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鉴湖的千年流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鉴湖的千年流变
作者:童志洪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8年第06期
汉代的中国南方,有一个宏大的水利工程,它就是位于今绍兴市境内的鉴湖。

在史籍上,鉴湖有许多别称,如镜湖、长湖、大湖、庆湖等。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利用发源于会稽山的数十条溪河,与越国时期的山阴故水道,在山会平原上一些零散湖堤的基础上,重新围筑新堤,汇聚“三十六源”之水形成鉴湖。

工程恢宏举世瞩目
据现代科学考证,会稽山北部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经入古鉴湖有流域面积0.38平方公里以上溪流43条,内有流域面积0.8平方公里以上溪河36条,即史籍所载的“三十六源”。

但是,由于缺乏完备的水利体系,加上山会平原湖田低洼,濒江临海,每当山洪暴发或海潮倒灌时,往往会造成洪涝灾害;因无蓄水设施,山间来水只能直接排入海中,一到旱季,良田干枯,又造成旱灾。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也给民生与经济带来了严重危害。

马臻到任之初,经过实地考察,顺应民意,兴利去弊,在聚合库银的同时,发动郡内民众以工代赈,利用“山、原、海”台阶,兴起了大规模的筑湖工程。

据宋代方志记载,当年马臻所筑的鉴湖,周长179公里。

整个工程,以三桥闸为界,分为东西两湖。

在郡城外会稽山北部平原的岸边,不仅围筑起大量新的堤堰,还建成了诸多水利配套设施。

其中,在鉴湖东湖建有斗门4所、闸3所、堰15所;在鉴湖西湖上,筑有斗门3所、闸3所、堰13所;此外,还在离鉴湖最远的濒海处,建起玉山斗门。

马臻围筑鉴湖的范围,东起东小江(即今绍兴市上虞区境内的曹娥江)畔的蒿口斗门,一路向西,经郡城(今属绍兴市越城区),讫于钱清大王庙村(今属绍兴市柯桥区)的广陵斗门,堰堤全长56.5公里,该堤坝控制集雨面积610平方公里,正常水位5米,水面面积172.7平方公里(约为今杭州西湖的30倍),堤顶高程约7米,总库容4.4亿立方米以上。

鉴湖的东、西两湖中,尚有大小岛屿115个。

堤坝上设有斗门、闸、堰,并埋有阴沟等泄洪、放水设施。

鉴湖以其堤坝之长、水面之广、泄洪输水设施之众、配套设施之全,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均占有独特地位。

马臻发动民众大规模修筑鉴湖时,客观上浸没了一些豪强的祖坟,利益受到触犯的极少数权贵,便与朝中宦官外戚勾连,虚列大批死人的名字,写出千余人“群体性”诬告信送至京城。

马臻筑鉴湖大功告成后,昏庸无能的汉顺帝刘代,便下诏将马臻拘捕到京。

不容马臻辩解,亦未经派员核查,竟将一代治水功臣马臻处死。

马臻被冤杀后,越人思其功德,冒死从千里外的洛阳,将其遗骸接回山阴,厚葬于鉴湖岸边的西跨湖桥堍,建墓立祠,并世代受到官民香火祭祀。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宋仁宗
赵祯下敕,为马臻平反昭雪,赐封马臻为“利济王”。

1963年,马臻墓被列为首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鉴湖功用泽被千秋
《宋史》载:“越州水:鉴湖之广,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环山三十六源。

自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始筑塘,溉田九千余顷,至宋初八百年间,民受其利。

”作为汉代规模恢宏的水利工程,马臻虽被冤杀,但他所筑的鉴湖,遗泽千年,它功在当年,利在千秋,千百年来泽被山会两县,至今造福后人。

这一宏大的水利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山会平原的经济社会发展。

表现如下:
一是极大地完善了山会平原的水利体系。

鉴湖“湖水高平畴丈许,筑塘以防之,开以泄之。

平畴又高海丈许,田若少水,则闭海而泄湖水,足而止;若苦水多,则闭湖而泄田水,适而止。

故山阴界内,比畔接疆,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岁”。

《嘉泰会稽志》引用《旧经》上这段简略文字,将汉代鉴湖这一集蓄水、防洪、灌溉与防潮、抗咸作用于一身的伟大水利工程的作用,表述得淋漓尽致。

二是有力地推动了农耕时代的经济发展。

“溉田九千余顷”,以1顷为100亩计,使郡内90多万亩农田解除了遭受洪涝与咸潮侵袭的祸患。

农业的稳步发展,让旱涝保收的山会平原,成为历代农桑基地与重要的赋税来源地。

沿湖蚕桑业发展迅速,私人机杼、纺丝织绸遍布乡村,成为农妇的副业。

据宋代方志载,唐代越州出产的绫罗,就已成为贡品。

三是发展与丰富水产养殖业。

“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的大湖,“水常弥满,则鱼鳖虾蟹类不可胜食,茭荷菱之实不可胜用,纵民采捕,其利自博,何失业之足虑哉”。

品种繁多的水生动植物,使捕捞养殖成为沿湖农户的又一产业,也大大丰富了民众的食材。

四是集聚了山会平原新的优质水源。

鉴湖筑成起的1800余年间,一直是沿湖居民须臾难离的主要饮用水源。

汇聚36源的鉴湖活水,富含大量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鉴湖筑成后,沿湖农户就地取材,利用优质稻麦,配以鉴湖源头活水,运用传统工艺酿制老酒,为绍兴酿酒业的久盛不衰提供了取之不竭、无可替代的传统配方。

古往今来,多少皇家平民、文人墨客为之神往。

富有21种氨基酸成分的绍兴老酒进入现代后,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得金奖,在同类酒品中独占鳌头。

其中的加饭酒,还在1988年成为国宴用酒。

五是拓展了山会平原水上交通与外界的联系。

鉴湖的修筑,使它成为重要的水上驿路,促进了山会平原的对外经济与人文交流。

自东汉起,这里一直是山会之地连通京城的漕渠。

当年在鉴湖西湖畔的柯山麓,还建有柯亭驿,并留下了大文豪蔡邕在避祸吴越时一段“掾竹为笛”的佳话。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泛舟在碧波映照,青山重叠,水势浩渺的鉴湖中,使人犹似在镜中畅游一般。

风光旖旎的稽山镜水、剡溪天姥,吸引了包括李白、杜甫等在内的大批诗人
在此流连吟咏。

载入《全唐诗》的唐代诗人中,共有400余位曾来过越地,约占《全唐诗》中2000多位诗人的五分之一。

而鉴湖,则是“浙东唐诗之路”诗人必经的首站。

大湖衰落人为所致
“周回三百五十八里”的鉴湖,这一汉代罕见的水利工程,给越地带来了1000多年前所未有的繁荣,但自北宋后期起,开始衰败,至南宋时期已大部堙废。

这是因为,鱼米之乡的山会平原出现了新情况:一是人口剧增,人湖矛盾突现。

北宋末、南宋初,大片疆域为金兵所占,大批北方士子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

继南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建立临时首都后,于建炎末年南迁,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改元绍兴。

在定都临安(杭州)前,绍兴作为临时首都,前后迁延达3个年头。

随着衣食住行需求的剧增,人均占有土地量锐减,田赋日益加重,致使围湖造田成为客观需求。

二是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千年以来,从会稽山诸多水源冲刷而下的泥沙,沉积于鉴湖,又未经大规模疏浚;山会平原人口剧增后,构建民居的木材,毁林造窑制作砖瓦,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柴薪,均来自山林无序砍伐。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鉴湖一些地段淤积加剧,又为围湖造田提供了方便条件。

三是官府疏于管治。

从大围小禁,到放任自流。

从北宋大中祥符至庆历年间(1008—1048)的填湖仅“为田四顷”,猛增到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的2300余顷。

朝廷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最后下诏开禁鉴湖。

在大规模填湖的高潮前,东汉时“周长358里”(相当于30个西湖)、溉田9000顷的广袤水域,已大部成为桑田。

遗存下不足五分之一的水面,成了浙东运河绍兴段的水运航道。

“岁月浸远,浚治不时,日久堙废。

濒湖之民,侵耕为田,熙宁中,盗为田九百余顷……自时奸民私占,为田益众,湖之存者亡几矣。

”这是《宋史》所给出的结论。

宋代山阴、会稽两县大规模围垦鉴湖,以牺牲汉代水利工程为代价,增加了数十万亩良田,但鉴湖的衰败,增加了旱涝灾害的风险。

为了平衡生态,绍兴先民又将目标投向了构建海塘。

唐代前,山会平原北部濒海处,建有成片海塘与斗门,但岁久被毁。

为防水旱灾害,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嘉定十六年(1223年),绍兴知府赵彦倓、汪纲等,先后对海塘进行大规模整修,并着手围筑西小江堤堰。

至明成化(1465—1487)中,知府戴琥任内,终于使西小江(钱清江)成为山阴西北部的内河,不仅结束了数百年间浦阳江长期借道西小江所带来的巨大水患,并且为北部平原增加了一大水源。

与此同时,还在西小江上建起了扁拖闸等一批水利设施,用以调节水位。

汉代马臻筑鉴湖时,在山阴北部濒海处设有2孔玉山斗门。

玉山斗门在唐代改为8孔后,至明代中期,运行日显乏力。

为此,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绍兴知府汤绍恩在不远处海边,建起明代国内最大的28孔的应宿闸,用以蓄水泄洪,使北部平原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80万亩良田,免遭潮祸侵袭与旱涝灾害。

为了保护横跨山阴、会稽两县遗存的鉴湖堤岸,“嘉靖十七年,知府汤绍恩改筑水浒(石砌堤堰),东西亘百余里……”
数百年海塘(闸)建设与河湖治理,使会稽山南部“三十六源”之水,通过遗存部分的鉴湖,与晋代贺循开凿的西兴运河、明代成为内河的西小江,以及原先围筑海塘后,由成千上万潮流沟,与诸多潟湖形成的各类河湖重新连通,在山会平原北部编织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水网,从而弥补了鉴湖衰落后水利系统的隐患。

盛世治水重现辉煌
“周三百八十五里”的鉴湖,运行1000余年后,在南宋后大部堙废,成了万亩良田。

据1990年统计,原鉴湖水面,尚存30.44平方公里,仅为鉴湖初期水面的17.6 %。

但作为世界遗产浙东运河的主航道,鉴湖至今继续发挥着作用。

如今的游人,驻足鉴湖东西两湖的诸多地段,一二百米宽的湖面,仍随处可觅。

在鉴湖东湖遗存的白塔洋等湖,其水面最宽处,超过500米。

站在白塔洋等湖畔,后人仍能窥见汉代鉴湖的恢宏。

为了保护鉴湖这条绍兴的“母亲河”,1988年7月,浙江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后来又做过3次立法修正),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公民保护鉴湖的责任,及违法行为的处罚,做出了明确规定,成为保护鉴湖的有力法律依据。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包括鉴湖城区段在内的“环城河整治”,到21世纪的“清水工程”、鉴湖一至三期整治,与后来的“五水共治”,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绍兴市连续20年来的不间断整治,使鉴湖沿岸重新焕发了青春。

其中,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段的鉴湖西湖,20世纪90年代,通过大力疏浚与保护开发建设,早已建成为风光优美的国家AAAAA级风景区;位于越城区境内,以豸央豸茶湖(即《嘉泰会稽志》所称“镜湖之别派”)为中心的广袤水域,2005年5月,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已建成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绍兴炙手可热的景区;2016年6月起,绍兴市着手构建“东鉴湖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核心区由鉴湖东湖遗存的洋湖泊、百家湖、白塔洋“三湖” 及浙东古运河组成,规划总面积989公顷。

湿地面积约692公顷,湿地率近70%。

在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评审后,2017年12月,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已经国家林业局依法公示,目前正有条不紊地深入展开。

未来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必将使汉唐时期鉴湖两岸遍处绿荫、碧波荡漾、桑柘芰荷、白鹭翱翔、渔舟唱晚等美景再现越地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