、强健脾胃、补益正气为治则,取穴大椎、风池、攒竹、阳白、迎香、下关、地仓、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
针刺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左侧面部苇管灸1壮。
针刺后于地仓、颧髎、四白敷给予自制面瘫膏。
患者治疗1次后自觉面部轻松感,五诊后面部麻木、发紧症状明显减轻。
按:此患者病程较长、脾胃虚、正气不足,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使
风痰之邪留于经络久久不去,故临证时在疏风化痰通络的同时,运用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调畅气机、行气活血、补益正气,与其他各穴配合以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
2 调畅气机,中焦为枢
田从豁认为,对于胃失和降、肝气不疏、腑气不通、肺气不降等诸多气机不畅之症均与中焦气机有关,多在临证时调畅中焦气机,或在调畅中焦气机基础上针对不同脏腑气逆之穴,取其四两拨千斤之妙[1]。
配穴上往往在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基础上根据病情加章门、膻中,章门能平五脏之气乱,使肝气条达,脾胃平和,五脏协调,六腑通常;膻中是心包经的募穴,可调气降逆、宽胸利隔,各穴配合共
奏调畅气机之功。
案2:李某某,女,62岁,主诉喘憋10余年,加重2个月。
患者10余年前因对敌敌畏过敏后出现喘憋、胸闷、气短、咳嗽有痰,经中西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现每于秋冬季节发病至夏季好转。
2个月前患者因外感发热后喘憋加重,现患者喘憋、胸闷、气短、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易咯出、纳不佳、喜热饮,大便每日5~6
次,不成形,小便可。
查双肺呼吸音粗,喉中哮鸣音明显,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
精神可、面黄、舌红苔薄白、水滑、脉弦滑,诊断哮病,辨证属痰饮阻络、肺气不宣、脾肾不足,以宽胸化痰、降气平喘、健脾益肾为治则。
针灸处方:百会、风池、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肾俞、膻中、中脘,腰骶部加温灸器灸,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
二诊:治疗后患者咳嗽稍好,余症同前稍减轻,舌黯淡、苔薄白、水滑、脉沉滑、迟弱。
针灸处方:风池、大椎、膻中、尺泽、合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腰骶部加温灸器灸。
三诊:诸症减轻,喘息、气短、胸憋闷不适均较前好转,咳嗽稍好,咯白泡沫痰易咯出,纳食增多。
针灸处方:风池、大椎、天突、膻中、尺泽、中脘、天枢、章门、足三里、三阴交,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腰骶部加温灸器灸。
三诊后患者诸症均减轻,病情平稳,继续巩固治疗。
按:老年患者病程较长、脾肾不足,本次新感引动伏邪,肺系气机失调发为哮,虚
实夹杂,本虚标实,治当先治其标疏风清热,后治其本宽胸化痰、降气平喘,再以健脾益肾。
故田从豁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肃肺平喘的同时,取中脘、天枢、章门调畅中焦气机、健脾利湿化痰;足三里、三阴交一上一下、一阴一阳、一表一里,加强调理脾胃、调畅气机、补益后天、扶助正气的作用。
肾俞、气海培补先天、温养后天,使纳气平喘之功益彰;腰骶部加灸,增强振奋阳气、散寒通络之功。
3 五经并行,多脏共调
中焦位于人体腹面正中,并行着肝、脾、胃、肾、任脉5条经络,分布着五脏六
腑十二募穴。
田从豁经常将腹部两条或几条经脉穴位同时选用,并擅用脏腑募穴,取募穴为脏腑精气结聚之意,以共同起到先天、后天同补,或肝、脾、肾、胃多脏共调,以达调理脏腑、调和气血、“以平为期”的作用。
如用中脘、天枢、气海补益脾胃、调畅气机;脐周如水分、阴交、肓俞,振阳驱邪、行气消水;中脘、肓俞、
气海阴阳共补、益气养血。
案3:王某某,男,33岁,恶寒甚26年。
主诉患者7岁患肾小球肾炎后出现恶寒,腰以下尤甚,易汗出恶风。
治愈后坚持锻炼,体质较前稍改善。
目前患者恶寒、腰以下尤甚,双足凉,易疲劳,下午较甚。
胃脘部不适,纳食差,大便可,小便黄,眠可。
症见精神尚可、形体偏胖、舌体胖大、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虚劳,辨证属脾肾阳虚,以温补脾肾、助阳固本为治则。
取穴肾俞、关元俞、大肠俞、秩边,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腰骶部温灸器灸,胃脘部拔罐留罐5 min。
初诊治疗当日情况良好,恶寒稍减轻,双下肢及胃脘部较前舒适,但次日又恢复如常。
仍觉疲劳,下午甚,双下肢沉重。
二诊时在上方基础上取中脘、章门、水分、肓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绝骨,留针30 min,脐周加温灸盒灸。
治疗后诸症均有减轻,针灸10次后患者诸症明显缓解。
按:此患者因幼时患肾小球肾炎,损伤先天之本,致使肾、脾、肺等多脏出现虚损
表现。
田从豁运用腹部脾、胃、肝、肾、任脉诸经穴位与背腧穴结合,多脏共调,温补脾肾,补益脏腑,调和气血,使患者先天得以滋养,后天生化有源,故而正气充足,祛邪外出,诸症皆除。
田从豁运用“调理中焦,顾护脾胃”的方法斡旋精微、调畅气机、调和气血、调理诸脏,临证时不拘泥于局部症状,而着眼于病患整体,通过培补正气、调整阴阳、气血脏腑的平衡,调动全身机能抵御病邪,驱邪外出。
只有积极调动机体内在因素,发挥自身机能才是病愈的关键[3]。
这也是田从豁遵从“整体观,辨证论治”调理脏腑、调和气血、治病求本的临证思路。
参考文献:
[1]金·李东垣.脾胃论[M].文魁,丁国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张华,田从豁,刘保延,等.田从豁教授临床配穴学术思想与观点小结[J].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36-38.
[3]王敏,孙敏,毛军.《黄帝内经》针刺治疗整体观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2010,16(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