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9概括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 9 归纳回答、简述史实类非选择题
1.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一魏晋南北朝期间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量民族向中原地域流徙,也有中
原地域的汉族人口纷繁外迁。

据《晋书·文帝纪》记录,当时“归附”的少量民族人口达“八
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西晋时,在全国设21 个州,有 20 个州遍及着流感人口的踪迹。

见于
记录的两晋流感人口约150 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 ,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 左右。

此中,由秦、雍地域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数的1/3 ;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
原地人口总数的 2/3 。

史册中对于“百官逃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
七”的记录好多。

十六国以来,很多少量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混居,一遇事变,相同成为流动
人口。

风起云涌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混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远进步,开拓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资料二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低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

1845 年左右此后,厦门、汕头成立起输出苦役的网络,送往美洲,主假如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

19 世纪中叶,磨难的公众怀着对将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以后被堆叠在船舱,很多
人死于途中。

但是这类刺激起来的或是自觉的移民浪潮却惹起美国工会的仇视,种族愤恨高
涨起来。

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繁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 年的 1 500 万增至1940 年的 4 400 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量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
荷属殖民地,二者组成了20 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 [ 法] 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1) 据资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特色,并剖析其对隋唐繁华的影响。

(2) 对照资料一,资料二反应的人口迁移有何新变化?联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答案 (1) 特色:由北向南迁移;迁移规模大,参加人口多;迁移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
迁移并存 ( 裹挟人数比率高 ) ;迁移波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琐。

影响:创始了民族文化交融的优秀时代气氛,创造了隋唐期间开通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
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均衡,为隋唐经济繁
荣确立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华确立了制度基础。

(2)变化:向东北或向外国迁移;西方列强组织与民间自觉迁移并存;主假以基层老百姓和留学
生;遇到凌虐或鄙视。

认识:列强打劫中国劳动力,带有殖民性质;有益于增强中国内陆与边境及世界的联系,促
使迁入地的发展;有益于促使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2.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拟订第一个协议税则,主要入口货的税率比从前粤海关
的实收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

但实征从未达到 5%。

1902 年订正协议后,入口货均匀实征在 3.2%左右,成为举世稀有的最低税率。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只入口所有由洋行经营,
即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外国。

洋行聘用华人做置办,成立买
办制度,并经过置办成立了通商口岸到内陆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销售洋货和吸拿出口物质。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翻开支路。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
获得内陆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渐扩大。

1895 年甲午战争时,出入口总值
达 3.1 亿余海关两 ( 一海关两合 1.558 银元 ) 。

而入超达 2 840 万海关两。

进入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资料二在中华民国期间,经过 1924~ 1927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民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公
民党政府与列强磋商,于 1929~ 1934 年四次订正税则,入口货的均匀实收税率才渐渐提升到27%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
行垄断的场面。

1936 年,公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束锑、钨等战备物质作为归还欠债
之用。

抗日战争期间,跟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公民党政府管束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质,出口
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

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据,以及30年月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 年仅有 10.5 亿余海关两。

——以上资料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依照资料一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期间对外贸易的特色及其原由。

(2)依照资料二并联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民国期间的对外贸易。

答案(1) 特色: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停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渐渐出现入
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

原由: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公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渐渐崩溃。

(2)评论:因为人民民众长久斗争的推进和公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升了入口税率,增添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加对外贸易,促使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局势的
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

公民政府统治先期在外贸方面的举措和成就有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良;但加
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也不可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3.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

应试者要回答皇帝对于治国策略的问题,康熙、雍正两朝
部分殿试策问以下。

康熙二十七年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裕,此中的确有益
(1688 年 )无弊吗?
汉唐 ( 对经文 ) 的笺疏,宋儒 ( 对经文 ) 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康熙三十年
蕴的精湛奇妙,请予以评论。

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

假如做作夸饰以求取名望,严重苛康熙四十二年刻以别开生面,即便发奋勤政,人民也不可以受惠。

这岂不是变
政改革却令人民烦困受扰,宽仁保守则让人民养精蓄锐?
别开生面,求取名望,以变政改革、稽察查核为能,则人民更康熙四十五年加受累。

朕希望大小官员都清廉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令人
民安家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应采纳什么方法?
朕真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律,为地方做益事改革会苦于
雍正二年
事变更易,避事则必定荒弃政务。

严重苛刻,( 朕 ) 就忧愁滋扰(1724 年 )
了百姓;优厚宽容, ( 朕 ) 又担忧养虎遗患。

应当怎么做?
士是四民之首,一定有优秀的操行,才能倡议优秀的民俗教化。

雍正二年今日士人脆而不坚,甚至猖狂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
吗?尊崇道德,罢黜奸邪,一定劝勉和处罚互用吗?
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散的农民全力劳作,荒凉的雍正二年
土地都变得肥饶,有什么方法?
(1)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康熙、雍正面对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剖析。

(2)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今后清政府的应付方式,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 对外贸易利害:跟着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外国贸易兴隆,本质上反应了富民与保护专制集权的矛盾;发展农业:清朝秉承了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农业经济是其统
治的基础;反腐倡廉:康熙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澄清吏治有益于和缓社会矛盾,保护统治;
治国宽严:康熙后期治国偏向宽松,致使吏治腐败,雍正治国偏向严重,全力追求二者均衡;改革与保守的利害( 能否改革的问题) :清朝中后期,跟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繁华
以及对外交往的屡次,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统治方式渐渐不适应时代需要,因
而引起了改革与保守的争辩;儒学与道德教化:清朝入关后尊崇儒家思想,利用儒家的等级
名分制度和道德伦理保护专制统治。

(2)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潮流;增强专制集权,固步自封,不思改革,吏治废弛,面对西方侵略,没法保护国家主权完好,激化社会矛盾,阻挡了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坚持儒家的纲常礼教,忽略科技,厉行文字狱,压制新思想的成长,造
成思想上闭目塞听,阻挡了社会的发展。

4.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清朝部分中央机构的改动大事年表
1638 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量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9 年设“军需房”,后更名为“军机处”。

1791 年完好取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1859 年设“总税务司署”,委任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
事务。

1861 年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 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从前”。

1903 年设练兵处,划一全国新兵训练;成立财政处,谋求兼顾全国财政;建立商部,将矿
物铁路总局并入。

1905 年建立巡警部,统理全国警务;建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

1906 年撤除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 年正式裁撤兵机处和旧内阁,成立新的责任内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年表反应了清朝中央机构的多次改革,请完好归纳清朝中央机构改革发展的态势并联合有关
史实加以剖析说明。

答案示例一态势:清朝先期中央机构改革增强专制集权,尔后期中央机构改革体现近代化
趋势。

说明:清先期,为保证农耕经济发展,保护一致,稳固统治,需要增强君主专制。

清雍正帝期
间建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增强,但也表示该制度渐趋腐败,成为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
的本源。

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同等合约签署;清廷拯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进。

清朝中央机构渐渐近代化,切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也表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逐渐加深。

且其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拯救清朝的封建专制。

示例二态势:清朝先期中央机构改革频次不大,职能相对稳固,尔后期中央机构改革屡次,职能
变化较大。

说明:清先期,为保护一致,增强集权,中央机构出现了一些改革,但设军机处,取销议政王
大臣会议均是环绕着增强君主专制,且职能相对稳固。

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同等合约的签
署;清廷拯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进。

清政府中央机构多次变
化,且出现多种近代职能的机构,如总税务司署、总理衙门、外务部、学部、责任内阁等。


方面反应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且清政府对中央
机构的近代化改革本质上是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拯救清朝的封建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